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48章 朱元璋的心思!

();

噌的一声锐响!

短暂的惊愕如同惊雷掠过心湖,汤和再也坐不住,身形猛地弹起,满脸无奈地望着朱元璋,语气苦涩:

“皇上…陛下…上位……我的上位啊!您怎能突然问臣这般要命的问题?”

“储君之位,既是天家骨肉间的私事,更是关乎大明社稷安危的国本重事,外臣本就该三缄其口,绝无置喙的道理,更何况是随意置喙!”

“再者说,臣已然致仕归乡多年,这些年早将朝中政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如今不过是凤阳老家一介躬耕垄亩的寻常老叟罢了,对眼下的朝局一无所知,怎敢凭着一己之见指点江山,贸然插手储君册立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一边说,双手一边连连摆动,那副“能力不足、绝不敢应”的模样做得十足,到最后更是抬眼望向朱元璋,眼神里满是近乎哀求的恳切:“上位,您就别再为难老臣了,这等事,臣是真的做不到啊!”

不等朱元璋开口回应,汤和当即作势就要躬身告辞,脚步都已挪到了殿门边上,半点不给这位老兄弟再“发难”的余地。

可暗地里,他的心中早已骂翻了天:好你个朱重八,竟拿这种掉脑袋的事来问我!

这分明是想把我这把老骨头往火坑里推啊!

再说,即便他心里真有几分偏向,也万万不敢吐露半个字。

册立储君这等关乎国本的大事,稍有不慎便是满门抄斩的下场,只有**才会主动凑上去插嘴。

更何况,随着时间流逝,汤和早已看不懂这位从小一同摸爬滚打的发小了。

这些年来,朱元璋的杀伐果断、心狠手辣,早已让他心生胆寒。

也正因如此,他才早早急流勇退,辞官归乡耕田养老,图的就是保全自身与家族的平安。

如今都这把年纪了,更没道理卷入这种要命的风波里——这可是违背他“稳健一生”的人生信条的。

反正无论最终是谁登上储君之位,都碍不着他汤和什么事,他又何必冒着风险去站队?

再者说,以他这把老骨头,能不能活到新君登基都尚未可知,又何苦去掺和这趟浑水!

所以,汤和心里明镜似的,绝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朱元璋看着他这副急于脱身的模样,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连忙快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衣袖,没好气道:

“行了行了,你这家伙的演技,还是和当年一样炉火纯青啊。”

汤和闻言,当即摆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色,眨了眨眼问道:“陛下这话是什么意思?老臣有些听不懂……”

朱元璋翻了个大大的白眼,手上稍稍用力,硬是将他按回了座位上,这才缓了缓语气解释道:

“咱自然知道老兄弟你的顾忌,也明白你的心思,你是不愿卷入储君册立的是非漩涡之中,对吧?”

“陛下既然知晓,为何还要这般为难老臣?”汤和抬眼望去,脸上满是幽怨之色。

“咳咳!”朱元璋被他这话呛得轻咳两声,瞪了他一眼才没好气道:“能不能先让咱把话说完?”

汤和见状,立刻识趣地闭上了嘴,垂首静听。

朱元璋这才缓缓开口,语气比先前郑重了几分:

“咱今日问你储君之事,并非要你选边站队,更不是问你哪位皇子合适,而是想问问你,如今大明储君之位空悬已久,是不是到了该重新定夺的时候了?”

见汤和依旧沉默不语,他又补充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几分强调:

“不涉及任何站队,只问你,这储君之位,该不该尽早册立?”

汤和低头思索了片刻,抬眼深深凝视着朱元璋,目光里带着一丝洞察:

“陛下心中,想必早已定下了决议吧?既然如此,又何必来问臣呢?”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哑然失笑,轻轻点了点头:“你这么说,倒也确实不假。”

“这不就结了!”汤和当即摊了摊手,语气轻快了几分,“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老臣自然是万分支持陛下的任何决定!”

可他的心中,却忍不住泛起了一丝波澜:

看来,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储君之争,终于要落下帷幕了。

只是不知,最终能笑到最后的,会是哪位……

这一刻,连向来不愿插嘴的汤和,也忍不住生出了几分好奇。

但也仅仅是好奇而已,他半点也不想深究。

可他不想知道,朱元璋偏要让他知道。

只听朱元璋话锋一转,又问道:“那你觉得,献王如何?”

汤和先是一愣,随即满脸诧异,片刻后又恍然大悟,心中暗道:

也是,陛下一开始属意的便是献王,只不过后来出了些变故罢了。

如今看来,献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终究是未曾改变。

这么说来,最近几个月表现极为出色的吴王,怕是没什么机会了……倒也真是有些可惜。

哦,还有那位一直未曾放弃争夺的燕王,想来也是没希望了,同样可惜啊!

但这些念头也只是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与他汤和终究是毫无干系。

他当即点了点头,简洁明了地应了一声:“不错!”

这下轮到朱元璋愣住了,心中暗自思忖:难道汤和真的支持献王朱允炆?

可转念一想,他便反应了过来——汤和这家伙哪里是支持朱允炆,分明是自己说什么,他便应什么,纯粹是在敷衍罢了。

为了验证心中的猜想,朱元璋又问道:“那燕王呢?”

汤和再次愣住,心中顿时思绪翻涌:陛下这是何意?难道他最终想册立燕王为储君?

可刚刚为何又特意提及献王?难道陛下终究还是打算在先太子的兄弟之中挑选储君?

若是如此,倒也并非不可。

毕竟,燕王在诸位藩王之中,的确是最为贤能出众的。

可若是真的册立燕王,那秦王和晋王又该置于何地?

这两位比燕王年长的亲王,心中又会作何感想?

要知道,秦王、晋王与燕王皆是嫡子,跳过前面两位直接册立燕王,未免有违礼制啊!

但这些都是朱家的家事,与他汤和又有什么关系?

想通此节,汤和再次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不错!”

朱元璋:“……”

这一次,朱元璋彻底确认了自己的猜想——汤和这家伙就是铁了心不想掺和储君之事,自己说谁,他便顺着说谁。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脸色不由得沉了几分。

他黑着脸,又问了一句:“那吴王呢?”

这次,汤和倒是有了心理准备。

他早已看穿了朱元璋的心思,无非是想将三位有力的储君人选都问上一遍罢了。

献王、燕王都问过了,再问吴王,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他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再次点头:“不错!”

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突然问道:“那你汤和自己呢?”

汤和下意识地便点了点头,顺口应道:“不错……”

话音刚落,他便猛地回过神来,暗道一声不好,连忙“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几分慌乱:“臣失言!臣一时糊涂,恳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轻哼一声,语气冷冷地问道:“你说说,你错在哪里了?”

“呃……这……”汤和眼珠飞快地转了转,磨蹭了好一会儿,才讪讪地说道:“臣……臣哪里都错了!”

“汤和!”朱元璋的声调陡然拔高了几个度,目光锐利如刀,死死盯着眼前这副油盐不进、水火不侵模样的老兄弟。

汤和心中满是无奈,他是真的不想掺和啊!

说谁合适都不妥,总会得罪一方被记恨。

关键是,若是说到了朱元璋心坎里的人选还好,可一旦说错了,那便是自寻死路!

可眼看着朱元璋眼中已然开始闪烁怒火,他知道,今日这和稀泥的法子是行不通了,只能硬着头皮开口:

“臣以为,献王殿下性情温良谦恭,孝顺之名早已传遍民间,深得百姓称颂;”

“燕王殿下英勇果敢,贤能出众,在诸位藩王之中堪称翘楚;”

“吴王殿下则七窍玲珑,机智灵敏,才智卓绝,更立下了造福万民的不世之功。”

“三位殿下皆是储君的不二人选,无论陛下最终选择哪位,都是明智之举。”

“臣实在无法从中做出精准判断,这等关乎国本的最终决策,终究还是要陛下亲自定夺,外人终究是无法替陛下做主的。”

听闻这番滴水不漏的话,朱元璋心中的火气稍稍消减了些,神色也缓和了不少,摆了摆手道:“起来说话吧。”

汤和连忙谢恩起身,拍了拍衣袍上的灰尘,重新在朱元璋对面的座位上坐下,只是坐姿比先前拘谨了许多。

朱元璋双手交叉放在案几上,目光沉沉地看着他,缓缓开口:

“那你觉得,若是咱要从这三位之中优中择优,选出一位最适合的储君,该选谁?”

汤和的脸色瞬间苦了下来,心中暗自腹诽:陛下啊陛下,您为何偏要这般为难老臣呢?

难道是看我活得太久,碍着您的眼了?

想当年一同打天下的老兄弟,徐达的坟头草都长到好几米高了,李善长等人的尸骨也早已在地下风化……偏偏只有我还活着,这难道也是错吗?

他在心中叹息一声,沉默了许久,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抬眼看向朱元璋,缓缓问道:

“在回答陛下这个问题之前,臣斗胆,也想先问陛下一个问题。”

“你问便是。”朱元璋摆了摆手,神色平静。

今日连夜召汤和入宫,他本就是想将自己的心意透露给这位最为可信的老兄弟,而后由汤和这位开国功臣牵头,让自己属意的人选能够名正言顺、众望所归地登上储君之位。

汤和深吸一口气,沉声问道:“陛下当初为何放弃燕王,转而属意献王为储君?后来又为何再度搁置了献王的储君之位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三层含义。

但朱元璋并未在意这些,只是淡淡解释道:

“燕王虽是咱最为看重的藩王,勇冠三军且治军有方,但他终究不是嫡长子。若是册立他为储君,那秦王和晋王又该如何安置?”

“至于当初属意献王,是因为那孩子自幼才思敏捷,孝义有度,性情仁义温和,行事谦逊谨慎,本是守成之君的最佳人选。”

“而后来之所以放弃……倒也算不上放弃,只能算是搁置…是因为吴王近来的表现太过出人意料,咱便想再观察一段时日,看看他能否给咱带来更大的惊喜。”

汤和眼神闪烁,紧接着追问道:“那么陛下,如今吴王的表现,是否给您带来了期待中的惊喜呢?”

朱元璋刚要开口回应,却又忽然顿住,抬眼意味深长地看了汤和一眼,似笑非笑道:

“你只问了一个问题,咱却回答了你三个……”

汤和咧嘴讪笑了两声,也不再继续追问,只是低头陷入了沉思。

朱元璋也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殿内一时之间陷入了寂静,唯有烛火偶尔跳动,发出“噼啪”的细微声响,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汤和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朱元璋,一字一顿、吐字清晰地说出了两个字:“吴王!”

朱元璋闻言,脸上瞬间绽开了欣慰的笑容,眼中的赞许之色毫不掩饰。

汤和见他这般模样,下意识地抬手擦了擦额头渗出的冷汗,脸上的神色终于轻松了些许,但内心的震动却丝毫未减。

这一刻,他已然明白,大明的朝堂之上,即将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风暴,其影响力将会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谁也未曾料到,陛下最终属意的,竟然是吴王朱允熥——这个此前名声不显,直到近几个月才骤然崭露头角的皇孙。

这消息一旦传出,不仅会让朝野上下为之沸腾,更会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朱元璋笑了片刻,目光依旧紧紧盯着汤和,眼神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汤和被他看得头皮发麻,却也瞬间明白了他的心思。

他知道,这一次,自己是真的逃不掉了,只能咬牙躬身道:

“陛下有何吩咐,还请明言。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怕拼上这把老骨头,也定会为陛下分忧解难!”

“老兄弟!”朱元璋却突然探身向前,一把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语气亲昵无比:

“咱怎么舍得让你这把老骨头去拼命呢?只不过是想让你替吴王那孩子分些忧愁,解些困难罢了!”

“毕竟,吴王那孩子自幼便没了母亲,今年又痛失父亲,以前咱也确实对他关注太少,以至于耽误了他的成长,导致他如今的根基与底蕴稍显薄弱了些。”

“好在这孩子自己争气,短短几个月便开创出了一片大好局面……但终究还是底蕴浅薄了些,需要像老兄弟你这样的国之柱石多多提携,帮衬一把。”

汤和越听,鬓角的冷汗便冒得越多,连忙打断他的话,苦着脸道:

“陛下,您就直接吩咐老臣该做什么吧,别再绕圈子了!”

他心中早已满是幽怨:陛下啊,您这哪里是不让我拼命,分明是想让我去送死啊!

朱元璋哈哈一笑,依旧握着他的手不放,语气轻快地说道:

“其实也简单,就是帮他推一把,让他能够名正言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地登上储君之位。”

汤和虽然早已猜到了这个结果,但当朱元璋亲口说出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头疼不已。

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难办啊!

若是强行去推,只会显得太过生硬突兀,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玷污了吴王的名声,更会被献王和燕王一系的人记恨一辈子。

朱元璋似乎看穿了他的为难,当即提醒道:“不需要老兄弟你做太多事情,只需你在明日的朝议上主动牵头,提议让咱册封吴王为储君,让满朝文武都明白,立吴王为储乃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到时候咱再顺势答应便是。”

这番话说得实在太过直白,想当初朱元璋想要册封朱允炆为储君时,都只是用隐喻暗示,从未这般直言不讳。

如此直白的吩咐,让汤和顿时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他在心中暗自腹诽:陛下,您这也太直接了些吧!就不能稍微委婉一点吗?

朱元璋自然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一笑道:“对着别人,咱或许需要讲究些虚礼,但对你,咱没必要来那套虚伪的。有话直说,就是想让老兄弟你清清楚楚地明白咱的心意。”

汤和张了张嘴,沉吟了半晌,终究还是点了点头,语气沉重地说道:“臣……明白了!”

朱元璋见他应下,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缓缓点了点头。

……

与此同时,东宫之内。

吕氏在得知陛下连夜召见信国公汤和的消息后,瞬间睡意全无,眼神疯狂闪烁了片刻,当即厉声吩咐道:“青儿,立刻将这个消息速速传去献王府,不得有半分耽搁!”

“奴婢领命!”青儿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躬身应下,转身便快步退了出去,脚步匆匆,生怕耽误了大事。

看着青儿离去的背影,吕氏的眼神依旧闪烁不定,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心头。

信国公汤和早已致仕归乡多年,陛下突然下旨将他召入京城已是蹊跷,如今更是连夜召见商议要事——他们究竟会商谈些什么?

会不会……会不会是关于大明储君的最终人选?

可能性极大!

从最近朝堂上的种种迹象来看,陛下显然已经心有所属,只不过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宣告天下罢了!

如今汤和的到来如此蹊跷,要说其中没有半点猫腻,打死她也不信!

这下子,吕氏彻底没了半点睡意,当即起身下榻,在寝殿内来回踱步,神色间满是忐忑与焦虑,一颗心如同悬在半空,始终无法安定。

……

献王府中,朱允炆本已准备安歇,却突然被内侍匆匆唤醒,告知东宫的青儿姑娘到访,有要事禀报。

无奈之下,朱允炆只能披衣起身,前往前厅见客。

很快,当朱允炆从青儿口中得知消息的全貌后,先是一愣,随即眉头紧锁,沉声问道:

“信国公汤和?他突然入京,所为何事?”

“奴婢不知,只知晓陛下是前几日突然下旨,将信国公紧急召入京城的。”

青儿看着朱允炆,神色复杂地回应道。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波澜,又问道:“那母妃让你连夜赶来,究竟是何用意?”

青儿心中暗自叹息,只觉得自家这位殿下还是太过愚钝,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她当即不再拐弯抹角,将吕氏的猜测一字不落地告知了朱允炆:

“殿下,娘娘猜测,陛下怕是要定下储君的最终人选了!特意召信国公入京,便是为了此事铺路搭桥!”

朱允炆闻言,脸色骤然。

在这献王府已然陷入劣势的关键时刻,皇爷爷竟然要定下储君人选了?

他猛地想起清晨时分,朱允熥从武英殿出来时,脸上那难以掩饰的得意笑容,只觉得眼前一阵发黑,身形晃了晃,险些栽倒在地!

青儿眼疾手快,连忙上前一步扶住他的胳膊,焦急地喊道:“殿下!您没事吧?”

朱允炆稍稍稳住心神,扶着身旁的案几,连续深吸了好几口气,才勉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他抬眼看向身旁的内侍,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快,速去将本王的三位先生……还有杨尚书,全都请来府中议事!”

“是!”那内侍不敢耽搁,当即躬身应下,转身便匆匆离去。

青儿并没有立刻返回东宫,而是选择留在献王府等候消息——她必须将朱允炆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以及杨靖商议的结果,第一时间传回东宫禀报吕氏。

半个时辰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与杨靖四人先后赶到献王府,神色皆是凝重无比。

众人齐聚一堂,没有多余的寒暄,当即围绕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展开了紧急商议。

最后,杨靖语气严肃得近乎冰冷,一锤定音道:“事已至此,再多的犹豫与商议都是徒劳。如今唯有提前下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才有一线生机!”

“明日早朝,便立刻发动计划,集中弹劾蓝玉、常茂、朱寿等人的种种不法之事!用这桩大案分散陛下的注意力,同时狠狠打击吴王一系的嚣张气焰!”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决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朱允炆也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慌乱,缓缓点了点头。

青儿见状,也默默颔首,算是代表东宫认可了这个决定。

商议既定,众人便不再耽搁,各自起身告辞,连夜返回各自府邸,开始为明日的朝议做最后的准备……

青儿则立刻动身返回东宫,将献王府的商议结果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吕氏。

吕氏听完后,心中的焦虑稍稍缓解了些许,也暗自庆幸,还好有杨靖这般老成持重、有勇有谋的大臣愿意坚定地支持自己母子。

……

然而,朱允炆等人的一举一动,终究没能瞒过朱允熥布下的眼线。

没过多久,朱允熥便收到了来自暗线的紧急密报,得知了献王府深夜异动的消息。

他坐在书房内,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沉思片刻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当即下令道:

“传本王的命令,速召所有核心幕僚即刻前来王府议事,商议应对之策!”

随着一道道命令的传递,京城的夜色仿佛被无形的暗流所裹挟,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这一夜,对于京城中的许多人而言,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

烛光摇曳中,有人在紧张布局,有人在焦虑等待,有人在暗中观察——所有人都明白,明日的朝议,必将是决定大明未来走向的关键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