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蒙恬问道:“那朱温后来如何?”
在蒙恬看来,这朱温就是大唐版的董卓、曹操,他想知道朱温的结局是否也和董卓一样,总不能这厮坐上帝位后,便安然到死吧?
其他人的目光也看向李念,尽管大唐就此落下帷幕,但李念还没说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人的结果,就好像汉献帝禅位曹丕,代表东汉终结,可刘备、孙权还没退场,故事总该有头有尾!
李念笑道:“既然蒙将军想知,李某便讲说一番。朱温这人不仅不忠不仁不义,且相当荒**,其妻张氏在世时,朱温还有所收敛,可等张氏离世后,朱温便开始纵情声色。”
“好色便也罢了,关键是朱温还喜欢**,好****女,朱温的儿子常在外领兵,于是他便将儿媳们召入宫中,与其等私通。后梁乾化二年,朱温到部下张全义家会节园避暑,其逗留数日,张全义的妻女都被他奸**。”
这朱温简直是个人才,上奸自家儿媳,下**部下妻女,这是生怕别人不杀他。
蒙恬道:“朱温莫非是被其子和这张全义所杀?”
一般按这种模式发展,朱温的儿子们肯定会对朱温心存怨恨,只待一个机会,便和朱温来一场友好的父子对掏。
然而,李念的回答却是:“的确是被其子所杀,也确实与其和儿媳私通有点关联,但不是因自己的妻被朱温**辱生恨而将其杀之。”
“朱温的那些儿子,对于自己父亲**乱他们妻不仅不感到羞耻,反而利用妻子去博取朱温欢心,好争夺储位!”
这一家子恐怕不知道“廉耻”二字怎么写,朱温**乱儿媳已经够离谱,没想到其子也不遑多让,不愧是一家人。
王绾作出评价:“开国之君如此**乱荒唐,这后梁国祚必不长久!”
李念笑道:“后梁国祚的确不长。朱温不仅**乱自家亲子的妻,养子的妻女也不放过,他有一叫‘朱友文’的义子,朱友文的妻王氏长相很美,朱温尤其宠爱,便时常想立朱友文为太子。”
冯去疾摇头道:“毫无礼法规矩,想到一出便是一出,这国祚又岂能长久?”
李念道:“朱温不仅有这想法,还在病重时,特意给朱友文铺路。依照史载,朱温决定传位于朱友文,并不是单单因为朱友文之妻王氏长相美,也是他觉得长子早亡,其他几个儿子不成气候,若真传位给他们,他的大梁必会败亡。”
蒙恬道:“可朱友文只是他养子,非其亲子,朱温传位给朱友文,其亲子必不甘心,待其死后,定会生乱,反会使梁国分裂,衰亡更快。除非朱温在离世前,将所有亲子尽数诛灭!”
依照朱温当时的情况,他想传位给朱友文保一保后梁国祚,只有这一个办法,否则待他死后,朱友文的皇位肯定坐不稳。
“朱温谋事如果更机密一些,也许真能将皇位传到朱友文手里,至于朱友文能不能坐稳帝位,那又是另一回事。然而,坏就坏在谋事不秘,事给泄露了出去,让其子朱友珪知道。”
讲说到这,李念脸上浮现起笑容,历史就是有意思,只有时间足够长,什么奇葩的事都能找出来。
“而朱友珪会得知,正是因为朱温**荒**,他在将传国玉玺交给王氏之时,朱友珪之妻张氏也在朱温身边服侍。”
“得知朱温想传位给朱友文后,张氏自然将此事告诉了其夫朱友珪。夫妻俩苦了一场后,朱友珪决定抢在朱温之前先动手。”
“朱友珪当时的想法估计是,我是你亲子,我的妻也服侍了你,可你却因为朱友文的妻更美,便想传位给朱友文这个外人。朱友珪当然不甘心,要真让朱温把皇位传给了朱友文,那他岂不是白当了这么多年朱温的儿子,妻子不是白服侍了朱温?”
“在得到张氏报信后,朱友珪赶紧联络禁军,夜三鼓时,斩关入万春门,杀到朱温寝宫,朱温惶骇起呼:‘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之,逆贼忍杀父乎!’”
“朱友珪给出的回答当然是‘忍!’,朱友珪的亲吏冯廷谔以剑刺杀朱温,朱温也绕柱而走……”
冯劫笑道:“昔年,朱温使人杀唐昭帝李晔,李晔也曾绕柱而走,现今朱温自己也绕柱而走,还是为其子所逼。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历史在此又完成了一次巧妙的闭环,曾经如何弑杀他人,今日也如何为他人所杀。
李念道:“此时的朱温已年过六十,又生病,身体大不如前,与冯廷谔绕柱不久,朱温疲惫,扑倒在床上,冯廷谔用剑刺穿其腹,肠胃皆流。”
当年,李晔倒在地上,昭仪李渐荣为保护李晔,扑到李晔身上,被一同刺死,今日朱温也被人刺穿身体。
“大唐的送葬者,五代十国的开创者朱温至此谢幕,其享年六十一岁,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庙号太祖。朱温建立的梁只持续了十六年,便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
这朱温跟董卓、曹操还真有些像,都好色,但阿瞒喜欢的是**,不喜欢儿媳,也没**辱部下妻女的恶习。
“相比于朱温的结局,李克用的结局并无太多波澜,其死在朱温之前,在后梁开平二年便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李克用并没有建立后唐,后唐是其子李存勖所立。”
“至于李茂贞,他活得比朱温、李克用都久,但其成就不如两人,在后唐灭掉后梁后不久,李茂贞便向李存勖上表称臣,因为都曾效命于大唐,且双方间矛盾不深。”
“李存勖仍让李茂贞沿任旧职,封其为秦王,随后李茂贞便离世,终年六十九岁。”
“朱温、李克用、李茂贞这三人都是在唐末崛起,也在唐末各干出一番功业,相比朱温,李克用、李茂贞对大唐的观感应更复杂,两人虽与唐廷有矛盾冲突,但并未想要亡灭大唐。”
听完三人的结局,看到李念脸上的倦色,始皇道:“时日已晚,今日便讲到此处,诸卿各自回去歇息!”
听到始皇的话,李念等起身向始皇行礼告退,一同走到章台宫外,众人将要分开,王贲看向李念,行礼道:“能有公子,实乃大秦之幸!”
‘大秦是幸运了,可我就倒霉了,穿越到这个时代,连厕纸、马桶都要自己安排……’
李念还礼道:“将军过誉,李某不过是一常人,能得陛下与诸公赏识,是李某之幸才是!此番得胜,大秦将开启一个的新时代,愿与诸公共勉。”
听闻后一句句,王贲等神情一肃,齐齐行礼:“愿与公子共勉!”
今日凯旋典仪,王贲、蒙恬得胜归来,咸阳城中有许多人未眠,大秦百姓是因欣喜兴奋而难入眠,可有些人却因大秦彰显出的强大而寝食难安。
咸阳四海阁,大秦现专门接待外宾之处,其本不叫这名,是李念改名而成。
今晚,许多人正聚在阁内某个房间,有耽摩栗底僧侣,也有孔雀国王派来的使者。
因为彼此到大秦的目的不同,这两拨人在到大秦后,即使偶尔遇到,也不会聚在一起,今晚却一反常态。
一群人在房内围坐了好几圈,处在最内圈的孔雀国大使看向与他面对面的摩叶上师,道:“大秦之强,我等皆已知晓!关键不在大秦之强,而在于大秦可能对吾国不利,诸位虽信仰佛陀,却也是孔雀国人,今孔雀国将有大祸,望诸位能与我等同心协力,为国解忧。”
即使信仰的宗教思想不同,可大家都是孔雀国人,现在孔雀国有危机,要想办法先对外。
摩叶上师肃然回道:“大使尽管放心,我等虽为我佛弟子,却也是孔雀国之民。大使想要我等如何去做?”
原以为这里是传教沃土,新的信佛之地,可来了后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啥传教沃土,反而是传教的坟墓,一来就被看管起来,根本没机会传教,即使被放出,也是被带去随军观战。
想到这些,摩叶上师叹了口气,又道:“大秦防我等如防毒蛇,只怕做不了太多。”
孔雀国大使摇头道:“并非让诸位去行冒险之事,以秦人对我等的看防,即使想做,也不可能成功!”
“秦人让我等随军观战,观看那凯旋大典,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向我等彰显其等强大!秦人为何要向我等彰显其等之强?”
孔雀国大使看向其他人,但无人回答,并非不知道,而是不愿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早就已经思考出来。
“不出意外,再过不久,秦人便会放我等归去,这不是秦人好心,而是其等于吾国满怀恶意。秦人是要让我们将其等强大传回国内,为其宣扬,好以此惑乱人心,让国人害怕他们、畏惧他们,好为其等日后入侵吾国提前作备。”
“若不传回,国人不知秦人之强,不会生害怕畏惧之心,然也不会对秦人警惕防范,当秦人大军至,我等将成国之罪人。若传回,依旧会中秦人之谋……”
这便是秦人的险恶用心,他们什么都明白,却没办法破解,传回与不传回,难以抉择。
“此谋唯一破解之法:知秦之强,吾国比之更强!”
此话一出,房内更加沉默,无人接话。
这个破解之法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没人觉得他们孔雀国能超过秦国,变得比秦人更强。
不说那恐怖的火炮,单说秦人在行军时的表现,他们孔雀国军队便难以做到。
战场相遇,他们孔雀国军队必会被秦军轻松击溃,即使月护王复生、阿育王再现也没用,那两位王也不可能是秦人之敌。
若秦人动用那火炮,他们的军队会溃败得更快,而他们连火炮是何原理都不知,想仿造也仿不了,秦人也不可能让他们学到这种技术。
而且,就算他们侥幸偷学到,秦人还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强,就像这座城池,他们初到时是一景象,他们随军观战时又是一景象。
在心里一番比较后,他们悲哀地发现,他们孔雀国从各个方面都不如秦人,原以为秦是蛮夷小国,现今却知蛮夷小邦实为己。
听闻当年征伐到他们那的那位西方大帝曾想再往东征,最终未能成行,现在想想,倘若那位大帝真翻山越岭到了东方,也会被那时的秦给暴揍。幸亏那位大帝没能去,才保住了一世英名!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秦人与他们相隔甚远,往来不易,秦人暂时无法攻打到他们孔雀国。
可那是现在,谁能说得准以后,指不定哪天秦人就会突然从某个地方出现在他们孔雀国中,一路过关斩将,将他们亡国。
他们所忧者正是此事!
摩叶上师问道:“大使既都知晓,又要我等做何事?”
孔雀国大使正色道:“在返回国内后,请诸位与我等同去华氏城面见王上,向王上及诸位王公陈说秦人之强!”
摩叶上师顿时明白了孔雀国大使的用意。
孔雀国大使等人回去向国王陈说秦人强大后,国王和满朝诸公只怕不太会信秦比孔雀国更强,就像他们之前一样。
世上怎么可能有比他们孔雀国还强盛文明的国?即便是西方那些国家,也已经不如他们孔雀国,东方怎可能会有?
定是这些人出使不力,因而故意编造谎话。
而他们是和国王不太对付的异教徒,由他们来证实,反而更容易让王公大臣们相信。
国王和满朝诸公相信秦强于他们孔雀国后,必会警醒,从而集中力量为应对秦人做准备。
摩叶上师看了眼孔雀国大使,问道:“若王上与诸公仍不愿信,又如何?”
孔雀国大使也叹道:“如仍不愿信,说明吾国当有此灾劫,已非人力可变,也非我等之过。”
摩叶上师点头道:“既如此,便依大使之言,我等将与诸位一同回返国内,向王上呈报。”
听到摩叶上师答应,孔雀国大使向其行了一大礼:“谢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