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忽悠朱标造反,老朱乐麻了 第110章 若他们携国债以令天子,你怎么办

此言一出,众臣皆是一愣。

赏赐金银绸缎,加官进爵乃是常事!

这赏个用旧了的痒痒挠是何意?

很快,太监捧着一个看起来颇为普通,甚至手柄处已被摩挲得十分光滑的木质痒痒挠,恭敬地呈到胡惟庸面前。

胡惟庸也是微微一怔,但立刻反应过来,双手高举过顶,郑重接过,声音带着激动和“感恩戴德”。

“臣……臣胡惟庸,谢陛下隆恩!”

“陛下将此随身常用之物赐予臣,此乃对臣天大的信任与荣宠!”

“臣必以此物时时警醒自身,恪尽职守,为陛下分忧,绝不负陛下信重!”

他这话说得情真意切,仿佛得到的不是个痒痒挠,而是什么丹书铁券。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嗯,你能明白咱的心意就好。”

这赏赐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

随身用了十几年的旧物,代表着亲近和信任。

痒痒挠,则暗喻着希望胡惟庸能像这东西一样,为他“搔到痒处”,解决难题。

这份量,远比一些虚头巴脑的赏赐要重得多!

站在下方的杨宪,看着胡惟庸那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又看看朱元璋那意味深长的笑容,袖中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了,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

他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得罪淮西勋贵,才爬到如今位置。

这胡惟庸刚上任几天,就如此得宠?

一股强烈的嫉恨如同毒蛇,噬咬着他的心。

赏赐完胡惟庸,朱元璋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工部尚书。

“新都物料筹备,如今进展如何了?”

工部尚书连忙出列,脸上堆着笑,禀报道:“回陛下,托陛下洪福,木材、石料等一应物料征集顺利,目前已到位逾七成,各地窑口、林场仍在加紧供应。”

“依臣估算,最迟不超过三个月,所有物料定能全部齐备,绝不耽误迁都大计!”

“嗯,三个月……”

朱元璋微微颔首,脸上看不出喜怒。

“工期紧,任务重,尔等辛苦了。”

工部尚书心中一喜,以为陛下接下来便要论功行赏,至少口头上嘉勉几句。

然而,朱元璋却并未看他,而是直接问道:“此番物料验收、督办,咱可是听闻有一年轻官吏,颇为得力,叫什么……李进?”

“是他在负责吧?”

工部尚书一愣,连忙答道:“是,陛下,是吏部主事李进,协同户部官员一同督办。”

朱元璋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是一种发现人才的欣慰笑容。

“李进……嗯,咱记得他。”

“年纪虽轻,办事却沉稳老练,能恪尽职守,不畏难,不避责。”

“迁都乃国之大事,物料关乎万年基业!”

“他能将此事办得如此井井有条,确保质量,实属难得!”

他声音提高,清晰地传遍大殿。

“擢升李进,为工部侍郎!”

“即日上任,继续督办新都事宜,不得有误!”

这道擢升令来得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

李进因科举案已受关注。

如今督办迁都物料又显露出才干。

陛下破格提拔,虽有越级之嫌,却也彰显了唯才是举的态度。

工部尚书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原本期待的赏赐落在了手下一个小主事身上,自己反倒成了背景板。

但他不敢有丝毫异议,连忙和众臣一起躬身。

“陛下圣明!”

“退朝!”

朱元璋不再多言,干脆利落地起身,拂袖而去,留下满殿心思各异的文武百官。

胡惟庸摩挲着手中的痒痒挠,志得意满。

杨宪面色阴沉,不知在盘算什么。

……

钟声还在殿宇间回荡。

朱元璋已在一众内侍的簇拥下,步履沉稳地离开奉天殿。

他脸上那副在朝堂上赞许胡惟庸,擢升李进的温和表情已然收起,恢复了帝王的深沉与莫测。

“叶凡那小子,今日在做什么?”

他一边沿着汉白玉铺就的御道前行,一边看似随意地问跟在身侧的毛骧。

毛骧微微躬身,声音压得极低,确保只有朱元璋能听见。

“回陛下,据报,在上朝之前,叶先生便被太子殿下请到了东宫之中。”

“哦?”

朱元璋脚步未停,眼中却闪过一丝兴趣。

“所为何事?”

“据东厂内线禀报,殿下似乎对国债推行一事颇为关注。”

“尤其是麾下东厂查知,目前认购国债者中,多有淮西勋贵将领,且数额不小。”

“殿下或许是担心此辈大量持有国债,是否会对朝廷有所影响,故而请叶先生前去商议对策。”

朱元璋闻言,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神色。

淮西子弟购买国债的消息,他通过锦衣卫的渠道,知晓得比朱标更早、更详细。

胡惟庸那点借国债卖人情,笼络人心的把戏,岂能瞒过他的眼睛?

不过,在他此刻看来,这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那些勋贵愿意把钱拿出来借给朝廷,总比他们藏着掖着好。

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来支撑迁都和新军,至于这银子来自谁的口袋,只要不影响大局,他暂时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标儿倒是心细,也懂得未雨绸缪。”

朱元璋语气平淡地评价了一句,听不出是赞许还是别的意思。

他话锋一转。

“但既然他和叶凡在商议此事,想必会有些不一样的见解。”

“你吩咐下去,东宫那边关于此事的任何议论,一旦有了结果,第一时间给咱奏禀上来。”

“臣明白!”

毛骧立刻领命。

朱元璋继续向前走,穿过一道宫门,前方不远便是中书省衙署所在的方向。

他走了几步,却突然停了下来,负手立于廊下,目光幽深地望向那片象征着帝国行政中枢的建筑群。

一丝若有若无,带着玩味和期待的笑容,缓缓爬上了他的嘴角。

他并未回头,只是淡淡地开口,像是在问毛骧,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二虎,你说……此时此刻,那中书省的值房里,该是怎样一番光景啊?”

毛骧闻言,微微一怔。

他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主要负责监察、缉捕,对于朝臣之间这种微妙的政争和情绪,他通常选择谨言慎行,只是躬身道:

“陛下,臣……臣愚钝,不敢妄加揣测。”

朱元璋却似乎兴致颇高,他轻轻哼了一声,那笑声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和乐于看戏的意味。

“你呀,就是太过谨慎。”

“咱在朝堂之上,那般抬举胡惟庸,又是夸赞,又是赏赐咱用了十几年的旧物,那份荣宠,可是实实在在的。”

“而杨宪……”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嘲。

“杨宪此人,能力是有的,就是心胸窄了些,功利心重了些。”

“咱让胡惟庸风头出尽,你说,以杨宪的性子,他能忍得下这口气?”

“他能甘心看着胡惟庸在此事立下大功,还如此受咱的赏识?”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中书省值房内那无形的刀光剑影,脸上的笑容加深了几分。

“胡惟庸新官上任,正需立威固宠。”

“杨宪失了先手,心中必然嫉恨难平。”

“这两人凑在一起,再加上中书省里那些各有山头,心思活络的官员……”

“呵呵,咱看呐,今日的中书省,怕是比那市集还要热闹上几分!!”

他越说越是兴起,不再停留,迈开大步便朝着中书省的方向走去,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走!随咱去看看!”

“咱倒要亲眼瞧瞧,这出好戏,他们能给咱唱出什么精彩的桥段来!”

毛骧心中凛然,不敢多言,连忙跟上。

……

东宫。

寝殿内,门窗紧闭,隔绝了外间的喧嚣。

朱标将东厂查知的淮西勋贵大量认购国债的消息告知叶凡后,眉宇间带着明显的忧色。

“老师,此事……学生总觉得心中不安。”

“淮西那帮人,平日里对朝廷新政多有抵触,此次却如此踊跃购买国债,学生担心,这其中是否另有蹊跷?”

“长此以往,会不会对我大明产生不利影响?”

叶凡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锐利地看向朱标。

“殿下,你的担心,并非多余。”

“不仅会有影响,而且这影响,可能比你想的还要严重和致命!”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重。

“我来问你,倘若将来某一天,陛下,或者是你,推行某项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政令,他们群起反对。”

“而在那时,朝廷恰好需要大笔银钱,比如边关告急,比如赈济大灾,国库一时周转不灵。”

“这时,持有大量国债的淮西勋贵们,若是联合起来,要求朝廷即刻兑付所有国债,你当如何?”

朱标先是一愣,随即脸色骤变,一股寒意瞬间从脊背窜起!!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可怕的场景。

朝廷拿不出那么多现银兑付,或者迫于压力拒绝兑付?

那立刻就会授人以柄!

“朝廷失信于天下”、“言而无信”的骂名将瞬间传遍朝野。

民心尽失,国本动摇!

可若是为了维持信用,咬牙兑付,甚至不得不因此向那些勋贵妥协,处处迁就他们?

那朝廷威严何在?

日后任何政令,岂不是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朝廷将被这帮蠹虫彻底掣肘,皇权旁落!

无论哪种选择,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这……”

朱标的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他猛地抓住叶凡的胳膊。

“老师!若真如此,朝廷危矣!”

“学生……学生绝不能让此事发生!”

“求老师教我,该如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