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50章 终是功成!大局已定!

();

信国公汤和甫一开口,原本喧嚣鼎沸、人声如潮的奉天广场上,便骤然陷入死一般的鸦雀无声。

满场文武百官齐齐将目光汇聚于他身上,每个人的眼底都藏着各不相同的心思,或明或暗,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

如今的大明朝堂之上,从上到下,几乎无人不晓当今陛下朱元璋的心思,储君必定在吴献两王之中择选而出……

但储君之位事关国本,只要一日没有陛下的金口玉言盖棺定论,满朝文武便没有一人敢轻易置喙,哪怕是私下里的议论都带着十二分的谨慎。

可谁也未曾料到,早已致仕归隐多年、不问朝堂政务多年的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竟会突然千里入京,更破天荒地参与了今日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朝会……从他踏入奉天殿的那一刻起,敏锐的官员们便已然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诡谲气息。

是以,百官心中都明镜似的:今日这场大朝会,绝不可能那般风平浪静地草草收场。

果不其然,汤和终究还是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这一刻,奉天广场上的人心百态尽显:有属意吴王的官员难掩心中兴奋,暗自握拳;有依附献王或亲王的臣子满心忐忑,如坐针毡;有觊觎储位的亲王面带不甘,眼神阴鸷;有忠心旧主的老臣怒形于色,气息不稳;更有那置身事外的中立派,摆出一副冷眼旁观的姿态……

可纵是心绪万千,却没有一人敢在此时贸然开口打断汤和。

一来,此举实在不合时宜——信国公汤和虽说早已致仕多年,远离朝堂中枢,但他身为开国功勋,戎马半生立下的赫赫战功与累积的崇高威望,依旧如泰山般压在百官心头,绝非寻常官员敢轻易得罪、触怒的存在;

二来,百官心中也皆有一杆秤,都迫切想听听汤和此番开口,究竟要谈及何事?是否便是他们心中揣测已久的储君册立之事。

尤其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杨靖等一众坚定的献王派核心官员,以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手握实权的宗室亲王,更是目光如炬,死死锁定着场中的汤和,连眼皮都不愿多眨一下……

他们心中早已盘算清楚:只要汤和敢说出他们预想中的那番话,推举吴王为储,那他们便会立刻启动早已谋划妥当的阻击计划,哪怕拼上自身的乌纱帽乃至身家性命,也要将此事搅黄!

与之相对,户部尚书赵勉、兵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刘仲志等一干吴王派的核心成员,也同样是屏气凝神,紧盯着汤和的一举一动,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他今日所言,是否真能如他们所愿,为吴王的储君之路铺平道路?

若是汤和当真在大朝会上公开推举吴王,那便意味着吴王的储君之位基本稳如泰山。

毕竟,汤和这般历经三朝、看透世事的开国元勋,绝不可能在没有陛下授意的情况下,贸然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提及储君之事,更不可能公开推举某一位皇子。

就连那些平日里秉持中立、不愿轻易站队的官员,此刻也都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汤和——他们清楚,汤和接下来的这番话,很可能会彻底改写大明朝堂的权力格局,甚至影响大明未来数十年的国运走向……

站在朱元璋御座侧下方的朱允熥与朱允炆二人,也同样将目光聚焦于汤和身上,只是神色各异。

朱允熥的眼中满是期待与笃定,那是一种胸有成竹的从容;

而朱允炆的脸上,则写满了忐忑不安与难以掩饰的不甘,双手悄然藏在袖中,紧紧攥成了拳头。

当真是人生百态,世情冷暖,尽数浓缩于这奉天广场的这一刻。

这一刻,汤和无疑成了全场当之无愧的焦点,承载着满朝文武与宗室亲王的所有目光与心思。

这一刻,汤和的心中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他这一生,见过的大风大浪不计其数,曾在尸山血海中七进七出,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杀得敌军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可却从来没有哪一次,像今日这般让他心神紧绷、忐忑难安。

他心中不由暗自叹息:罢了罢了,终究还是被陛下这老小子给赶鸭子上架了啊……陛下这心,当真是黑如墨炭,连我这把早已告老还乡的老骨头,都要榨干最后一点价值,当真是要做到物尽其用,一丝一毫的剩余价值都不肯放过啊!

终于,在所有人或期待、或紧张、或愤怒、或不甘的复杂目光注视下,御座之上的朱元璋缓缓抬起手,声音如同洪钟大吕般隆隆响起,穿透了广场的寂静:“准奏!”

这一声“准奏”,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顶点!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全神贯注地准备聆听汤和接下来将要启奏的核心内容……

而汤和也并未让众人久等,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早已有些佝偻的脊梁,朗声道来,声音洪亮而坚定,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奉天广场:

“陛下!臣以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不可一日无储!储君乃国之根本,关乎家国社稷之安定,维系大明江山之稳固,此事重中之重,万不可有半分轻忽!”

“如今我大明储君之位已然空悬许久,长此以往,恐引发朝堂动荡,动摇国本根基,更会致使民心不定,人心离散!为保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臣斗胆恳请陛下,尽早册立储君,以安邦固本,抚慰天下民心!”

轰隆!

这番话一出,如同惊雷炸响,瞬间点燃了现场压抑已久的气氛!

奉天广场上顿时哗然一片,百官交头接耳,议论之声此起彼伏,难以抑制。

虽说在场众人早有预料,汤和今日入宫,必然是为了储君之事而来,可当他真的在大朝会上如此直白地将此事点破,当众恳请陛下册立储君时,所有人还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直白震得心神激荡。

这并非百官定力不足,实在是如今的大明朝堂之中,储君之位的争夺早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手段迭出,激烈到了极点。

在局势如此不明朗的情况下,汤和竟敢如此直接地捅破这层窗户纸,无疑是将所有人都推到了必须表态的悬崖边上——毕竟,汤和这般直言不讳,陛下今日必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可一旦陛下真的当场拍板,册立了储君,那么对于其他同样觊觎储位的势力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朝堂风波,乃至宗室叛乱……

是以,百官们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如此失态。

朱允炆、齐泰、方孝孺、黄子澄、杨靖等人,皆是呼吸骤然急促,胸口剧烈起伏,眼神中满是紧张与警惕。

但他们并未贸然开口打断——他们心中还抱着最后一丝幻想:万一汤和接下来要推举的,是献王朱允炆呢?

若是那般,他们先前制定的所有阻击吴王的计划,都要暂且搁置一旁,不容许任何意外打断此事,他们会倾尽所有力量支持汤和的推举,助献王顺利登上储君之位。

是以,他们强压下心中的激荡,再次屏住了呼吸,手掌紧紧攥起,目光死死锁定着汤和,迫切地等待着他接下来的话语。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几位手握兵权的亲王,心中也大致是这般复杂的心思——既期待又忐忑,既不甘又紧张。

就连朱允熥本人,心中也掠过一丝意外。

虽说此前自家皇爷爷早已通过各种方式暗示得极为清楚,明确表达了对他的中意,有意将他立为储君。

汤和此次突然入京,他也早有预判,甚至为此暗中做出了诸多部署,联合了不少朝中官员。

但当亲耳听到汤和在大朝会上当着百官的面,直言恳请皇爷爷早立储君时,朱允熥的心中还是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意外与惊喜……

因为朱允熥比任何人都清楚,汤和敢在如此重要的朝会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提出此事,背后定然有皇爷爷朱元璋的明确授意……

那么接下来,汤和必定会当众推举储君人选,而那个人选,十有八九便是自己!

这一刻,即便是平日里素来沉稳、颇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风范的朱允熥,也不由得呼吸微微急促了几分,胸口的心跳也随之加快……

御座之上,蟠龙宝座中的朱元璋,用眼角的余光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身侧的朱允熥,嘴角几不可查地微微一勾,随即收回目光,对着汤和淡淡问道:“你既有此提议,可有合适的推举人选?”

轰隆!

朱元璋这看似平淡的一句问话,却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所有人的心湖之中,瞬间掀起了惊天动地的波澜!

这一刻,再也没有人能保持淡然自若的姿态了——皇帝主动问及推举人选,这已然是明摆着的信号:陛下心中早已定下了储君人选,今日不过是借汤和之口公之于众罢了!

朱允炆不停地深呼吸,一次又一次地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可颤抖的指尖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极度紧张,他死死地盯着汤和,眼中充满了期待与惶恐。

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如同聚光灯般汇聚在汤和身上,等待着他口中那足以改写大明命运的名字……

汤和并未让众人久候,他挺直了腰板,声音陡然拔高,字字铿锵有力:

“回禀陛下!臣纵观朝野宗室,遍察诸王品行,唯有吴王朱允熥,可堪储君之任!吴王生性温良恭俭,风姿卓绝,英姿萃美,更兼天资聪颖,悟性超群,待人温和谦让,处事虚怀如谷,胸怀宽广似海!论及才学,他文能辅政定国,为朝堂擘画良策;论及武略,他能安邦治军,为疆土稳固根基!其才思之敏捷,举世罕见——那巧夺天工、威力无穷的燧发枪与复合弓等新式军器,那惠及天下黎民百姓、解万民于倒悬的精盐提取之法,皆出自吴王之手,堪称神来之笔!”

“更重要的是,吴王乃先太子朱标之嫡子,根正苗红,身份尊贵,无论从品行、才学还是身份血脉而言,皆是我大明储君的最佳人选!”

“是以,臣斗胆推举吴王朱允熥为我大明储君!恳请陛下早日做出定夺,以安邦定国,造福天下万民!”

一番话一气呵成,掷地有声!

话音刚落,汤和便单膝跪地,腰身挺直,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御座上的朱元璋,神色恳切而坚定,仿佛若是朱元璋不册立朱允熥为储君,便是对朝堂不负责任,便是对天下百姓不负责一般。

其言辞之肃穆庄重,表情之恳切真挚,眼神之坚定决绝……让在场的百官无不目瞪口呆,彻底懵在了原地!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吴王吗?

什么时候吴王朱允熥竟有汤和说的这般十全十美、无可挑剔了?

他们怎么从来不知道吴王竟有如此多的过人之处?

安静!死一般的安静!

所有人都因为汤和这番近乎“夸张”的举荐之词,陷入了短暂的失神与死寂之中……

但这死寂,仅仅持续了转瞬之间。

短暂的安静过后,奉天广场上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喧嚣与热议,气氛瞬间沸腾到了顶点,甚至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颤栗!

疯了!彻底疯了!

朱允炆、齐泰、方孝孺、杨靖、朱樉、朱棡、朱棣等人,彻底陷入了疯狂与失态之中!

虽说他们心中早有最坏的预料,知道汤和大概率是要推举朱允熥,可当亲耳听到汤和如此“厚颜无耻”地将朱允熥夸得天花乱坠,并且当真在大朝会上公开推举朱允熥为储君的那一刻,他们终究还是没能稳住心态,彻底心态爆炸,防线崩塌,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冲动……

与之相反,常茂、赵勉、茹瑺等吴王派众人,则是个个面色涨红,激动得难以自抑,纷纷忍不住挥动手臂,眼中闪烁着狂喜的光芒!

汤和敢在如此重要的场合,用如此坚定的言辞推举朱允熥,这背后必然是陛下的明确授意!

没有陛下的暗中许可,借汤和十个胆子,他也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大朝会上如此公开地推举某一位皇子为储君!

而这便意味着,朱允熥距离大明储君之位,仅有一步之遥,甚至可以说,他已然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这等结果,对于那些追求储君之位已久的朱允熥而言,对于那些始终坚定支持朱允熥的官员而言,如何能不激动?如何能不振奋?

当即,常茂第一个站出来,高声附和:“陛下!信国公所言极是!吴王贤明,举世皆知,实乃储君不二人选!臣附议!”

紧接着,一众支持朱允熥的官员纷纷挺身而出,大声附议,此起彼伏的“臣附议”之声,将现场的气氛彻底推向了最高潮!

这一幕,让朱允炆一派的官员与朱棣等亲王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如同锅底一般漆黑。

而朱允熥在最初的激动与振奋过后,很快便收敛了脸上的喜色,神色重新变得沉稳下来,目光锐利如刀,警惕地扫向朱允炆、朱棣等人——他深知,事情绝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结束。

朱允炆、朱棣这些人,皆是野心勃勃之辈,他们绝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顺利夺取储君之位,必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下场阻击!

果不其然,就在朱元璋微微颔首,似乎正要开口顺势应允汤和的谏言,彻底定下储君之位的关键时刻,人群中突然响起一个冷冽的声音,打破了这一边倒的局面……

刑部尚书杨靖一步踏出,神色肃穆如冰,语气冰冷刺骨:“启禀陛下!臣也有推举人选,非献王朱允炆莫属!”

“献王自小便聪慧过人,天赋异禀,更兼孝悌之心醇厚,言行有度,性情温和仁慈,品性至纯至善!平日里精研经史学问,博览群书,更兼深谙理政之道,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如此贤能之人,才是我大明储君的最佳人选!”

“除此之外,献王乃是先太子朱标之长子,如今先太子不幸薨逝,按照宗法礼制,献王理当拥有第一继承权!”

“况且献王仁名远播,早已深得民心,天下百姓无不知晓其贤德,这储君之位,舍献王其谁?”

“臣附议!献王当为储君!此乃当初陛下早已定下的初步决议,只是后来因事暂时搁置罢了!如今既然要正式册立储君,那么献王理当是第一顺位人选!”齐泰紧随其后,也大步踏出,声音洪亮地附和道。

“臣附议!献王贤明,理应册立为储!”黄子澄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高声附和。

方孝孺更是面色凝重,大步跨出队列,朗声道:“臣亦附议!献王之贤能,远超朝堂诸人,纵观宗室诸王,无人能及!岂有不立如此贤能的献王,反而改立他人之理?依臣看来,今日所有提议册立吴王为储君的言语,皆是混淆视听的妖言惑众,完全不合祖宗礼制,陛下万不可轻信!”

哗!

方孝孺这番话,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吴王派,现场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百官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之声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起,奉天广场上再次陷入了失控的边缘!

御座之上的朱元璋,以及下方跪地的汤和,听到方孝孺这番毫不留情的指责,眼睛不由得微微眯起,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寒芒。

朱允熥的心中也不由一沉,脸色瞬间冷了下来,目光如寒刃般死死盯着杨靖、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周身的气息都变得冰冷起来……

不过,朱允熥这边的势力,也绝非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户部尚书赵勉先是淡淡瞥了方孝孺一眼,眼神中带着几分不屑,随即上前一步,朗声道:“方大人此言差矣!难道吴王朱允熥便不贤能吗?吴王的功勋,足以昭告天地,自有天下百姓共同评判!单说一点,吴王研制出的精盐提取之法,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廉价且纯净的精盐,摆脱了粗盐之苦,这份功绩,献王能比得了吗?”

“更何况,吴王还为我大明军队量身打造了威力无穷、足以彻底改变战场格局的燧发枪与复合弓!这等利国利民、强兵固防的不世之功,献王又如何能够比拟?”

兵部尚书茹瑺也紧随其后,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如钟:

“想来在场诸位大人,大多不清楚燧发枪与复合弓,究竟为提升我大明军队的战力做出了何等颠覆性的贡献……今日,臣便在此告知大家——燧发枪与复合弓在战场上的表现,足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

“不久前的北伐嘎呼尔大捷,我大明军队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重创蒙古铁骑,其中最大的功劳,便是燧发枪与复合弓的投入使用!这两样新式武器在草原之上,对上纵横驰骋的蒙古骑兵,简直如同克星一般!凭借着燧发枪的强大火力与复合弓的精准射程,我军轻松便杀穿了敌军的坚固阵营,使得我军的伤亡人数直接减少了一半有余!要知道,这还仅仅是在燧发枪与复合弓装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取得的战果!”

“若是将来我大明军队能够全军装备燧发枪与复合弓,那么我大明铁骑必将所向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天下再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抵挡我大明军队的前进步伐!”

“如此震古烁今的丰功伟绩,是献王能够比拟的吗?吴王有如此贤才,有如此功勋,不立他为储君,难道还要立一个毫无功绩的人吗?”

“说得好!吴王如今的威望,早已深入天下百姓的心中,岂是献王那点虚名可比的!”

“臣也支持吴王成为我大明储君!”

“臣附议!”

一瞬间,朝中有大半的官员纷纷挺身而出,选择公开支持朱允熥,此起彼伏的附议之声,再次盖过了献王派的声音!

这一幕,让朱允炆、杨靖、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面色变得愈发难看,铁青一片,眼中满是不甘与愤怒。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几位亲王,脸色更是漆黑如墨,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们这几位手握实权的亲王,在这场储君之争中,竟然连被提名的资格都没有!

这等被彻底无视的屈辱,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愤怒、憋闷与不甘,恨不得当场发作,却又偏偏找不到发泄的地方。

因为他们清楚,按照如今的局势,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到这场储君之争的核心之中,强行出头,只会落得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御座上的朱元璋与下方的汤和,见朝堂局势的优势已然彻底向朱允熥这边倾斜,这才不约而同地微微松了口气。

汤和松气,是怕中途出现意外变故,导致他的推举功亏一篑,反而还会被献王派等人记恨上,落得个晚节不保的下场;

朱元璋松气,则是担心朱允熥的威望不足以服众——即便他心中再看重朱允熥,想要册立他为储君,若是得不到朝中百官的广泛支持,那么将来朱允熥登基之后,也难以稳固朝堂,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如今看来,这小子在最近几个月里,确实经营得相当不错,竟然悄无声息地拉拢了朝中大半官员的支持与认可,这份手段与能力,倒是让朱元璋颇为高兴与欣慰。

至于剩下那一小半支持献王或是保持中立的官员,朱元璋根本不甚在意——大势已然在朱允熥这边,那些人即便再不甘心,也只能顺应大势,难成气候!

当即,朱元璋缓缓抬起手,做出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下方原本吵闹不休的现场,瞬间便恢复了死寂,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御座上的朱元璋,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忐忑——他们都在等待这位铁血帝王的最终抉择。

陛下究竟会顺势答应汤和的谏言,正式册立吴王为储君?

还是会临时变卦,选择继续搁置储君册立之事?

至于说不选吴王而改选献王……在场众人几乎没有一人会这么想。

无他,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几乎等同于不可能——毕竟,即便是朱允炆一派的官员,虽然嘴上不愿承认,但在心底深处也清楚,论及功绩与能力,朱允炆确实要比朱允熥差上一大截。

至于他们为何还要这般拼死坚持支持朱允炆,实在是因为他们早已与献王绑定在了一起,上车太久,早已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他们先前为了支持朱允炆,早已将朱允熥得罪得狠了,如今已是退无可退,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拼尽全力一搏!

是以,这一刻,无数双复杂难明的眼睛,都聚焦在了御座上的朱元璋身上,等待着他的最终宣判。

承受着满朝文武与宗室亲王的无数道目光,朱元璋脸上依旧平静无波,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威严:

“信国公所言,老成持重,切中要害,谏言有理!大明储君之位空悬已久,确实到了该册立的时候了。”

嘎嘣!

朱允炆的面容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双手在袖中死死握紧,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之中,他微微低着头,眼神中闪烁着不甘、绝望与怨毒的复杂光芒。

杨靖、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彻底绷不住了,脸上的血色褪得一干二净,纷纷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绝望与不甘之色。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兄弟几人,心中更是叹息连连,充满了无力感——果然如此啊……

一切的一切,都始终在父皇的掌控之中,从未有过丝毫偏离。

他们这些做儿子的,终究还是没能逃过父皇的手掌心。

而朱允熥这边的官员,则是一个个面色涨红,心中激动不已,几乎要欢呼出声——陛下这番话,几乎已经等同于直接定下了吴王的储君之位!

唯有朱允熥本人,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眯起双眼,锐利的目光紧紧盯着朱允炆一群人——他不信这些人会如此轻易地放弃,必定还会有最后的疯狂反扑!

朱允熥的预感果然没错!

在短暂的绝望与不甘之后,杨靖、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眼中都闪过一丝决绝之色,暗中定下了最终的决定:启动最后的狙击计划,哪怕拼上性命,也要阻止朱允熥登基!

而一直默默观察着这边动静的燕王朱棣,见状也微微吐了口气,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眼神瞬间变得凌厉起来——既然如此,那大家便都别想好过!

于是,就在朱元璋微微一顿,即将宣布册立朱允熥为大明储君的前一刹那,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两道急促的声音: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此事关乎我大明国运兴衰,恳请陛下暂缓册立储君之事!”刑部尚书杨靖陡然拔高了声调,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决绝。

“父皇!儿臣也有要事启奏,此事同样关乎大明国运,恳请父皇容儿臣奏明!”燕王朱棣先是对着朱允熥投去一个带着几分歉意的眼神,随即一步跨出队列,大声说道。

朱允熥的脸色骤然一沉,心中瞬间浮现出强烈的不安之感,幽深的目光如同寒潭般死死盯着杨靖与朱棣,周身的气息都变得冰冷刺骨……

赵勉、茹瑺、常茂等吴王派官员,也纷纷面露惊容,眼神中充满了狐疑与警惕,紧紧盯着突然发难的杨靖与朱棣。

还是兵部尚书茹瑺反应最为迅速,他当即上前一步,对着御座上的朱元璋拱手,大声呵斥道:“陛下!此二人分明是妖言惑众!此时此刻,乃是商议册立储君的头等大事,岂容尔等用所谓的‘要事’随意打断?尔等此举,分明是想要造反,想要公然阻止陛下定下储君,动摇我大明国本!”

呵斥完毕,茹瑺迅速与朱允熥对视一眼,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再次对着朱元璋拱手,语气急切地说道:“请陛下千万不要被此二人的言语分心!应当尽快定下储君人选,以安抚天下人心,避免奸人趁机作乱,动荡国本!”

“你……你血口喷人!”杨靖和朱棣被茹瑺这番先发制人的呵斥堵得面色一滞,一时语塞,随即用一种怒不可遏的眼神死死盯着茹瑺,胸口剧烈起伏。

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茹瑺的反应竟然如此迅速,如此果断,直接将“造反”“动摇国本”的大帽子扣了下来,瞬间让他们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这下子,不止杨靖和朱棣急了,朱允炆、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人也彻底慌了——他们的计划,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措手不及,想要在吴王派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抛出早已准备好的“重磅炸弹”,彻底扭转朝堂局势,改变皇帝的想法……

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茹瑺这家伙竟然像是早有防备一般,直接当场点破了他们的谋划,还反过来给他们扣上了如此严重的罪名!

这下子,主动站出来的杨靖和朱棣,顿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同骑虎难下一般。

尤其是燕王朱棣,只觉得朱允熥那道幽深的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自己身上,让他浑身都感到一阵不自在……

可事已至此,早已没有了退路。

杨靖和朱棣对视一眼,只能硬着头皮,再次上前一步,异口同声地重复道:“臣(儿臣)确有要事启奏,此事关乎大明国运,恳请陛下容奏!”

“尔等好大的胆子!竟敢屡次打断陛下的决议,莫非真的想要造反不成?”

经过这短暂的缓冲,赵勉、常茂等吴王派官员也纷纷反应过来,纷纷上前一步,对着杨靖和朱棣厉声呵斥,现场的气氛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御座之上,朱元璋静静地坐在蟠龙宝座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下方这混乱的一幕,嘴角却突然勾起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一声轻笑,如同拥有魔力一般,瞬间让喧闹的奉天广场恢复了死寂。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争执,纷纷带着几分忐忑与不安的神色,抬头看向御座上的朱元璋。

陛下到底会如何抉择?

是会继续坚持册封吴王为皇太孙,还是会暂时搁置此事,先听杨靖和朱棣的所谓“启奏”?

朱元璋再次轻笑一声,缓缓扭过头,目光落在身侧神色沉稳的朱允熥身上,那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几分期许,更有几分属于帝王的深不可测。

朱允熥迎上皇爷爷的目光,脊背挺得愈发笔直,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唯有一份成竹在胸的从容——他知道,皇爷爷此刻的目光,既是最后的考验,也是无声的托付。

四目相对不过转瞬之间,朱元璋便收回了目光,重新转向下方鸦雀无声的百官与亲王,原本带着几分笑意的面容瞬间恢复了帝王的威严与肃穆,声音如同裹挟着千钧之力,清晰地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朕意已决——今日起,吴王朱允熥,册立为皇太孙,入主东宫,为我大明储君!钦此!”

轰!

帝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如惊雷贯耳,瞬间震得全场人心激荡!

皇帝此言既出,便如泰山定鼎,再无更改的可能!

这道旨意,不仅一锤定音敲定了大明储君之位的归属,更彻底改写了朝堂的权力格局,让所有暗流涌动的谋划都化为了泡影!

“不……不可能!陛下!臣恳请陛下三思啊!”杨靖面如死灰,失声惊呼,踉跄着上前一步,几乎要不顾君臣礼仪强行进谏。

燕王朱棣也僵在原地,脸上的决绝与凌厉瞬间被难以置信的错愕取代,他死死盯着御座上的朱元璋,眼神中充满了不甘与茫然——他精心准备的“底牌”还未抛出,竟已彻底失去了意义!

朱允炆更是浑身一颤……

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三人,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儒雅与镇定,脸上血色尽褪,眼神空洞而失神——他们倾尽心力辅佐献王,谋划了无数计策,到头来却落得如此惨败的结局,多年的心血与仕途,皆在此刻化为乌有!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二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力与颓然。

他们默默低下了头,藏起了眼中的不甘——父皇的旨意已下,他们即便心中再有不满,也只能俯首认命,毕竟,反抗帝王的权威,无异于以卵击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王派众人的狂喜与振奋!

“陛下圣明!”户部尚书赵勉第一个反应过来,激动得声音都带着颤抖,当即跪倒在地,高声称颂。

“陛下圣明!皇太孙千岁千岁千千岁!”兵部尚书茹瑺紧随其后,带领着一众支持朱允熥的官员齐齐跪倒,山呼海啸般的称颂之声响彻奉天广场,震得廊下的宫灯都微微晃动。

常茂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挥了挥拳头,随即也跟着跪倒,口中高声呼喊着“皇太孙千岁”,声音中满是与有荣焉的亢奋。

那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见局势已然尘埃落定,也纷纷反应过来,连忙跟着跪倒行礼,口中附和着称颂之声。

帝王已下决断,储君已然确立,此刻再不表态站队,便是对新储君的不敬,日后定然没有好果子吃。

一时间,奉天广场上除了朱允炆一派与几位亲王外,几乎所有官员都已跪倒在地,山呼海啸的“陛下圣明”与“皇太孙千岁”之声,如同潮水般一波高过一波,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朱允熥站在原地,感受着满场的称颂与朝拜,感受着那无形之中汇聚而来的权势与威望,心中却没有丝毫的骄矜与懈怠。

他缓缓迈步,走到御座前方的空地上,对着朱元璋双膝跪倒,声音沉稳而恭敬:“孙儿朱允熥,谢皇爷爷恩典!孙儿定当恪尽职守,勤勉修身,辅国安民,不辜负皇爷爷的重托,不辜负大明江山,更不辜负天下百姓!”

这番话,说得恳切而坚定,既表达了对朱元璋的感激与敬畏,也展现了自己身为储君的责任与担当,瞬间赢得了满朝文武的暗暗赞许——单看这份临危不乱的沉稳与清醒,便知陛下的选择没有错。

朱元璋看着跪倒在地的朱允熥,眼中终于露出了几分真切的笑意,他微微颔首,声音也柔和了几分:“起来吧,皇太孙。往后大明的基业,还要靠你多多操劳。”

“孙儿遵旨。”朱允熥恭敬应道,缓缓起身,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众人,尤其是在朱允炆、朱棣以及杨靖等人身上停顿了片刻,眼神中带着几分锐利,几分警示,却又很快恢复了平静。

他清楚,今日的胜利,只是储君之路的第一步。

朱允炆一派的官员绝不会善罢甘休,朱棣等亲王心中的野心也并未熄灭,未来的朝堂之上,必然还有无数的明枪暗箭在等待着他。

但此刻,朱允熥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唯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勇往直前的决心——他既然坐上了储君之位,便会倾尽所有力量,守护好大明的江山,守护好皇爷爷的托付,更要让那些潜藏的暗流,再也翻不起任何风浪!

御座之上的朱元璋,将朱允熥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嘴角再次勾起一抹满意的笑容。

他抬手示意百官起身,声音威严地说道:“储君已定,国本已安。即日起,百官当同心同德,辅佐皇太孙处理朝政,凡有敢私自结党、图谋不轨者,朕定当严惩不贷,诛灭九族!”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说得杀气腾腾,目光如同寒刃般扫过全场,尤其是在杨靖、朱棣等人身上停留了许久,吓得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浑身都冒出了一层冷汗。

“臣等遵旨!”满朝文武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敬畏与惶恐。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高声宣布:“退朝!”

随着太监尖细的“退朝”之声响起,百官们纷纷躬身行礼,有序地退出奉天广场。

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色——有兴奋,有沮丧,有敬畏,有不甘,却唯独没有人再敢表露丝毫的异议。

朱允炆在齐泰与黄子澄的搀扶下,失魂落魄地跟在人群中,脚步虚浮,仿佛连路都走不稳了。

朱棣则与朱樉、朱棡二人并肩而行,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却藏着翻涌的暗流。

他偶尔抬头看向前方朱允熥的背影,眼神复杂难明,有不甘,有嫉妒,更有一丝难以察觉的警惕。

而朱允熥,则跟在朱元璋的身后,一步步走向后宫。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也让他的脊梁挺得愈发笔直——属于他的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拉开了序幕!

……

这一日,大明朝堂之上的惊天变故,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议论着新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熥。

有人为吴王的胜出而欢呼雀跃,称赞陛下慧眼识珠;有人为献王的失利而惋惜不已,暗中叹息;也有人为亲王们的失势而暗自庆幸,感慨朝堂终于迎来了安稳。

整个京城,都因为这场储君之争的落幕,彻底沸腾了起来,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新旧交替的特殊气息。

而所有人都清楚,这场沸腾的背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然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