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典仪两天后,又是一个大朝会的日子,众臣陆续从外进入章台宫,看到在殿内的李念,心里都不由更认真严肃。
这位很少参与朝会,但如果某次朝会出现了这位,说明这次朝会将十分重要,将作出影响大秦发展的重大决定。
今日这位出现在这,应当还是为大秦击败东胡、月氏一事,只是不知这位又会有何惊人妙论,会给大秦献上何等神奇之策?
这位不仅能制作出那种种奇妙之物,还会治国理政,大秦过去一年发生的诸多改变都和这位密切相关。
许多东西是他们以往想也未曾想过,而这位不仅能提出,还将之化为实际,像咸阳大考、大秦国际学院、与他国互设使馆……
也因为这位,他们发现原来世界有这么大,原来国家还可以这样治理,原来想要控制外邦并不一定要靠出兵。
真不知这位如此年轻,为何这般见多识广,能想到那么多匪夷所思之物,人与人相比,差距着实很大。
这位带给大秦的那些改变,他们自然能感受得出来,大秦正在踏上一条不在他们原本所想的道路,但这条路在目前看来很好,不是一点好,而是非常好。
与原本大秦所行走的道路相比,如今这条道路更加有生机活力,大秦仿佛回到了年青之时,散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抽枝长干,向更高更粗更茂生长。
彼时春光正好,勃勃生机、万物竞发,虽天下还有残破凄凉,但一切必将会向新向好发展,透过大秦重新焕发出的生机,能看到一个更强大繁荣的大秦。
今后的大秦会比昔日的大秦更加强大,将会出现一个超越他们以往所想的强秦,而这些都是因为这名年轻人。
对李念,众臣如今的观感多是佩服,少有大臣想和李念竞逐,能与这位生于一个时代,既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
不幸在于这位的才能远超他们,他们不可能凭借才能取代其在陛下那的地位,也即是这位成为了他们的上限,他们再如何优秀,也难将之超过。
这位如一轮大日凌空,而是他们是天空中的星,虽也会发光,可光芒却会被这位所掩盖,与这位生于一个时代,历史留名时,注定会暗淡些许。
幸运在于和这位生于一个时代,他们将作为见证者,见证一位堪比诸子的人物,且还能和其一道将大秦治理至强盛。
如今的大秦众臣中,许多大臣都想看一看大秦究竟会走向何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会在日后成为怎样的一个国。
众多大臣都向李念颔首致意,李念一一微笑回应,这也是诸多大臣对这位观感很好的原因之一,这位很有礼貌,哪怕官职不高,其也会礼貌相待。
待该到的朝臣都到来,随着一声“陛下到!”,众臣集体起立,只见始皇从侧殿走入,左手把着佩剑,一步步走向他的龙椅。
当始皇帝在龙椅坐下,大秦众文武齐齐向始皇行礼:“拜见陛下!”
没有跪拜磕头之礼,也没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些话,只有比较简单朴素的礼仪。
始皇点头道:“众卿有礼,请入座!”
一年多前,大秦众臣参加朝会还要站着,现在却有座位,舒适度一下便上来了。
始皇今天的心情显然不错,笑道:“看到李念到此,众卿心中应已在想今日朝会是否又有要事发生?朕也不瞒众卿,确实是有!”
“大秦得胜,东胡、月氏已败,然这并非事已结束,反而是从现在起,大秦才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始皇的声音回响在宫殿之内,众臣都认真听着,哪怕是已经知道始皇今日要做什么的王绾、王翦等。
“捷报传回时,李斯便讲过此战得胜对大秦之影响,以及大秦须做哪些改变。朕手中有一份对此战胜后的谏言,今日便分与众卿,众卿且先看过。”
随着始皇的话,一名名内侍进殿,将早已备好的一份份文件呈送诸位大臣手里,文件是以纸质,好几十页,若在过去用竹简记载,恐怕得一车。
众臣翻看起文件,整个大殿内都是纸张被翻动的声音,这文件是李念、始皇、王绾等共同制成。
李念虽提出了诸多想法,但有些不符合大秦的实际,且李念还老是用后世的例子举例,这些会透露李念来自后世的部分也必须得删除,还有对外邦不太友好的那些话语,也得修去,重新进行修订为符合大秦的版本。
虽然作为这份文件的起草者,主要创作者,对文件中的内容早已尽知,但李念还是将他手里的文件打开,翻阅起来。
只是他一边翻阅,一边观察其他大臣神色,众臣神色不一,有的皱眉沉思,有的先疑惑不解,后明白过来,又面带惊叹,似是为文件中所述谋划惊异……
李斯翻看文件后,心里却叹了口气,‘李念公子之才远在我之上,我虽已看出此胜后,大秦将会变化,提前便在谋划,可我之所思与李念公子相比,差之远矣。’
这份文件中的某些谏言,他也想到过,可相比于他的,文件中的谏言要更加详实周到,他想到的,里面想到了,他没想到的,里面也想到了,思虑比其深,谋划比其全。
李斯甚至生出了一种“既生李斯,何生李念”的念头,但这念头马上被其消去,他已年过六十,而李念才二十多,根本不是一辈人。
过了会儿,觉得众臣看得差不多了,始皇的声音再度响起,“众卿可都看完?有何想法?”
李斯第一个道:“此书将大秦此战胜后将面临的机遇及困难尽皆言说,谏言详实,解析周全。书中之言甚对,此战胜后才是真正的开始,而非一战得胜便已终。大秦当抓此机遇,从地方大国一跃而为国际性大国。”
这份文件带给众臣最震撼的一点是:给他们讲说地方性大国和国际性大国的区别,指明了如何从地方性大国发展为国际性大国。
这也是最让李斯觉得不如李念之处!
国际性大国,那是条他们连想都未想过的道路,而这位却提出,并明确给出实现之法。
文件中给出的谏言也极为精彩,虽被始皇、王绾等删改掉了一些内容,可依旧可看出大秦能从中获取到的巨大利益:由大秦去为诸国制定其等必须遵守的“法”,由大秦去成立诸国同盟的组织,由大秦去构建贸易体系……
若文件中所言能实现,大秦将成为万国之王,声震异域,威播万邦,诸国皆以向秦为荣。
李斯继续道:“此书可为大秦向国际性大国发展之总纲,臣认同书中所述!”
这文件经由始皇、王绾等修改后,少有缺漏,今日在朝会上拿出是为让众臣接受认同,毕竟这是大秦国策的转变,须得众臣同意并甘心去执行。
在李斯之后,赵高也道:“此书之言旷世绝伦,尤其讲说地方性大国与国际性大国的不同,实令臣叹服。若能依此书所言成事,大秦将领袖诸国,威服四海!”
淳于越也道:“此书言国际性大国当兴教化,有更多读书识字之民,臣深为认同。兴教化可提高民众之智,使异国文化风俗难侵,亦可让大秦有更多可用之才,向诸国彰显己身强盛。”
文件中也提到了成为国际性大国后,将要面临的种种困难,像会受到其他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而兴教化便是增强大秦子民对不良文化风俗的抵抗能力。
当然,即使没有这点,儒家出身的淳于越对兴教化一事,也依旧会赞同。
在这几位开口后,其他大臣也纷纷出声表态,大殿内变得热闹起来,可突然,一名大臣起身:“臣请诛著此书者!”
章台宫瞬间安静下来,众臣都看向那名起身说话的大臣,只见其毫不畏惧,神色严肃认真地立在那里。
听到这话,很多人都明白这人要说什么,这书中的谏言策略对大秦极好,但那是对大秦好,而不是对大秦的帝王好,于国有利,而非于君有利。
国家兴盛强大了,却不代表帝王就能获得好处,甚至可能会动摇帝王的统治。
看出这点的人不少,只是都没说,这书明显是出自那位之手,陛下今日将之拿出,显然有意为那位背书。
而且,依陛下对那位的器重,跳出来指出,可能不仅没好处可讨,反倒会被陛下责罚。
所以,尽管许多大臣看出这份文件于国有利,却未必有利于皇室,却未出声,只有这位。
始皇看向这名大臣,问道:“陶卿为何会有此想?”
大臣正色道:“此书中所言虽好,却会为大秦留下巨大危害,国强却非君王之强,国家富却非君王之富……”
这名大臣讲述了一番他的看法:此书中之策虽会使大秦变得强大,但却可能于帝王皇室有害。
李念在殿内听着这名大臣发言,这时代的人虽然没有后世人的见多识广,但其等并不傻,只要将事情给他们说清,他们不难判断出其中的利弊。
但这位大臣发言错了,因为始皇帝在决定拿出这份文件时,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是选择让大秦变得空前强大,自己成为后世帝王难以企及的千古一帝,还是选择让大秦多传续几代,最终和其他王朝一样覆灭。
为了自家王朝维稳,封建君王会除去那些在他们看来不稳定的因素,像实行海禁、严苛的户籍制度等,都是为了消除不稳因素,毕竟是家天下,都想自家的王朝永世长存,万世不灭。
但李念将“强国强民,还是维持王朝的统治?”给变成了“你是要成就不世伟业,还是维持王朝的统治?”,让始皇帝没法为了维护大秦稳定而消除这个不稳定因素。
反正左右你要放弃掉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始皇做出的选择是成就前无古人,后可能也难有来者的伟业!
这名大臣言毕,又道:“此书看似为治国妙论,实则为祸害天下之源,臣请收此书焚之,并诛著此书者。”
始皇对这名大臣道:“陶卿想法,朕已知晓,然请问陶卿,世间可有千秋不灭之国?”
听到这个问题,这名大臣也明白始皇帝要说什么,但他也不可能对着始皇说“世间有千秋不灭之国”,只得回道:“回陛下,据臣所知,没有!无论夏商周,还是上古诸国,皆未有!”
但他又补了一句:“然以往未有,不代表今后未有!”
始皇没理会这句话,又平静问道:“那其等因何而灭?”
这名大臣道:“夏商是因桀纣暴虐昏庸,周是因周天子无能,大秦有明主能臣,必不会蹈此覆辙。”
始皇摇头道:“然于朕看来,夏商周之所以国灭,虽有夏桀、商纣、周天子之因,却并非根本之因,根本在于大势之变,而其等未能跟上!”
始皇这番话一出,诸多大臣心里回想着始皇那句“大势之变,而其等未能跟上”,仔细一琢磨,还真有道理。
“陶卿所言确为忠心之言,然却要使大秦闭塞,不与外界相接,不向内变化,如此一来,跟不上大势之变,终会覆亡。”
“今时又是大势变化之时,我大秦若不抓此时机变革腾跃,便会被他国抓住,到时,彼辈强而大秦弱,其等必会反制大秦。”
这名大臣道:“诸国皆蛮夷,便是于其等千载岁月,怕也未必能强过大秦。”
始皇道:“诸国今时确为蛮夷,可若大秦长久不前,终会于他人追上。若依陶卿之意,大秦闭关锁国,又如何知晓他国是否变化胜过大秦?莫非要等他国之兵驰骋于大秦疆域,才能知晓?”
李念虽未讲过后世那段历史,但以始皇之智,不难猜出后世大概发生了什么事。
始皇又道:“且即便依卿之言,大秦也未必能千秋万载,依此书之策,未必不能让大秦千秋万载!陶卿之意,朕不取!大秦可在强盛而亡,不可在懦弱中死!”
一声“朕不取!”,一句“大秦可在强盛而亡,不可在懦弱中死!”让许多大臣仿佛头一次认识他们这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