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49章 前夕!

();

夜深人静时,自有不眠人。

夜色如墨,泼洒在大明的疆土之上,万籁俱寂的夜幕深处,总有几颗不眠的心在暗潮涌动。

燕王府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将燕王朱棣的身影投射在冰冷的墙壁上,忽明忽暗。

他快速浏览着各路暗线传递而来的密报,字里行间的讯息如针般刺进眼底,让他那双惯于藏锋的眸子闪烁不定,时而凝霜,时而聚火。

道衍端坐于一侧的梨花木椅上,手中捧着同样的一叠情报,枯瘦的手指缓缓摩挲着信纸边缘。

随着目光的推移,他眉宇间的褶皱愈发深沉,原本平静的神色渐渐被凝重所取代,仿佛压上了千斤重担。

不知过了多久,道衍终于放下手中最后一封密信。

他抬眼望了望窗外朦胧的夜色,月光透过窗棂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暗影,再低头看了看案头已然燃烧大半的烛火,烛油顺着灯芯缓缓滴落,他微微吸了一口带着烛烟味的空气,声音低沉而沙哑,一字一顿地砸在寂静的书房里:“快,太快了,这一切都来得太快了!”

朱棣闻声扭头,目光与道衍相接的瞬间,便已洞悉了其话中深意。

这一刻,朱棣眼中翻涌的情绪复杂难明,不甘如野草般疯长,忐忑似惊涛般拍岸,不安像阴云般笼罩,而更多的,是一种计划被骤然打乱的措手不及,如同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力道无处宣泄。

根据各路暗线汇总的消息,那位高居龙椅之上的父皇,显然已经有了册立储君的人选……

而这个人,绝不可能是他朱棣!

无需深究缘由,朱棣心中比谁都清楚——若父皇朱元璋有意将储君之位托付于他,先前就不会选朱允炆,早已昭告天下,断不会拖延至今,让他在这藩王的位置上苦苦煎熬。

如今的他,并无名正言顺争夺储君的资格,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暗中算计,步步为营,试图牟取那至高无上的权柄罢了!

可他们精心谋划的诸多布局,还未来得及一一展开,便陡然得知了储君人选已定的消息……

这般猝不及防的打击,任谁也难以坦然接受。

道衍看着朱棣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心中亦是五味杂陈,满是无奈。

他原本以为,当今陛下绝不会如此仓促地定下储君人选,起码要经过数年的朝堂博弈与势力角逐,才会最终尘埃落定。

那样一来,他与燕王便有足够的时间编织罗网,布局谋划,一步步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可万万没有想到,这才短短数月的光景,胜负的天平便已悄然倾斜,储君之位的归属即将尘埃落定!

太快了!

快到让他们连半点部署与谋划的余地都没有……

虽然没有确凿的消息证实朱元璋已然敲定储君人选,但道衍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从蛛丝马迹的线索中,从各方势力的异动里,尤其是从信国公汤和奉召入京这一关键事件中,已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当今陛下心中早有抉择,储君人选,已是板上钉钉。

而那个人,绝不可能是燕王朱棣!

在这一点上,道衍与朱棣的想法高度一致,如出一辙。

如此一来,他们便等同于宣告了失败,即将从这场储君之争中黯然退场,从此再无任何名正言顺染指那至尊宝座的可能。

意识到这一点,道衍与朱棣同时陷入了沉默。

并非词穷语塞,只是胸口被一股巨大的失落与不甘堵得厉害,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痛感。

这并非他们谋划不周、战力不济,实在是天意弄人,老天爷似乎从未站在他们这边。

“噼啪!”

一声脆响,烛芯燃到了尽头,火星骤然一跳,随即黯淡了几分。

朱棣望着跳动的烛火,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弧度,声音里满是苦涩:

“看来本王的命,当真是不好。老天从未眷顾过我,一次次将我死死按下,连半点跃起的机会都不肯给。”

“刚出生,便比大哥晚了数年,从一开始就与太子之位无缘。”

“大哥离世后,又因不是嫡长子,败给了朱允炆那个黄口小儿,再次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

“好不容易等到局势出现变数,本以为是上天垂怜,给了我一线生机……可现实却再次给了我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让我看清,我这一辈子,或许只配做一个偏安一隅的藩王,与那金銮殿上的宝座,终究是无缘了。”

此时此刻的朱棣,心中并无以藩王之身举兵造反的念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毕竟,纵观历朝历代,藩王造反无一例外皆是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样的历史教训太过深刻,朱棣绝不敢轻易踏足这步死棋。

他之前对皇位的觊觎,始终想着通过谋划储君之位,一步步名正言顺地登临大宝,而非依靠兵戎相见的谋逆之举。

是以,当再次得知自己将要与储君之位擦肩而过时,他的情绪难免跌落到了谷底。

回想起自己的前半生,似乎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一次,这份憋屈与不甘,让他心塞得几乎喘不过气。

瑟瑟寒风透过窗棂的缝隙,悄然潜入殿内,带着深夜的凉意,拂过朱棣的脸颊。

他下意识地拢了拢身上的衣袍,神色愈发悲切,整个人仿佛被这夜色笼罩,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孤寂。

道衍静静聆听着,没有插话,也没有安慰,脸上依旧是一派古井无波的模样。

可他手中那串不断转动的佛珠,却出卖了他内心的波澜——佛珠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指尖的力道也渐渐加重,显然,他的内心远非表面那般平静。

此时的道衍,同样没有撺掇朱棣造反的念头。

他心中所想的,也是让朱棣通过合乎礼制的途径登临大宝。

造反,从来都只是万不得已之下的最后选择!

更何况,造反的风险太大,即便他有心撺掇,朱棣也定然不会应允。

是以,如今的局面,再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死胡同。

可道衍不甘心啊……

他浑噩半生,漂泊四方,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能够承载他心中理想抱负的人,如今却要眼睁睁看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指缝间溜走,他如何能忍?如何能甘心?

佛珠在他手中飞快地转动着,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他的大脑也在高速运转,思索着所有可能的破局之法,搜寻着那一线渺茫的生机……

时间在沉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就在某一刻,道衍转动佛珠的手陡然停顿,那双原本深邃如潭的眸子里,骤然闪过一抹明亮的光色,如暗夜中燃起的星火。

朱棣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样,眼中瞬间燃起一丝希冀,连忙开口询问:“大师,可有良策?”

道衍缓缓眯起眸子,目光锐利如鹰,开口问道:“殿下以为,此次陛下会册立谁为储君?”

“吴王!”朱棣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斩钉截铁地吐出两个字,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复杂,“毕竟,比起献王,吴王朱允熥更加优秀,无论文韬武略,还是胸襟气度,都全面超越献王。”

“加之他近日来不断立下赫赫功勋,为大明江山、为朝廷社稷、为天下苍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照本王对父皇的了解,吴王,定然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

“此人武能安邦定国,文能辅政爱民,霸道之中不失温和,温和之内暗藏雷霆手段。城府、手段、心机、智谋,皆是上上之选,已然有了圣君之姿。”

“有如此绝佳的人选,父皇又怎会弃之不用,反而去选择一个只能守成的平庸之君呢!”

其实根本无需猜测,朱棣心中早已笃定,这个人必然是吴王朱允熥。

毕竟,近几个月来,朱允熥在朝堂内外的表现太过耀眼,所创下的功绩也太过震撼,由不得他不心生叹服。

道衍对此并不意外,毕竟,这几乎已是如今朝堂上下公认的事实。

他轻轻点了点头,继续眯着眼睛,语气带着一丝循循善诱:

“不错,正是吴王。殿下无需猜测,便能一口断定,可见此事已是人心所向。”

“那么,殿下不妨想一想,除了您之外,其他人自然也能猜到这个结果。当他们猜到储君人选是吴王时,会不会比您更加忐忑不安?他们的反应会不会更加激烈?您觉得,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挣扎抵抗,直接认命认输吗?”

朱棣的眼神骤然一闪,仿佛捕捉到了什么关键信息,他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大师的意思是,比起本王,献王一方会更加急切,他们为了阻止吴王登基,定然会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来扭转局面?”

“正是如此!”道衍颔首,目光炯炯有神,语气也变得坚定起来,“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猜测,献王一派定然不会坐视不理,必然会全力阻止此事发生。”

“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杨靖等人连夜赶往献王府的举动中,便足以看出端倪——他们定然是在紧急商议应对之策,试图阻止陛下册立吴王为皇太孙。”

“而且他们并未商议太久,便很快各自散去,显然是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并且对这个计划有着一定的把握,确信能够阻止陛下的决定。”

“是以,殿下大可不必过于担忧,想来此事要想尘埃落定,还有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路要走。”

“献王一派虽然如今已逐渐式微,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的底蕴依旧存在。只要他们能够抓住吴王的把柄,给予致命一击,那么陛下未必不会再次改变主意……毕竟,储君之事关乎国本,绝非儿戏,容不得半点马虎。以陛下谨慎多疑的性子,但凡此事存在任何一丝风险,他都绝不会轻易下定决心。”

“如此一来,这便会给殿下留下充足的时间和宝贵的机会……殿下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更不必向所谓的命运低头认输。”

道衍的语气铿锵有力,眼中闪烁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甚至隐隐透出几分凶唳之光。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朱棣的心中炸开,让他瞬间眼前一亮,仿佛拨开了笼罩在心头的层层迷雾,看到了曙光。

原来,此时此刻,并非已是生死存亡、胜负已定的终局,他们还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朱棣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连忙看向道衍,急切地询问:“大师,既然如此,我们应当做点什么?”

朱棣本以为道衍会建议他们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可这一次,道衍却一改常态,语气果决地说道:“配合献王一方,共同狙击吴王成为皇太孙!”

“嗯?”朱棣闻言,脸上露出了明显的诧异之色,显然没有想到道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道衍却语气冷冽,神色严肃地解释道:“殿下,此一时彼一时。以前老衲以为,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谋划,徐徐图之。”

“可如今的局势已然不同,陛下已有册立吴王为皇太孙的明确心思,连信国公汤和都被特意召入京城,甚至极有可能会授意汤和主动推举吴王为皇太孙,届时陛下再顺水推舟,予以应允……一旦形成既定事实,一切便都晚了。”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根据局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策略,才是明智之举。”

“如今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储君之位继续保持空悬状态。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联合献王一派,共同狙击吴王,让储君之位始终空缺,谁也无法轻易染指。”

朱棣闻言,当即赞同地点了点头。

至于之前已经与朱允炆等人撕破脸皮的恩怨……在绝对的利益面前,这些都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成熟的**家,从来都不会过分在意脸面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真正在乎的,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这本就是朝堂博弈的生存法则。

但朱棣随即又提出了新的疑问:“可我们该如何配合献王一方,阻击吴王呢?”

“殿下还记得蓝玉以前在军中犯下的那些不法之事吗?”道衍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反问道。

“当然记得!”朱棣提起蓝玉,语气中便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厌恶,“此人简直无法无天,仗着自己有几分军功实力,便骄纵跋扈,目无法纪。广收义子,结党营私;**元顺帝的妃子,败坏纲常;强行闯过喜峰口,斩杀守关将领;屡次违抗军令,无视军规法度,肆意妄为,猖狂到了极点!”

关于蓝玉的种种劣迹,朱棣可谓张口就来,每说一句,心中的怒火便更盛一分,恨不得立刻将这个目无王法的家伙绳之以法。

而道衍要的,正是朱棣的这份情绪。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个略显狡诈的笑容:“殿下不妨猜猜,献王一派此刻是不是正在全力收集蓝玉、常茂、朱寿、张翼、王弼等人的罪状?只要局势对他们不利,他们便会立刻发动弹劾,以此转移陛下的注意力,打乱陛下册立吴王为储君的计划?”

朱棣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仿佛醍醐灌顶一般,立刻明白了道衍的深意:“大师的意思是,让本王紧随献王一派的步伐,只要他们率先上书弹劾蓝玉等人,本王便也立刻递上奏折,将蓝玉等人的种种劣迹一一罗列,彻底封杀蓝玉等人的生路,断掉吴王的一条臂膀,重创他的实力根基?”

“殿下才思敏捷,一点就透!”道衍赞许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朱棣的眼神愈发明亮,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很快,他又有些忐忑地问道:“大师,这个办法……真的可行吗?”

“毕竟,蓝玉、常茂等人的这些不法之事,我们都了如指掌,父皇他老人家难道会不清楚吗?”

“可父皇一直都没有动手,反而对他们多有纵容……”

“更何况,如今蓝玉这些人可是吴王朱允熥的嫡系心腹,而父皇又一心中意吴王为储君,如此一来,父皇恐怕就更不会对蓝玉这些人动手了吧?”

道衍对于朱棣的担忧并不意外,反而一脸认同地点了点头:“殿下所言,句句在理!”

“啊?”朱棣闻言一愣,脸上露出了困惑的神色。

道衍呵呵一笑,话锋陡然一转:“可那都是从前的情况了。彼时,开国功臣武将们已然逐渐凋零,而元庭的残余势力又在北方虎视眈眈,觊觎我大明的朔方之地,放眼整个朝堂,唯有年轻力壮、能征善战的蓝玉可以堪当大任,陛下也是迫不得已,才只能对他多加容忍。”

“可如今的局势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元庭已经彻底覆灭,残余势力分裂成了一个个零散的小部落,虽然依旧存在一定的威胁,但对我大明而言,不过是些跳梁小丑,随手便可剿灭,根本无法动摇我大明的国本。”

“是以,蓝玉等武将如今已经没有了以往那般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反而因为他们的骄横跋扈,成为了拖累朝廷的蛀虫,隐患无穷。”

“再者,蓝玉等人虽是吴王的嫡系助力……可恰恰因为这一点,陛下反而会更加重视他们的品行与忠诚度。陛下定然也会担心,将来吴王登基之后,无法压制住这些骄兵悍将,届时不仅会给朝局带来动荡,甚至可能威胁到朱家的皇位根基。”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只要我们将此事闹得足够大,让朝堂上下的文武百官,甚至是天下的黎民百姓,都共同声讨蓝玉等人的不法之举,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舆论洪流。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陛下,也不得不顺应大势……或者说,是顺势而为,借着这个机会剪除这些尾大不掉的骄兵悍将,以绝后患。”

话说到这里,道衍看向朱棣,眼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朱棣听完这番分析,仔细思索片刻,也觉得蓝玉等人这一次定然在劫难逃了。

他顿时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既然如此,那本王便也掺和一手吧!要说谁对蓝玉的底细最为了解,本王敢称第二,天下无人敢称第一!毕竟,本王与他在军**事多年,他的那些勾当,本王可是一清二楚!”

“只是……要对不住本王那三侄子,吴王朱允熥了……”

道衍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多言,神色中带着一丝莫测的深意。

……

与此同时,吴王府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烛火通明,将整个府邸映照得如同白昼,人影绰绰,往来不绝,显然并未安歇。

夜色越发深沉,朱允熥送走了最后一位前来议事的亲信大臣,唯独留下了兵部尚书茹嫦,准备进行最后的机密商谈。

书房内,茶香袅袅。

茹嫦端起桌上的浓茶,轻轻抿了一口,借着茶水的苦涩驱散连日来的疲惫,目光凝重地看向朱允熥:“殿下,您真的要那般做吗?自斩一臂,这损失未免太过巨大了!”

朱允熥也端起茶盏,仰头灌了一大口浓茶,提神醒脑。

闻言,他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随后重重点了点头:“事到如今,已是不得不如此了。自斩一臂,虽然损失巨大,心痛难忍,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下的权宜之计。”

“再者说,此刻若不主动自断臂膀,便是将这致命的弱点与缺陷白白留给对手。待到他们抓住把柄发难之时,恐怕就不只是损失一臂那么简单了,甚至可能会丢掉半条性命,乃至满盘皆输。”

“所以,本王已经反复斟酌了许久,最终决定,就按照原计划行事,绝不更改。”

说着,朱允熥抬眼看向茹嫦,语气中带着一丝恳切的嘱托:“茹尚书,自斩一臂的相关部署,本王已经让人着手推进,如今唯有一事,还需劳烦您出面善后。”

“殿下但有吩咐,臣定当竭尽全力,万死不辞!”

茹嫦先是满脸钦佩地看了朱允熥一眼,心中暗叹这位殿下的魄力与远见。

听闻朱允熥有事务托付,他立刻神色肃穆,郑重其事地回应道。

朱允熥脸上露出一抹苦涩的笑容,缓缓说道:“此事便是关于空饷的问题,还需您出面稍加掩饰一二……”

“当然,本王并非要让茹尚书做假账欺瞒陛下,只是希望您能暂且周旋,将此事往后拖延一段时日……”

“等此次风波平息之后,本王定然会想办法补齐那部分空缺的银两,绝不会让您陷入两难的境地,更不会让您因此担责!”

茹嫦闻言,心中大为震动,他用复杂难明的目光注视着朱允熥,良久之后,才长叹一声,感慨道:“殿下何至于此啊?那些人虽然有些才干,可也犯下了不少过错,为了保住他们,值得殿下如此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吗?”

朱允熥沉默了片刻,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的夜色,缓缓开口道:

“他们虽然有着诸多缺点,行事也多有不妥之处,但留着他们,远比杀了他们更有价值。将来…他们都能派上大用场,是不可多得的助力。”

茹嫦的心中又是一阵剧烈的震动,仿佛被重锤狠狠敲击了一般。

他久久未能平复心绪,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颔首,语气坚定地说道:“殿下放心,此事不难办。毕竟,空饷之事自古有之,多发生在手握兵权的军中将帅身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此事想必陛下也早已知晓,只是以往涉及的数额不大,陛下也不愿轻易戳破,以免动摇军心。”

“是以,殿下吩咐的事情,臣只需将相关的数额、缺员记录稍加延后上报,便能暂时遮掩过去,不会引起旁人怀疑。”

“多谢茹尚书!”朱允熥神色郑重,对着茹嫦微微颔首致谢。

“殿下折煞臣了!为人臣子,为殿下分忧,为大明尽忠,这本就是臣的本分,何需殿下如此客气!”茹嫦连忙摆手,语气诚恳地说道。

朱允熥笑了笑,也不再过分客套。

礼贤下士固然重要,但过于谦卑,反而会显得怯懦,失了王者的霸气与威严。

片刻之后,朱允熥亲自将兵部尚书茹嫦送出府外。

他仰头望了望天边的月色,夜色已然深沉,便转头询问身旁侍立的内侍:“此刻是什么时辰了?”

“回禀殿下,已经是丑时三刻了。再过两个时辰,天边便会泛起鱼肚白,鸡鸣报晓了!”内侍光羽强打着精神,恭敬地回应道。

朱允熥的体质经过刻意调养,相较于常人更为强健,倒是还能支撑得住这般熬夜。

但他也清楚,身体乃是革命的本钱,不可过度损耗。

当即点了点头,挥手示意光羽下去休息,自己则转身朝着寝室的方向走去。

……

翌日清晨,第一缕晨光如同利剑般刺破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温柔地洒落在紫禁城的红墙金瓦之上,折射出熠熠生辉的光彩,显得格外庄严而肃穆。

今日是十五,按照大明的礼制,要举行大朝会,地点就设在奉天广场之上。

随着大太监刘和手中的静鞭接连响起三声清脆的脆响,声音传遍整个广场,原本还略有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文武百官整齐排列,对着龙椅的方向齐齐跪拜,山呼万岁,声音洪亮,震彻云霄。

朱元璋端坐于高高的蟠龙宝座之上,身穿绣着九爪金龙的红色镶金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脚踏祥云纹龙靴,气势威严,不怒自威。

他缓缓挥动长袖,声音沉稳而有力:“众卿平身!”

百官齐声谢恩,缓缓起身,按照各自的品级站位,大朝会正式开始!

大朝会通常会商议朝中的重大喜事,因此一开始,朱元璋便示意身边的太监宣读了关于此次北伐嘎呼尔之战的军事捷报。

捷报中详细描述了明军的英勇作战与辉煌战果,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

捷报宣读完毕后,百官纷纷上前恭贺陛下英明神武,大明国力强盛。

朱元璋的心情也颇为愉悦,他大手一挥,宣布赏赐七品以上的京官每人一两银子,以资嘉奖。

这般赏赐数额,若是放在其他朝代,或许会被视为昏君之举,被认为是在折辱文武百官的气节。

但在厉行节俭、法度森严的洪武朝,这已经算得上是极为丰厚的恩赐了!

百官们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纷纷再次跪拜谢恩,感激陛下的隆恩浩荡。

要知道,一两银子在当时足以支撑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开销,足够让寻常百姓改善伙食,多吃上几顿肉了。

在朱元璋执政的年代,能得到这样的赏赐,已然是极为难得的殊荣。

随后,户部又宣布了精盐提取法在各省推广以来所取得的耀眼成绩。

精盐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天下百姓的生活,更让朝廷的信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就连一直以来对朱明王朝统治略有抵触情绪的江南百姓,也纷纷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交口称赞朝廷是体恤民情的仁义之朝。

朱元璋听着这些喜讯,脸上的笑容愈发明显,他再次大手一挥,又赏赐了百官每人一斤精盐。

百官们再次齐齐跪拜谢恩,心中对这位帝王的敬畏与感激又加深了几分。

同时也对站在皇帝身边的吴王朱允熥有些叹服,敬佩…

毕竟,无论是前线战争如此快取得的胜利还是精盐提取法都是他一手主导带来的…

接下来,朝廷又陆续宣读了近日来的诸多好事,从地方的丰收喜讯到边疆的安稳祥和,桩桩件件都让人心潮澎湃。

整个朝议的气氛异常热烈,大有一副君臣同心,其乐融融,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然而,在人群之中,朱允炆、杨靖、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脸上却并无多少喜悦之色,反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眼神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随时准备按照既定计划展开行动……

果不其然,就在朝会即将接近尾声,百官以为今日的朝议将要圆满结束之时,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朝着队列中的一个方向递去了一个隐晦的眼神。

早已被迫前来上朝的信国公汤和见状,心中轻轻叹息了一声,随即整了整衣冠,大跨步从百官队列中走了出来,对着龙椅上的朱元璋深深一揖,朗声开口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此言一出,整个奉天广场瞬间陷入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如同聚光灯一般,死死地定格在汤和的身上,心中纷纷猜测着这位开国功臣此刻会提出怎样的奏请…

一场无形的风暴,已然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上悄然酝酿……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