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忽悠朱标造反,老朱乐麻了 第106章 瞌睡来了送枕头!!!

翌日。

天光微熹,驱散了长夜的寒意,却驱不散东宫寝殿内弥漫的沉重。

朱标独坐榻上,眼下一片淡淡的青黑,显是一夜未眠。

锦被整齐,显然他连躺下歇息的心思都没有。

昨夜的消息如同惊雷,彻底击碎了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与软弱。

父皇的雷霆手段,老师的冷酷预言,交织在一起,让他清晰地认识到……

储君之位,已无退路,唯有前行!!

然而,如何前行?

如何在即将齐聚京城的兄弟们面前立威?

这成了盘旋在他脑中,挥之不去的难题。

他既想震慑住那些可能存在的觊觎之心,又唯恐手段过激,彻底伤了本就脆弱的兄弟情分。

仁厚的本性与他此刻认知到的残酷现实激烈冲突,让他进退维谷。

严惩?

以何名义?

怀柔?

又如何确保威信?

他反复思量,设想了种种方案,却又被自己一一否定。

要么觉得力度不够,无法达到警示效果。

要么担心过犹不及,反而激化矛盾。

这其中的分寸拿捏,远比处理任何政务都要艰难百倍。

窗外的天色越来越亮,宫人开始轻声走动。

朱标揉了揉胀痛的额角,眼中充满了疲惫与挣扎。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对着空荡的寝殿低声唤道。

“来人。”

一名西厂番子应声悄然而入。

“去,”朱标的声音带着一夜未眠的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

“请叶先生过来一趟,就说孤有要事相商!”

……

工部库房内。

新一批验收合格的石砖整齐码放,空气中还残留着石粉和尘土的气息。

叶凡与李进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即投入查验工作。

而是寻了个相对干净的角落,借着天窗透下的光线,聊起了看似与眼前杂物毫不相干的话题。

“李主事,”叶凡随手拿起一块青砖掂了掂,语气随意地问道。

“依你之见,我大明开国已有些时日,根基渐稳。”

“放眼未来,这国策重心,当置于何处?”

“是继续深耕内政,休养生息,还是……另辟蹊径?”

他这么问,自然存了私心。

朱标一旦登基,必然需要一套成熟的班底来推行新政,实现他叶凡那些或许还不便明言的“宏图”。

他可不想到时候事事亲力亲为,打扰了自己规划中优哉游哉的躺平生活。

提前物色、点拨几个像李进这样有潜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将来把他们推上去,自己躲躲清闲,岂不美哉?

李进闻言,略感意外。

但见叶凡问得认真,他也收敛心神,认真思索起来。

他年轻的脸庞上浮现出一种超越年龄的郑重,目光渐渐变得悠远。

“叶先生此问,关乎国运。”

李进沉吟片刻,声音清晰而沉稳。

“下官以为,内政固本,自是根基,一刻不可松懈。”

“然则,大明之未来,目光或当放得更远。”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向往的光芒。

“先生可曾细读史册?”

“当年大唐,万国来朝,海舶云集,长安、广州、扬州,何等盛况!”

“丝绸、瓷器、茶叶远销海外,异域奇珍,文化思潮亦源源不断输入中土,方成就了那般旷世辉煌!”

“只可惜……下官生不逢时,未能亲眼得见。”

他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惋惜,随即转为一种坚定的热忱。

“若今生有此机缘,下官定要亲眼看到,我大明重现,不,是超越那般盛景!”

“让我大明旗帜,飘扬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

叶凡挑了挑眉,倒是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李进会更多着眼于田亩、赋税、吏治等传统内政。

没想到这年轻人的眼光,竟已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李进越说越是激动,显然对此思考已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然天下之大,岂止中土?”

“汪洋之外,亦有万千国度,无数生灵。”

“其地或有丰饶物产,其民亦有其独特技艺、学问。”

“与其固守一隅,不如扬帆出海,宣威德于远域,通有无于四方!”

“将我大名神威播撒出去,亦将他国之长吸纳进来,如此,方能使我大明历久弥新,始终屹立于浪潮之巅!”

叶凡听着,心中不禁暗自点头称赞!

好小子!

有眼光,有魄力!

这份胸襟和视野,远超许多皓首穷经的腐儒。

若是好生培养,将来未必不能成为辅佐朱标开创新局面的得力干将,到时候自己就能更安心地“功成身退”了。

然而。

李进并未一味畅想美好。

他话锋一转,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不过这开拓海洋,亦非坦途。”

“利之所在,弊亦随之。”

“如今东南沿海,倭寇肆虐,时常劫掠边民,袭扰商船,实为心腹之患。”

“若要放眼海域之外,首要之务,便是打造强大水师,肃清海疆,震慑宵小!”

“此为一弊,亦是一责。”

“再者,与他国交通,需怀自信,亦需持谨慎。”

“既要看清他国之优长,虚心学习,以补我之不足。”

“亦需时刻警惕,保持我华夏文明之本色,不可盲目崇外,失了根本。”

“唯有知己知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在这大势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番论述,既有宏大抱负,又顾及现实困难。

既看到利益,也洞察风险!

叶凡听得频频颔首,心中对李进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此子可教,确实是个能接班,扛大梁的好苗子!!

看来,自己这“培养计划”,可以正式提上日程了!

恰在此时。

一名东宫的小太监脚步匆匆地寻了过来,见到叶凡,连忙躬身,语气急切。

“叶先生,太子殿下有要事,请您火速前往东宫一趟!”

叶凡闻言,心知必有紧要之事,对李进略一颔首。

“李主事,今日先谈到此处,改日再叙。”

说罢,便跟着小太监快步离去。

李进站在原地,望着叶凡迅速远去的背影,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太子殿下竟如此急切地召见叶先生,而且是“火速前往”,可见叶先生在太子心中的地位何其重要!

绝非寻常的君臣或师徒关系可比。

这份信重,让李进对叶凡更是平添了几分敬畏与好奇。

叶凡跟随小太监一路疾行,很快便到了东宫。

踏入寝殿,只见朱标独自坐在案前,脸色比昨日更加憔悴,眼下的乌青清晰可见,显然是一夜未眠。

但眼神,却不再是之前的犹豫彷徨,而是充满了一种沉甸甸的决断和一丝后怕!

“老师,您来了。”

朱标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挥退左右,待殿内只剩他们二人,才将昨夜御书房中,父皇如何杖责燕王,又如何厉声训斥,甚至点出“谋反”二字的情形,详细地述说了一遍。

叶凡听着,心中先是一愣。

随即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暗喜!!

这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他之前那番“危言耸听”,多少带着些吓唬和夸张的成分,就是为了让朱标警醒。

万万没想到,老朱竟然如此‘配合’,直接上演了全武行,把这“吓唬”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

这下,朱标算是被彻底焊死在这储君之位上了,再不敢有半分退让之心。

不过,他脸上却丝毫不敢表露,反而眉头紧锁,神色变得极其严肃,甚至带着几分凝重。

“殿下,这次……您可算是亲眼看清,亲耳听到了吧?”

“天家之事,从来就不是温良恭俭让。”

“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朱标重重地点头,脸上余悸未消。

“看清了,也听清了。”

“老师,学生如今方知,以往是何等天真。”

他顿了顿,说出了召叶凡前来的真正目的。

“学生既已决心稳住这储位,便需在诸位兄弟面前立威。”

“然而…立威难免严苛,学生又恐…恐伤了兄弟间的情分,故而踌躇难决,特请老师前来,为学生谋划一个两全之法。”

叶凡闻言,心中了然。

朱标这是既想震慑兄弟,又不想亲手把关系搞得太僵。

他沉吟片刻,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抛出一个问题。

“殿下,您说此次燕王殿下未奉明旨,提前入京之事传出,朝中那些御史言官,会跳出多少个当初的‘陈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