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忽悠朱标造反,老朱乐麻了 第92章 殿下,你也太拼了吧?!

御书房内。

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朱元璋刚批完一份关于北疆军屯的奏折,正捏着眉心稍作休息,毛骧便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神色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异。

“陛下。”

毛骧躬身行礼,声音比平日急促了些。

朱元璋抬起眼,看到毛骧这般情状,眉头微挑:“嗯?何事?”

他了解毛骧,若非紧要或奇特之事,绝不会如此形于颜色。

“陛下,昨夜叶先生府上…并非冶炼或制药。”

毛骧深吸一口气,禀报道,“他耗费一夜,用那五六十斤盐矿、铁锅和木炭,是在…造盐。”

“造盐?”

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脸上露出错愕之色。

仿佛听到了什么荒唐事。

“用那牲口都嫌硌牙的矿盐造盐?”

“他能造出什么花样来?”

“莫非是弄出了些勉强能入口的苦咸之物?”

他本能地觉得,叶凡或许是用什么土法稍稍提纯了一下。

但矿盐杂质极多,历来难以处理,能有多大成效?

毛骧却摇了摇头,从怀中取出一个用油纸包好的小袋,双手呈上:“陛下,此乃臣手下今早趁叶先生疲惫歇息时,设法取来的一点成品。”

“请陛下御览。”

朱元璋带着几分疑惑和不信,接过那油纸包。

入手颇有些分量。

他缓缓打开,当里面那雪白晶莹,细腻如沙的结晶暴露在光线下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御书房内一时寂静无声。

朱元璋的眼睛死死盯着那捧“雪”,瞳孔微微收缩。

他伸出两根手指,小心翼翼地捻起一小撮,放在掌心仔细端详。

洁白,无瑕,颗粒均匀。

在窗外透进的微光下,甚至闪烁着细微的光泽。

这哪里是盐?

这分明像是寒冬腊月里刚落下,还未曾被沾染的新雪!!!

与他平日里所见略带黄色或杂色的井盐、池盐,乃至贡品中的上等青盐相比,简直云泥之别!

“这…这当真是他用那些矿盐弄出来的?”

朱元璋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他抬头看向毛骧,目光锐利如刀,需要再次确认。

“千真万确,陛下!”

毛骧肯定地道,“昨夜一举一动,皆在监视之下,原料唯有盐矿、清水、木炭,绝无他物。”

“此物,确是从那灰黑矿土中提炼而出。”

朱元璋将信将疑地将指尖那点白色粉末送入口中。

下一刻,他脸上的怀疑瞬间被巨大的震惊所取代!

纯粹的咸味在舌尖迅速化开,浓郁而醇正。

没有一丝一毫矿盐常有的苦涩,涩口或其他怪味!

这味道,比他吃过的任何贡盐都要纯粹、干净!

“好!好盐!”

朱元璋忍不住脱口赞道,眼中精光爆射。

他到底是马上皇帝,深知盐对于百姓,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于是立刻追问:“他昨夜……弄出了多少这等成色的盐?”

毛骧估算了一下,回道:“据回报,剔除损耗,成盐估摸有二十斤上下。”

“二十斤?!”

朱元璋猛地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声音都拔高了几分,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他双手撑在御案上,身体因这个数字而微微前倾,“只用了一夜?”

“五六十斤矿盐,就出了二十斤这等…这等雪花盐?!”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

盐矿!

那是何等廉价易得之物!

遍布大明各地,以往除了少量用于牲畜,几乎就是废料!

可如今,竟然能变成这等洁白如雪,滋味纯正的上好食盐!

这产量,这成本……

朱元璋的心脏砰砰狂跳起来,一股热血直冲头顶!

他猛地转过身,背对着毛骧,望向窗外,但颤抖的肩膀暴露了他内心的澎湃。

历朝历代,为何盐价高昂?

为何私盐屡禁不绝?

不就是因为官盐产量有限,制作不易,成本高昂吗?

多少贫苦百姓,买不起那昂贵的官盐,只能冒险去食用那些未经处理,含有毒质的土盐、矿盐。

轻则腹泻呕吐,重则中毒殒命!

每年因为吃不起盐,吃坏盐而家破人亡的惨剧,他朱元璋听得还少吗?

可如今……

眼前这捧雪白的盐,让他看到了彻底解决这个千年难题的希望!

如果此法可行,能够推广开来,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将不再受制于有限的盐田盐井!

意味着天下百姓,无论贫富贵**,都能吃上便宜,安全的好盐!

更意味着国库收入将增加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来源!

而且,那些依靠走私劣质盐牟利的蠹虫,将失去最大的市场!

“天佑大明啊!”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激荡的心情,但声音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缓缓转回身,脸上已恢复了帝王的威仪,但眼中的光芒却灼热无比。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包盐重新包好,如同对待稀世珍宝,沉声对毛骧吩咐道:

“二虎,你立刻将这盐,拿到御膳房去!”

“告诉御厨,今日晌午,咱与皇后用膳,所有的菜,都用这个盐来炒!”

“咱要亲口尝尝,用它做出来的菜,是何等滋味!!”

“是!陛下!”

毛骧领命,上前接过盐包。

朱元璋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补充道:“还有,东宫那边,给咱盯紧了!”

“太子病着,叶凡这小子弄出这等奇物,绝不会无声无息。”

“听听他们之间,到底会说些什么!”

“一字一句,都给咱记清楚了!”

“臣,明白!”

毛骧躬身应道,转身快步离去。

御书房内重归寂静,朱元璋独自站立,目光再次落在那本《格物》上,又移向窗外。

他仿佛已经看到,那雪白的盐粒,如同真正的雪花般,飘洒向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万千黎民。

激动、欣慰……

一种掌控未来的强大信心,在他胸中激荡!

这个叶凡,又一次,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

东宫内外。

一片压抑的寂静。

连往来宫人的脚步都放得极轻,仿佛怕惊扰了病榻上那位尊贵的储君。

叶凡跟在太医院的一位相熟太医身后,穿过层层守卫,才得以踏入这被紧张氛围笼罩的殿宇。

“叶贤弟,你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啊!”

领路的王太医压低声音,额上满是细汗,抓住叶凡的胳膊如同抓住救命稻草。

“殿下这病症来得凶猛诡异,脉象浮滑紊乱,时而又沉细欲绝。”

“我等…我等实在是束手无策,只能先用参汤吊着一口元气。”

“陛下震怒,若是殿下有个闪失……唉!”

他脸上写满了惶恐与焦虑,不似作伪。

叶凡心中了然,面上却露出凝重之色,宽慰道:“王兄切勿过于忧心,殿下洪福齐天,定能逢凶化吉。”

“小弟也只是略通岐黄,此番前来,必当竭尽全力,但…也不敢说有十足把握。”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给了对方希望,又留足了余地。

王太医连连点头:“贤弟肯来,已是天大的幸事!”

“快,快随我进去看看殿下。”

寝殿内,药味浓郁。

朱标躺在锦被之中,双目紧闭。

脸色是一种不自然的蜡黄。

嘴唇干裂,呼吸时而急促,时而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

叶凡走近榻前,仔细端详,心中暗赞:

装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这气色,这呼吸,若非早知内情,连他都要被骗过去了。

他装模作样地坐下,伸出三指搭在朱标的手腕上,指尖传来的脉搏确实有些紊乱,但底子却并非真正的沉疴痼疾那般虚弱。

他眉头越皱越紧,时而沉吟,时而摇头,一副遇到了极大难题的模样。

良久,他收回手,对侍立在一旁,满脸焦灼的王太医及几个宫人道:

“殿下此症,乃邪毒内陷,元气大伤,寻常药石恐难奏效。”

“我需要为殿下施以金针渡穴之术,尝试引导体内郁结之气。”

“此法需绝对安静,不能受到丝毫惊扰。”

他顿了顿,看向王太医:“王兄,还请劳烦你去亲自盯着,备一些温和滋补,固本培元的汤药,待我施针完毕后,即刻给殿下服下。”

王太医此刻已是六神无主,见叶凡说得郑重,又有具体方案,哪有不依之理,连忙应道:“好好好!我这就去!”

“这里就全拜托贤弟了!”

说罢,便带着一众宫人匆匆退了出去,并细心地将殿门掩好。

寝殿内终于只剩下叶凡和“昏迷”的朱标。

叶凡走到门边,侧耳倾听。

确认脚步声远去,这才转身回到榻前,脸上那副凝重表情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哭笑不得的神情。

他轻轻推了推朱标:“殿下,醒醒吧,人都走了。”

“你这戏……做得未免也太足了些。”

榻上的朱标眼皮颤动了几下,缓缓睁开。

他的眼神起初有些涣散,随即迅速恢复了清明,但脸上那病态的蜡黄却一时未能褪去。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显得颇为费力,苦笑着摇了摇头。

“老师…非是学生做得足,实在是…怕瞒不过太医们的眼睛,那药…下得猛了些。”

叶凡闻言,嘴角抽搐了一下,有些汗颜。

“殿下,你这…也太拼了。”

“是药三分毒,何况是这种虎狼之药?”

朱标靠在软枕上,喘了口气,声音依旧有些虚弱:“无妨,学生已经服下了解药,只是药性尚未完全散去,需缓上几日。”

“老师放心,性命无忧。”

他缓了缓,看向叶凡,眼中带着疑惑:“老师平日一再叮嘱,要减少往来,以免引人注目。”

“今日为何突然冒险前来东宫?”

“可是有极其紧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