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73章 迁都

转眼已是下一月下旬。

“今日小寒了。”

都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在这个一年中倒数第二个节气时,本来已经进入严寒中。

但今年,还没有下雨,

关中甚至快四个月没有下雨了。

“池塘结冰了吗?”李逸吃着羊肉汤问。

“昨夜降了些霜,不大,池塘没结冰。”

吃完一碗羊肉汤,浑身暖洋洋的。

出门,发现李淑带着弟弟妹妹们正在院里玩老鹰捉小鸡,也不怕冷,玩的正起劲。

孩子们还在唱着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小丫头声音宏亮,记性好,这数九歌倒是唱的一点不错,李琮他们都跟着唱,还总有唱错的。

“阿耶,快来玩啊。”李淑眼尖,看到他,马上招手。

李逸看着这丫头满脸通红的,

“阿耶要出门去了,你们玩,玩一会就回屋。”

他又招呼在旁看着的各房的乳娘、保姆等,“这天不算冷,就让他们在外面多玩会,不过记得给他们背上垫个汗巾,免的汗水打湿衣服一会着凉了。”

李淑跑过来,拉着李逸胳膊,非要他充当老母鸡,来玩一会。

“好好好,阿耶就陪你们玩一小会啊。”

李逸张开双手,站在最前面,

李淑便和李琮等一群孩童,全都一个拽一个的跟在后面,排成一条龙。

“谁来当老鹰!”

孩子们都不想当老鹰,于是李逸喊在廊下看热闹的妾侍独孤玉京仙。

“要阿郎护着这群小鸡崽,妾可抓不到。”

八郎母亲独孤氏便又把一旁的正修剪一盆菊花的郑柔娘叫来,

“咱们一起。”

郑柔娘说,“咱们俩个加一起也不是阿郎对手,再拉上几个,咱们四面出击,阿郎就护不了那么多了。”

于是又喊上了两位裴氏。

二裴,一个是裴仁基之女,破洛阳后,太上皇赏赐。一位原是北平商人田氏之妻,后被庐江王李瑗杀了她丈夫收为妾,之后被朝廷调查时,李瑗又把她献给新皇李世民,

因其弹的一手好琵琶,长的又美貌,李世民想留在身边,结果被王珪谏止,最后因裴氏无家可归,皇帝将她赐给了李逸。

于是四位妾侍化做老鹰,

四面来抢小鸡,

李逸便左拦右挡,李淑等小家伙们也是紧紧抓着前面人的衣服,左挪右闪的,尖叫连连好不兴奋。

玩了会,李逸卖个破绽,让郑氏她们冲到后面,一人抓了一两只小鸡,于是孩子们的尖叫声更大了。

李逸这老母鸡守护失败,身后就只剩下了李淑还紧紧拽着他。

“好了,我得出门了。”

李淑他们意犹未尽的,还嚷着要再玩,李逸承诺等回来时给她们带糖葫芦他们才放他离开。

天还不是特别冷,

李逸披上件貂皮大氅,骑马出门。

来到宫中门下内省,

政事堂里已经烧起了炉子,屋里挺暖和。

几位宰相们正在谈就食洛阳的事,

关中四个月没下雨,关东也没下几场雨,除了代北、辽西,都还没下过雪。

大家此时已经不再心存侥幸,

都很清楚,明年的春旱会更严重,也必然会导致麦子减产甚至绝收,

这么大范围的旱情,明年肯定会有饥情。

尤其是关中,旱情最严重,饥荒也会更厉害。

“陛下已经下决心了,移驾洛阳就食,今年就在洛阳过年,待明年饥情缓解后再考虑回来。”

左仆射房玄龄最近两鬓都添了几丝霜白,

虽说现在尚书省权不如中书门下,可事务却依然繁重,房玄龄就如同一头埋头拉犁的老牛,操劳的都很。

现在圣意已决,

那接下来就是如何执行。

宫廷,

朝廷百司诸衙,

还有南北衙的府兵、禁军,

以及官员们家眷等,甚至是国子监的学生。

到底是全迁过去,还是哪一部份迁去,又或是分批迁。

长安洛阳之间相距八百里,路程并不近,

若是走的慢些,可能得走半个月。

虽说现在天还不算冷,可毕竟已经是二九冬天了。

杜如晦建议是宫廷和京城百司,还有长安的南衙北衙之兵,能迁就都迁走,“明春关中大饥,早点迁去洛阳就食更好。”

洛阳居天下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尤其是有大运河联通南北,调粮也方便,不像关中,三门陕卡住漕运,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运量也严重受限。

正常年份,关中都自给不足,每年需要从关外输送许多粮食,耗费巨大。

一旦大饥荒,缺口更大,哪里运的及,又哪里能在那里耗费。

粮不足,粮过不去,那就人逐粮。

哪里有粮,往哪里去。

温彦博甚至提议,

“如今天下一统,其实洛阳更适合为都。这次倒也是个契机,陛下率百官移洛阳,等安定下来,干脆就迁都洛阳。”

中书令温彦博的话,王珪等数位宰相支持。

其实长安、洛阳哪个更适合为京师,也是各有利弊。

从长远来看,长安确实不太适合为都,关中都供应不起现在的长安了,更别说以后承平日久,人口众多。

且长安偏西,

但如今东南更有发展潜力。

隋炀帝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其实眼光是很长久的,只是太能折腾,急功近利,亡国了。

但这并不是说杨广修运河、迁东都,就都是错的。

不过眼下却又不是迁都洛阳的好时机,

隋末大乱,

洛阳那是四战之地,各方鏖战,

洛阳和周边都遭受战争破坏严重,反倒是关中和长安,在隋乱中相对安稳,恢复的最快。

现在长安虽也有不少先天缺陷,但现有条件却还是比关东洛阳要好不少。

此时舍长安迁去洛阳,无疑不合时宜。

但过个二三十年,天下彻底安定下来,甚至恢复后,那时天下中心的洛阳肯定比偏居一隅的长安,更适合为都城。

“迁都的事,以后再议,现在先讨论眼前的事。”李逸打断温彦博。

房玄龄问李逸,“司徒有什么提议?”

“我觉得可以分批迁,先从南衙十二卫番上府兵中,抽调一批兵马,先往洛阳驻防,并派兵沿途八百里部署驻防。

京师百司衙门,也应当各挑出一批官吏为先遣,前往洛阳···”

李逸提出的计划,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比较赞同。

“有一点,

朝廷当允许百姓可以外出就食,特殊时期,可无需检查过所。”

饥荒一起,

朝廷是绝对无法顾及到所有百姓的,这个时候,放开控制,允许百姓外出逃荒,那比继续把百姓限制在乡里强上百倍。

朝廷拿不出粮食赈济,再不许他们外出,那就是要饿死他们。

此时放开,也是无奈之举了。

“这几年,朝廷于京洛之间,沿途建仓,转运粮食。现在这些仓库,倒是正好供给去洛官吏士兵。”

一番商议,

都认为马上开始。

各司立即拟出一份先遣名单,马上出发。

“公购粮一事,还是得继续,在春荒到来之前,朝廷手中多掌握着一些粮食,

到时就能更好的调度赈济百姓。”

以市价亩征购二斗粟,这是为备战明春饥荒准备的,凡有百亩地以上者,都得征购。

百亩以下不征购。

这条政策,如今很多人抱怨,但李逸也顾不得这些了。

除了向地主们每亩征购二斗粮,

李逸还建议,向寺庙、贵族、豪强们,借粮。

劝他们出借粮食,助国家赈灾。

一个买,一个借,

目的都是要筹集粮食。

粮食若都掌握在那些贵族豪强甚至是寺院手中,这些人遇到灾荒,只会少量施粥赈济,却会把大多数粮食趁机拿来放贷,甚至是囤积居奇怪,大发灾难财的。

历来贵族豪强甚至寺庙,都喜欢借饥荒,迫使百姓不得不出卖田地,甚至是卖身为奴。

为了活命,百姓只得**卖自己的房屋田地,甚至是**卖妻女。

每一场灾难,对于那些握着大量田地、粮食和钱帛的贵族豪强们来说,这都是一次兼并、发财的机会,

是一场饕餮盛宴。

唯有平民百姓最苦,一场灾害带来饥荒,他们是没有什么抵抗风险能力的,

一有灾荒,就负债,然后被债务压的翻不过身来,最后大多数破产,沦为佃户甚至奴婢。

晚上,

一家人晚餐时,

李逸说到皇帝要移驾洛阳一事。

“我也得随驾洛阳,而且可能要先行一步。”

家里现在好几个大肚婆,

王妃杜十**肚子也已经隆起,五个多月了。

“你们就留在长安吧。”

皇帝率百官去洛阳逐粮就食,但长安明年也不是就不能呆了。

率百官和军民移驾洛阳,也是为缓解长安粮食不足,

况且,就算关中大饥,

贵族们也不会缺那点粮食的。

贵族豪强们,怕的是隋大末业年那种情况,天下大乱,流民四起,连洛阳都能围成死城,粮食全被强征走,在黑市里八九千钱都换不到一斗粮时,

那才是众生平等,贵族也绝望。

杜十娘想跟着去洛阳,

“你们都大着肚子呢,这寒冬腊月的,八百里长途跋涉怎么能行。”

“可阿郎去了洛阳,我们也不放心。”

“放心吧,洛阳现在虽不比长安,可也是前朝东都啊,况且又不是去打仗,你们就安心留在长安。”

杜十娘摸着隆起的肚子,“好吧,但阿郎身边也不能没人,家里妾侍奴婢,你多挑些带去。”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