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614章 驱逐

贾琏来到乾清宫,李元把内阁的意见给他看了之后,贾琏叹息道:“内阁诸公高屋建瓴,看的高,看的远,贾琏不如也!”

李元可不是**,这话听着就话里有话,怨气都要冲破屋顶了,赶紧笑着安抚:“朕还是想听听先生的看法!”

贾琏这才继续:“内阁诸公们,久不视民情,所闻者不过身边二三子。久而久之,所见所闻,与耳聋眼瞎何异。即便偶尔得知民间疾苦,也不过很快就忘记了,并不耽误他们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再者,微臣弹劾了内阁,有点怨气也很正常。”

李元听了这一番话,不禁陷入了沉思状态,虽然不知道什么叫信息茧房,但是他能想象的到,他听到的看到的,很可能都是别人做给他看的。

从当初在各部听政观政到现在主政,这么多年李元经历的事情也不少了。贾琏批评内阁大臣们已经看不到民间疾苦,说的很含蓄却很真实。

“先生之言,令朕深省!”李元不禁感慨道。

贾琏笑着谦逊:“陛下过誉,天下事,不外一个利字。内阁以及天下官员,皆有协助陛下分利之责。就此事而言,走私损失的是国家的税收,大烟更是害人之物。抛开此二者不谈,单单一个澳门的存在,如同紫禁城叫人毁了一段墙,盖了一间铺子做买卖。这本是国朝之耻,只不过前朝与本朝的一些迂腐之辈,片面的强调礼仪之邦,仁义教化,耽搁至今,微臣以为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听到此处,李元也点点头道:“先生言之有理,朕看那葡萄牙也是个无礼之邦,把我天朝的宽容,看成了软弱。此事,就按先生的意思来办。”

贾琏也没多说,谢恩之后告退。

李元让人将林如海和李清叫来,指着贾琏的奏本道:“葡萄牙不过是蕞尔小邦,竟敢包庇走私,此之谓明犯天朝。内阁拟个条陈,限期收回澳门,驱逐此无礼之辈。再令广东巡抚,加大针对大烟走私销售的打击力度,犯事者一律严惩不贷。授权广东巡抚,便宜行事,从重从快处置!”

林如海与李清互相看看,两人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唱反调,李元也三十多了,年富力强之时,不是那种好忽悠的皇帝。

更不要说,登基不久的李元正是敏感的时候,任何忤逆都可能被他记住,秋后算账。

“臣等遵旨!”林如海没有多想,立刻低头照办,李清附和。

李元满意的点点头,心情极为舒畅,通过此事,皇权的狰狞再次彰显,而不是由内阁决定后,送到案前让皇帝盖章。

登基以来,小心翼翼的李元,上一次品尝到皇权对内阁压制的**,还是贾琏弹劾内阁的时候,这是第二次。

内阁二老下去后,李元愉快的面带微笑,背着手步履轻快的往回走,忍不住与胡敏分享:“不愧是先生!”

“圣人,奴才以为,贾公与其他大臣不同之处,在于无私心。”胡敏是懂李元的,说的也是他爱听的。

李元背着手摇头道:“非也非也,先生从不隐瞒他有私心,只不过公心在前,私心在后。”

林如海和李清的心情不好,回到内阁便召集众人开会,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后,方颂忍不住吐槽:“不器真是能找事,三个月前内阁的轻松愉快,一去不复返了。”众人听了心头确实有点沉重,承辉帝刚走那会,新君对内阁比较依赖,所政务务无不允者。

当时,内阁诸公真有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之感。

老好人潘季驯也心生怨念道:“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贾不器,得给他找点事情做。”

老丈人林如海都附和点头:“确实如此,这厮还是走远一点,眼不见心不烦。”

话是这么说,内阁也不敢过分,李清小心翼翼的提一句;“澳门之事,不器上的奏本,不如让他做个钦差走一趟,免得再有反复。”

岳齐立刻附和:“正当如此!”

内阁意见快速统一,很快详细的章程拟好了,以贾琏为钦差,亲赴广州,处置由大烟走私引发的澳门相关事宜。

章程草稿拟好之后,林如海仔细看完,最后犹豫了一下:“再加一句,专事专办,不可旁骛。”

方颂低声道:“还是算了吧?”

李清也心有余悸:“不加为善!”

潘季驯道:“即为钦差,则有代天巡视之责。”

林如海只得作罢,贾琏这趟出去,看到什么不顺眼的,那都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眼前嘛,还是让他赶紧离开京城,免得多生事端。

内阁的章程正式上呈御前,李元看了忍不住想骂娘,想想还是忍住了。

南洋以及广东的事情,贾琏去看看没坏处,毕竟距离遥远!

李元同意了内阁的章程,贾琏接令后也没任何意见,很干脆的进宫面圣。

李元等的时间有点长,特意让胡敏弄块金镶玉的牌子来,赐给贾琏,以后进宫不用等了,凭牌子随时可进。

这次没有给尚方宝剑,就给了一道便宜行事的圣旨,这就足够了。

贾琏回家交代一番,让下面收拾收拾,准备出发。临行前夜,黛玉身边的紫鹃拎着包袱过来,说是不忍心她离开身边,贾琏把香菱和司琪也带上了。走之前特意告诫了王、林、薛三人,以后别往贾琏身边塞人了,就到这了。

这次出行的贾琏比以往要轻松一些,可以一路坐火车到徐州,下车后乘船走运河到扬州,转到松江登船南下,比以前要少五天的行程。

即便如此,这一路南下也要二十天。

到松江府时,贾琏也没闲着,换着便装到口岸看了看,这边的小县城因为海贸的发展,已经有后世魔都的影子了。

长江这条优质的水运航道开始发力了,下游的经济本来就冠绝全国,开海之后更是飞速发展。

松江、苏州为首的沿岸发达地区,纺织业成为了龙头,沿着长江水道一路西去,优质价低的棉布,对于两岸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传统男耕女织的模式,在机器大生产的面前,出现了一些动摇的迹象。

类似的报告,贾琏其实也没少看,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内地省份想要抗衡长江三角洲的棉布侵蚀,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也开工厂。

现在机器纺织业最大的障碍是原材料,苏、松二府的商人们,到处都在找棉花,据说已经有人在苏北等盐碱地上实验种棉花了。

这让贾琏想到了清末最后一个状元!

这是好事,民间自发的想法子解决棉花的产量的不足,这是好事。更便宜的棉布投进市场,好处是百姓买的便宜,坏处是很多家庭妇女织的布没竞争力了。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贾琏也只能装着看不见。

不客气的说,不搞工业化,迟早被西洋列强开着战舰打上门。

从松江府口岸上船后,官船一路南下,随行还有两艘战舰护航。行至厦门靠岸补给时,南洋舰队的三艘战舰赶到,他们是来迎接贾琏的。

分舰队司令蔡十八,特意来到贾琏的船上拜见。

心情不错的贾琏,在甲板上摆上茶几,请他坐下喝茶,聊一些近年之事。

蔡十八先说了两件事情,一个是铜钱,上次云南铜矿出问题之后,南洋方面奉命敦促南美来的船只,加大铜锭的输入。朝廷对于铜钱的铸造,也进行了一些政策上的放松,分别在广州和金陵两地,开设了官方铸币厂在两地铸铜钱。另一件事情就是日本方面,幕府虽然失去了不少人口,意外的缓解了内部的矛盾和压力。统治更为的稳固之余,反手开始做人口买卖。

铜钱的事情还好说,毕竟广州和金陵两地,都算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就地铸币对于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加快了朝廷回收民间白银的速度。

人口买卖的事情,倒是没有出乎贾琏的预料。日本的高层,那真是不把底层百姓当人看的。

现阶段,好些日本草民是没有姓的,都是被卖到南洋后,为了方便统计户口,他们才有了姓。

说完这两件事情后,蔡十八才说起大烟走私的案子。

贾琏还在广州的事情,抓的比较严格,市面上大烟的交易被打击的很惨,鲜有能见。

贾琏回京之后,尽管地方上依旧在打击,但力度不如以前了,加之这买卖利润太高,依旧不乏有人铤而走险。

最要命的还是安南那边,利用漫长的海岸线,不断的往沿海走私大烟。

无论南洋舰队如何打击,都难以根绝海上的冒险之辈。

同样是因为利益的缘故,内地的一些官府,也都对此睁一眼闭一眼。

所以说,这不仅仅是澳门一家的事情,还有安南王家的勾当。

这还仅仅是海上的,还有陆地上的走私,现在别说沿海各地,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大烟走私,还有就是另外一条线,缅甸。

所以呢,即便守住了李家坡,也很难彻底堵死大烟的走私。

更何况,一些地方官员,将此买卖当做一个敛财的工具,明面上确实不合法,但官府不管啊。

根据蔡十八的说法,据他了解,一些地方官员就是资深的烟客。

贾琏听了没有立刻发作,而是冷静的听着,凡事还是要到地方看看实际情况再说。

蔡十八说了个有趣的现象,南洋各地的官员,反倒对于打击大烟走私更为积极一点。

原因也很简单,为了政绩。上一任南洋总理衙门的一干副手,如今都被李元下旨,调回内地为官了。

下面的人看到了回内地做官的机会,在政务上更为上心。此事,说起来还真有点讽刺啊。

万里之外的南洋,一群被流放的官员,工作上更为积极的动力是调回内地为官。

蔡十八还讲,这些官员其实都挺有钱的,在南洋有很多合法的捞钱手段。

现在南洋最大的问题,就是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为了争夺土地,两边经常干仗。

南洋总理衙门的那些官员们,根本不给土著面子,为了自身的政绩下手狠着呢。

根据蔡十八的说法,很多土著部落,都被撵出了婆罗洲,去一些更荒凉的小岛重新开始,更多的则是被撵的躲进了山里。

所以呢,现在土著与移民的矛盾,非常的尖锐。几乎每天有大大小小的摩擦发生。

蔡十八说的这些事情,贾琏并不太担心,这是当初决定大规模移民时就已经注定会发生的事情。

说的难听一点,南亚这边的土著男性,那叫一个懒惰成性。地里头干活的,都是头上包着毛巾防晒的女性。

相比之下,内地来的移民,那叫一个勤快,只要确定了开荒出来的土地属于私人,那叫一个玩命干。

蔡十八还说了上个月在澳洲那边,发生了一次数万土著围攻殖民点的事件。殖民者击退了土著的进攻,打死打伤数千人。

有蔡十八一路陪同,贾琏深入了解很多最近南洋的事情。

船到广州登岸时,贾琏对于整个地区的形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码头上广东巡抚带着一干下属迎接,没有看见两广总督是因为现任总督去广西巡视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躲着贾琏。

贾琏选择了住进薛府,休息一日后,接待了地方官员,进一步了解情况,并随即宣读了圣旨。

得知朝廷有收回澳门的旨意,巡抚为首的地方官员,可谓喜出望外,这些年想挣点功劳可太难了。这不是送上门的么?

贾琏下达了命令,先把澳门包围起来。

这屁大的地方,被水**面包围后,总算是知道害怕了。

澳门总督派员来询问原因,都不用贾琏出面,广东巡抚就给人打发回去了。

因为澳门方面率先违反了天朝的法律,与大烟走私犯狼狈为奸,助纣为虐毒害百姓,所以朝廷宣布,终结租借条约,限期一个月,让他们滚蛋。

如果限期不走,大军打进去,到时候什么都不会给他们剩下。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