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72章 观音婢的鸡汤

李逸来到甘露殿前,

宫门上张贴了两幅画像,画在桃门板上。

他停下脚步,打量着这两尊神像。

听说这是出自阎家三兄妹之手,画的果然栩栩如生。秦二哥黄脸凤眼英目,长剑须眉,而敬德则是紫脸环眼暴目,虬须浓眉。

两人穿的是鱼鳞明光甲,圆护锃亮,顶盔贯甲,束带皂靴,外披袍带,佩弓挂袋,

秦琼双手舞锏,尉迟恭持鞭。

连他们各自的坐骑都画的如真的一样,秦叔宝骑的就是他那匹爱喝酒的忽雷豹,尉迟恭骑的则是那匹浑身乌黑仅四蹄雪白的踏雪乌骓。

用颜色鲜艳的矿物颜料彩绘而成,

李逸不得不赞叹阎家不愧是丹青世家,不仅祖传的工程设计营造这块专业了得,其人物绘画也是一绝。

这阎家也是关陇贵族世家,他们母亲还是北周公主呢。

这三兄妹中的二郎阎立本,好像还是高宗时的宰相。

这两副桃木门神画像,若是能收藏起来,绝对是非常珍贵啊。

不过这可是能为皇帝镇守宫门,让皇帝安睡的国宝,有钱也买不走。

“卫王,陛下宣见。”

小黄门打断了李逸的思绪。

“嗯。”

李逸在殿外脱下六合靴,迈进甘露殿中。

皇帝正在看着屏风上挂着的关中地图,“无逸,又有一条河断流了,”

“嗯,臣也听说了,滈河断流,河床**,河渠干涸。”李逸答道。

李世民转身,愁眉不展。

八水绕长安,如今已经有好几条河都干涸断流了。

“有多久没下雨了?”皇帝叹气。

“京畿的话,好像八月后,就没下过一滴雨了。”

富饶的关中平原,居然有百日没下过雨,地里的麦子正遭受着严重的干旱,

百姓虽在拼命的抗旱,可旱情越来越严重,河流干涸,水井枯竭,越来越难了。

时间已经进入了十一月。

“明天就是冬至了。”

“是啊。”

唐朝,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至大如年。

在汉武帝以前,冬至甚至被称为岁首,也叫元旦。直到《太初历》颁布,把正月初一当成岁月,冬至才和元旦区分开来。

冬至日,

大唐天子要率百官南郊祭天,朝会群臣和各国使节,官府放假,还要大赦天下。

这几乎就是跟元旦差不多的规格的重要节日。

大唐祭祀,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祭天,排在二十二祭之首。

李渊称帝后就定制,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

圜丘,就是大唐天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

冬至还会有大朝会和宫廷宴会。

“无逸,朕明日祭天,都不知道要如何面对昊天上帝。”

现在不仅是关中暖冬和干旱,大唐各地都如此,这是非常罕见的大暖冬和旱情,

关中的更加严重一些。

“朕无心庆祝冬至,明日接见各国使节和宫宴取消。”

“陛下,臣还是建议尽早移驾洛阳,这样也能给关中多留下些粮食,更好应对明年的饥荒。”

“真到了要就食洛阳的地步吗,朕也要成为逐粮天子吗?”

“你那个公购粮计划呢?”

李逸摇头,“陛下,以眼下这个情况来看,加上太史局的预测,今冬明春旱情会很严重,明年夏季麦子减产严重甚至绝收,明年还极可能有夏蝗秋蝗,

就算现在朝廷公购粮食,但明年关中仍难以自给。

要供应京师宫廷和百官以及番上府兵和禁军,就更加困难了。

不如率领这十万人直接就食洛阳,既免去转输运输之累,也还能给关中多留些粮,大灾之时,也能多活一些饥民。”

李逸可是记得,

早几年饥荒,斗米值匹绢,甚至一斗小米就能卖到一个黄花大闺女。许多逃荒者,甚至为了一口吃的,就能被领回家。

更别说有那些贵族豪强,甚至是人牙青楼,以极**的价格买卖人口。

刚经历了隋乱战争,

百姓才过几天安稳日子,但大多数百姓家中都没有什么积蓄。

而朝廷官府同样没太多积蓄,若是遇到小范围的灾害饥荒,还能调度救济,遇到大范围的灾害饥荒,也是救济不过来的。

李世民咬着牙,

“上次禁断三阶教,查抄无尽藏,抄得不少粮食,若是真如傅奕所说,全面灭佛,能获得多少粮食?

又能抄出多少金银钱帛,熔铜佛铸钱,可以筹得多少购粮本钱,

能否度过这次天灾呢?”

李逸没想到皇帝居然想铤而走险,想灭佛来转移这次灾异。

“陛下,

灾难降临,百姓饥饿,

这个时候更需要稳定,若是灭佛,肯定会有人狗急跳墙,煽动蛊惑人心,

到时饥饿的百姓,再一被煽动,那就什么事都能干的出来。”

“寺庙中的粮食,臣可以想想办法,不管是借,还是买,总能把大部份弄出来。”

李世民低头,

“你说朕若席宿南郊七日,每日只吃一顿蔬食,向天乞雨,难乞得甘霖吗?”

“陛下可令僧道搭祭台祈雨。”李逸道。

李世民明白这位心腹的意思,

降雨这种事,不是人力能改变的,祈雨,很多时候也不过是一种安抚人心的手段。

现在旱情严重,又严重暖冬,

皇帝亲自祈雨,看起来暂时能安抚人心,但要是祈不来雨,却也是对皇帝威信的折损。

相反,让僧道祈雨,既能表明皇帝的态度,还不用担心祈不到雨的麻烦。

而李逸明显认为暂时不会下雨的。

“陛下,移驾洛阳吧。”

李逸再次请求。

现在人心惶惶,粮价在不断高涨,但暂时还不会出现饥荒,真正的饥荒会出现在明年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

然后夏收没有收获,饥荒就会扩大。

若是再起夏蝗秋蝗,那就更麻烦了,饥民流散,无法再耕种,下一季又将无收成,恶性循环,流民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

到时流民就会比蝗虫群还可怕,会摧毁一切。

李逸走后,

李世民独自头疼。

长孙皇后怀里抱着女儿丽质,一手牵着越王李泰,太子承乾则提了个食盒跟着母亲。

“陛下,臣妾炖了点参汤。”

李世民满脸堆笑,从长子手中接过食盒。

人参鸡汤还热乎着,

“都一起喝点。”

看着妻子与三个嫡出子女,李世民笑道。

皇后说只准备了一个碗。

李世民便笑说一家人一个碗一起喝也一样,他端着碗,一家五口你一口我一口的喝着,

“陛下还在为这天气发愁吗?”

“嗯,这关中百日没降雨了,各地旱情越来越严重,还一直不冷,麦子要保不住了,哎。

刚才无逸又来劝朕率百官移驾洛阳就食,

朕才刚继位,这搬入太极宫才多久,现在却要就食洛阳,岂不是要被人称为逐食天子!”

长孙看着丈夫近来憔悴了许多的样子,很是心疼。

“李司徒向来眼光长远,既然他再三劝谏陛下移驾洛阳就食,不如与朝堂诸公好好议议此事。”

李世民道:“洛阳自王世充投降后,虽宫城得以保留,但一直处于封锁中,这几年也没有怎么维护,

这突然搬过去,只怕诸多不变。

还有一下子这么多百官和家眷,还有数万将士过去,也不好安置。”

长孙温柔道:“其实陛下多虑了,特别之时行特别之事,这又并不是要迁都洛阳,

只是情况特殊,临时移驾洛阳,说白点,这是就食洛阳啊。

洛阳宫就算数年未修,但毕竟洛阳城那么大,暂时辛苦一下也是能够安置的下的。”

李世民看着妻子,“我也担心委屈了你们。”

“我们又有什么委屈的,

陛下当年东征西讨,在军中条件更加简陋呢,我们随陛下到了洛阳,难道还能挨饿受冻不成。”

皇后炖的人参鸡汤鲜香无比,

“观音婢,你说朕真的犯了大错,因此上天才降下灾民示警吗?”

“如果朕真的错了,朕希望上天只惩罚朕一人,而不是祸及天下子民!”

六岁的承乾望着父亲,大声道:“阿耶是个好皇帝,上天怎么会要惩罚阿耶。”

李世民伸手抚着儿子的脸庞,看着稚嫩的他道:“你觉得阿耶是个好皇帝吗?”

“嗯,恩义就常说阿耶是个好皇帝。”

“恩义?”

“就是阿耶从御宿乡李司徒的普济孤儿院领养的李恩义啊。”

“哦,朕想起来了,那个有些黑瘦的孩子,他也说我是好皇帝吗?”

“嗯,恩义以前好可怜的,好悲惨,后来遇到李司徒,进了普济院才终于过上好日子,他说这世上最好的人便是阿耶和李司徒了。”

年幼太子的话,让李世民听了心情好受不少。

“陛下,你继位以来,短短时间,做的已经够好了,何必自责。臣妾相信,这灾异也只是暂时的,只要君臣同心协力,百姓众志成城,就能共度时艰!”

李逸下值后,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先去了城南新昌坊,登上乐游原上的樱花园。

夕阳晚照下,

霍玉正在教小玉儿舞剑,

她让匠人为小玉儿制作了一把极小巧精致的木剑,

娘俩一招一划,

李逸拍掌叫好,惊动娘俩。

“耶耶,”小玉儿看到李逸,抛下剑,就奔着他冲来,一下子就飞扑起来,李逸赶紧伸手接住。

“耶耶,你怎么来了。”

“当然是来看小玉儿宝贝啊。”

李逸变戏法似的掏出一个山楂糖葫芦,小玉儿高兴万分接过,连连在李逸嘴上亲了好几口。

“玩去吧。”

霍玉看着李逸,也是满脸的温柔。

“这是送你的,”李逸又掏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带刺的蔷薇,你喜欢的花。”

霍玉脸红了,眼中柔情似水。

“刚我送小玉儿糖,她亲了我好几口,我送你这么漂亮的蔷薇花,你不得也亲我几口?”

霍玉红着脸,左右张望,见小玉儿被乳娘保姆们带远了,无人在左右,便凑近飞快的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然后就闪开了。

“哈哈哈!”

霍玉手握着那支带刺的蔷薇一脸的爱意。

两人携手漫步,夕阳为他们投下长长的影子。

“明年关中可能会闹饥荒,甚至关东也会缺粮,我打算从岭南那边海陆并进,去粮到中原来,你之前去江南贩运过粮食,也算有现成的路子,

你辛苦一趟如何?”

霍玉咬着嘴唇摇头,“我可以安排人去,但我去不了。”

“怎么了?”

“我怀孕了。”霍玉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虽说也才三十多,可都是当祖母的人了,还非婚怀孕。

“太好了,那你一定要注意养胎,运粮的事,我安排其它人去。”

从岭南运粮,甚至是从交趾运粮,运输成本极高,若是正常年月,这绝对是亏本的买卖。

但明年饥荒是必然,中原内地多数地方都会缺粮,现在长安粮价都已经涨了一倍了,

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涨到斗米百钱,估计是肯定的,甚至等到夏天若大多数地方歉收或绝收,那还得涨,涨到如之前斗米二百钱,那也不稀奇,

甚至再涨些也是可能的,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啊。

粮价比现在涨十倍,那运输成本高也不会亏。

谁能弄来粮食,那就是捡钱。

李逸当然不是那种一心发**的人,但既能运粮帮助百姓度饥荒,还能再赚钱,何乐不为。

岭南,尤其是交趾,珠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那边并不是很缺粮,特别是交趾,能一年三熟,占城稻虽口感不太好,但有不错的产量。

明年饥荒,中原一斗米能值一两匹绢,价二三百钱。但在岭南,一斗米可能也就值二三钱罢了。

李逸原本想让霍玉来安排,

现在她和李如莲花都怀孕了,那她们都不能出面主持这事了,还是派其它人去。

好在李逸早就布局岭南,之前还和虬髯客张三在那边合作搞海贸和造船厂,现在倒是正好能用上了。

又有刘兰成在广州做都督,他与岭南王冯盎关系也还不错,

“千里迢迢去岭南,特别是去交趾运粮,运输成本可能十倍于粮食本身,你真确定明年会发生大饥荒?”霍玉依偎在李逸身上,望着夕阳落山。

这可不是从江淮运粮到河北、代北。

李逸搂着她,望着那绝美的夕阳,“若是明年真没有饥荒,就算全赔了,我也甘愿,我倒真愿意明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