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早夭嫡子,全大清跪求我登基 第196章 儿臣愿替父出征

();

“皇上,万万不可啊!”

康熙话音刚落,大学士李光地第一个叩首在地,声泪俱下:“皇上乃万金之躯,国之根本,岂可亲身犯险?区区噶尔丹,何须皇上御驾亲征?派遣一上将,足矣!”

“是啊皇上!”索额图也急忙附和,“边疆苦寒,战事凶险,刀剑无眼,社稷为重,请皇上三思!”

纳兰明珠亦是跪地苦劝:“皇上坐镇京师,方能调度全局,稳定人心。亲征之举,实为不智,请皇上收回成命!”

一时间,满朝文武,无论党派,无论派系,竟是空前地团结一致,跪了一地,苦苦哀求。

紫禁城的天,是大清的天,而康熙,就是这片天唯一的支柱。

他若有任何闪失,整个帝国都将剧烈动荡。

康熙看着跪在下面的臣子,脸上的战意被怒火所取代。

“放肆!”他怒吼道,“尔等是觉得,朕老了,提不动刀了?还是觉得,我大清的八旗子弟,离了朕就打不了胜仗了?!”

“臣等不敢!”群臣叩首,额头触地,却无一人起身。

前所未有的僵持。

太和殿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胤禔和胤礽站在承祜身后,小脸都吓白了,他们从未见过皇阿玛发这么大的火,也从未见过所有大臣联合起来,如此坚决地反对皇阿玛。

就在这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时刻。

一个清润如玉石相击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皇阿玛息怒,诸位大人请起。”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太子承祜,缓步从队列中走出。

他依旧是太子朝服,身形挺拔,在这肃杀凝重的氛围中,宛如一株遗世独立的雪松。

晨光透过殿顶的琉璃瓦,在他身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让他那本就俊美得不似凡人的容颜,更添了几分神圣感。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便有一种奇特的气场,让周遭的狂躁与喧嚣,都为之平息了几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康熙眯起眼,他倒要看看,在这种时候,这个儿子要说什么。

是跟着群臣一起劝谏,还是……

只见承祜先是对着御座上的康熙深深一揖,而后转身,对着跪了一地的群臣,微微颔首。

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服力。

“皇阿玛英明神武,欲亲征以扬国威,此乃雄主之姿,儿臣与天下臣民,无不感佩。”

此言一出,群臣愕然,康熙的脸色也缓和了一分。

这马屁拍得不轻不重,恰到好处。

不等众人反应,承祜话锋一转。

“然,索相与明相所言,亦是老成谋国之言。皇阿玛乃我大清定海神针,坐镇中枢,方能安天下之心。噶尔丹虽是心腹之患,却还不配让皇阿玛亲冒矢石。”

这一番话,又安抚了群臣,让他们觉得太子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康熙刚刚舒展的眉头,又微微蹙起。

所有人都糊涂了,太子这和稀泥的本事,当真是一绝。

可眼下这局面,不是和稀泥能解决的。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说出什么折中方案时,承祜却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举动。

他猛地撩起衣袍,对着御座的方向,毅然决然地单膝跪下。

承祜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直视着康熙,那双清澈的桃花眼中,没有半分平日的温润笑意,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皇阿玛欲扬国威,儿臣感同身受。”

“诸位大人忧心国本,儿臣亦能体谅。”

承祜的声音陡然拔高,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响彻整个太和殿。

“父有忧,子当解。”

“国有难,储君当先。”

“儿臣承祜,不才,愿替父出征,亲率大军,北上讨伐噶尔丹!”

承祜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膛中迸发出来,带着无与伦比的力量。

“儿臣在此立誓——”

“若不能生擒噶尔丹,提其首级来见,儿臣……愿永镇北疆,为我大清守国门!”

整个太和殿,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承祜这番石破天惊的话语,震得脑中一片空白。

替父出征?

太子亲征?!

这……这比皇上亲征,还要让人感到震撼!

康熙怔怔地看着跪在下方的儿子。

阳光从他身后照来,为承祜的轮廓勾勒出一道璀璨的金边,他跪在那里,身形笔直,宛如一柄即将出鞘的绝世神剑,锋芒毕露,锐不可当。

他想起了承祜之前北征的功绩,想起了那夜在暖阁中,承祜所言的与皇阿玛并肩,开创盛世的誓言。

原来,这不只是说说而已。

他真的敢!

巨大的震惊过后,康熙的心头,涌上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一个既拥有无双智计,又拥有赫赫军功的太子……

这对于一个帝王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而满朝文武,此刻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心思各异。

索额图与纳兰明珠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涛骇浪。

太子此举,既解了皇上的围,又全了臣子的意,更重要的是,他不再像上次一样偷跑出去,而是将亲自名正言顺地执掌兵权!

胤禔和胤礽更是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着自己大哥的背影。

在他们心中,大哥一直是温和的,是无所不能的,是永远在背后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存在。

可直到今天,他们才发现,原来大哥的身上,还藏着如此炽烈如火的一面。

那是一种让他们感到陌生,却又无比崇拜的样子。

良久,康熙深吸一口气,缓缓地坐回了龙椅。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立刻否决。

他只是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审视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承祜,仿佛要将这个儿子从里到外,彻底看透。

整个大清的命运,似乎都在这对父子的对视之间,悄然转向了一个无人能够预料的方向。

终于,康熙的嘴唇动了。

“此事……容后再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承祜,又扫过群臣,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威严与深不可测。

“太子,随朕到南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