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忽悠朱标造反,老朱乐麻了 第109章 你不单单是个皇帝,更是一位父亲

是时。

马皇后凤目含煞,脸色铁青地走了进来,胸口因气愤而微微起伏。

朱元璋一见是她,心中立刻明镜似的,知道定然是为了老四挨打的事。

他脸上那副深沉谋算的表情瞬间收起,换上了一副带着点无奈和讨好意味的笑容,连忙从御案后站起身,迎了上去。

“哎呦,咱的妹子,这是怎么了?”

“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惹你生这么大的气?”

“跟咱说说,咱给你出气!”

他试图用插科打诨蒙混过去。

马皇后却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径直走到龙椅旁,气鼓鼓地坐了下去——

这可是连太子都不敢轻易落座的位置!

可在她眼中,这就跟普通椅子没啥两样!

她瞪着朱元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重八!你少跟我打马虎眼!”

“我问你,你为什么把老四打得那么狠?!”

“八十军棍啊!”

“那孩子从小也是在你跟前长大的,他也是你的亲骨肉!”

“你怎么下得去这么重的手?!”

“他要是落下什么病根,我……我跟你没完!!!”

看着结发妻子眼圈泛红,又是心疼又是愤怒的模样,朱元璋脸上的嬉笑之色慢慢收敛了。

他走到马皇后面前,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说了一句。

“妹子,咱早就立过规矩,后宫……不得干政!”

马皇后闻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猛地站起身。

“干什么政?朱元璋!我现在是以大明皇后的身份在跟你说话!”

“皇后便有教导、抚育诸位皇子之责!”

“老四难道不是我看着长大的?”

“我现在问的是家事,是儿子的事!”

“你说!”

“你到底为什么要把老四往死里打?!”

“今天你不给我说清楚,我就不走了!”

朱元璋见她真动了怒,也知道单纯用“干政”压不住她。

何况,他内心深处对马皇后始终存着一份敬重和不同于他人的情谊。

他叹了口气,脸上的线条变得冷硬起来,语气也沉重了许多。

“妹子,你以为咱想打他?”

“咱的心就不是肉长的?”

朱元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眼中闪过一丝痛色。

“但这次,不打不行!”

“不打,他记不住这个教训!”

他目光锐利起来,带着帝王的冷峻。

“咱三令五申,藩王无诏不得擅离封地,更不得私自回京!”

“这是铁律!”

“是为了朝廷法度,也是为了他们自身安危,为了这大明的安稳!”

“可老四呢?”

“他把咱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咱的旨意昨天刚出京,他昨天晚上就到了!”

“妹子,你告诉咱,这让天下人怎么看?”

“让那些御史言官怎么看?”

“让史官的笔怎么写?!”

他逼近一步,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他们会说燕王朱棣在京中遍布眼线,说他时时刻刻盯着东宫的位子,说他……有不臣之心!”

“这个名声,他背得起吗?!”

“咱不打他,不重重地罚他,如何堵住这天下悠悠之口?”

“如何维护朝廷的法度威严?!”

马皇后听着朱元璋的剖析。

她并非不通情理的妇人,深知其中利害。

听到“不臣之心”四个字,她的脸色也白了白,气势不由得弱了几分!

但依旧心疼儿子,语重心长地道。

“就算……就算他有错,你训斥、你罚俸、你圈禁些时日都行,何至于……何至于要动如此重的刑?”

“这要是传了出去,岂不是……岂不是更坐实了那些风言风语?”

“让他以后如何自处?”

若在平时,被马皇后这般质问,朱元璋或许会有些后悔自己手段过于酷烈。

但此刻,他心中已有叶凡献上的“锦囊妙计”,底气十足!

他脸上非但没有懊悔,反而露出一丝掌控一切的笃定,轻轻拍了拍马皇后的手背,安抚道:“妹子,你放心,没事了。”

“这事儿,怪不到老四头上。”

马皇后一愣。

“什么意思?”

朱元璋压低声音,带着一种“真相大白”的语气说道。

“咱已经查清楚了!”

“都是老四府里那个叫姚广孝的妖僧!”

“是他心怀不轨,妖言惑众,蒙骗了老四!”

“说什么紫微星暗,东宫有厄,撺掇着老四不顾一切回京!”

“老四这孩子,你是知道的,重情义,他是真担心他大哥的病,这才一时糊涂,着了那妖僧的道!”

“他本质上,是念着兄弟亲情啊!”

他将叶凡那套避重就轻的说辞搬了出来,瞬间将朱棣从一个“潜在谋逆者”变成了一个被小人蒙蔽的孝悌兄弟。

马皇后听完,将信将疑。

但看朱元璋说得如此肯定,心中的怒火和担忧倒是消解了大半。

如果真是被妖僧蒙骗,那老四确实情有可原。

陛下的重罚虽然依旧让她心疼,但也算是维护法度不得不为。

她叹了口气,神色复杂地看了朱元璋一眼,缓缓站起身。

“重八,我知道你是皇帝,有皇帝的难处,要维护法度,要平衡朝局。”

“但是……”

她语气沉重,带着一丝恳求。

“我希望你也能时刻记得,你不单单是一个皇帝,你更是一个父亲!”

“你的儿子们,都要叫你一声爹!”

说完,她不再多言,深深地看了朱元璋一眼,转身离开了御书房。

朱元璋站在原地,望着马皇后离去的背影,脸上的表情渐渐收敛。

最终,化为一片深沉的平静。

只是那眼神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杀意。

他沉默片刻,对着空无一人的大殿沉声道。

“二虎。”

毛骧如同鬼魅般再次出现。

朱元璋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带着绝对的威严。

“在姚广孝的罪证没有彻底坐实,没有公告天下之前,燕王受杖责的消息,给咱死死地捂住!”

“若有半句风声走漏,无论是谁,格杀勿论!”

“臣,领旨!”

毛骧心头一凛,躬身应道,迅速退下去布置。

……

翌日。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肃立。

晨光透过高大的殿门,照亮了御座上面色沉静的朱元璋。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司礼监太监悠长的唱喏声在殿内回荡。

新任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立刻手持玉笏,快步出班,躬身奏道。

“臣胡惟庸,启奏陛下!”

“讲。”

朱元璋目光落下,带着审视。

“臣奉旨推行国债,赖陛下洪福,百官协力,万民拥戴,目前发售事宜,进展颇为顺利。”

胡惟庸声音洪亮,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得意。

“首批国债已成功发售,筹集银两共计十五万两!其中多为溢价出售!”

他顿了顿,刻意提高了音量,确保殿内每一个人都能听清。

“如今,臣手中尚待发售之国债,计有一百万两。”

“依目前情势预估,若全部发售完毕,最终筹集之银两,或可达……三百万两之巨!”

“三百万两?!”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窃窃私语!

许多大臣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要知道,国库岁入虽有定数,但开支浩繁,这三百万两白银,无疑是一笔足以缓解诸多燃眉之急的巨款!

而且是通过“借钱”而非加税的方式获得,更是难得。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朱元璋,脸上也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许之色,他抚掌轻笑,连连点头。

“好!好!”

“惟庸啊,此事你办得漂亮!”

“雷厉风行,成效卓著!”

“咱心甚慰!”

他说话的同时,眼角的余光似有意似无意地扫过了站在文官队列前排,脸色已然有些阴沉的杨宪。

朱元璋心中冷笑,他就是要借胡惟庸的成功,狠狠地刺激一下这把有时不太听话的“快刀”。

让他知道,能办事,会办事的人,咱这里不缺!!

“胡爱卿为国理财,功在社稷。”

朱元璋笑容和煦,语气却带着深意。

“当赏!”

他略一沉吟,竟对着身旁侍立的太监吩咐道:“去,将咱书房里那个用了十几年的木头痒痒挠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