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42章 黄巢灭,朱温起(大唐历史)

黄巢身为反贼,本就是古时那些传统文人所排斥批判的对象。

这种反贼不狠狠批判,难道还要夸耀其功,让更多人有样学样造反作乱?

加之黄巢对世家公卿下手又十分凶残,这更招惹传统文人们厌恶。

世家公卿啊,那都是百世积芳的大德之家,祖上可是出过大贤名士的,不是这个名臣,就是那个名将,即使其族中有不肖子孙,但念其祖上,也不应被这般对待。

可黄巢这匹夫,竟敢下狠手,必须得狠狠给钉死在耻辱柱上,让其臭名昭著,永世不得翻身!

而且,这些人也担心有人会复制黄巢那套来对付他们,那就更得让黄巢的罪行越恶越好,以杜绝有人效仿。

李念继续道:“史书之后的记载也与此有矛盾,其前记载黄巢军吃人,每日要用一百巨碓磨杀几千人食用,说明黄巢军极度缺粮,那军中的马羊等牲畜肯定不多。都到了吃人的地步,马也许能留下,可羊应不至于留下太多!”

“然而后面又记载,‘中和四年二月,李克用率山西兵由陕济河而东,会关东诸镇壁汝州。全忠击贼瓦子堡,斩万馀级,诸军破尚让于太康,亦万级,获械铠马羊万计,又败黄邺于西华,邺夜遁。’”

“‘获械铠马羊万计’,也即是黄巢军尚让这一支还有马羊,难道黄巢军宁愿留着羊不吃,也非得要吃人?还要把人给磨碎了吃。可能黄巢军招的全是食人生番!”

“不论黄巢军吃人与否,黄巢自退出长安后,便大势已去,虽偶尔能打得几场胜仗,但一直在走下坡路,败亡只在早晚。”

“终于,在中和四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走到了末路,他并未被俘,而是见自己屡战屡败,局势无法挽回,走投无路后,主动对其外甥林言道:‘我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罢自刎,林言依黄巢之言砍下其首级,至此,黄巢落幕。”

听到黄巢以自刎落幕,始皇等沉默了小会儿,不可否认黄巢是个反贼,不是好人,但其给大唐乃至华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若无黄巢屠戮那么多世家公卿,将这颗寄生在华夏躯干上的毒瘤戳爆,后来的华夏会变成何等模样,还很难说。

王翦突发奇想,问道:“若无黄巢,后世会当如何?”

李念道:“世家门阀制度会继续延续一段时间,但终会被摧毁,很难一直存续下去,没有这个黄巢,也会有另一个黄巢!”

王翦好奇追问道:“为何?”

李念看了眼王翦,平静地回道:“因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听到这句话,始皇等人纷纷表情微变,这还真是个好回答,世家门阀的存在是让王侯将相变得有种,可自从陈胜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已经在华夏人们的心里种下了王侯将相本无种的思想。

“华夏和其他文明不同,自古以来,华夏便有自强不息、不畏困难、敢于反抗拼争的精神,就算大唐没有黄巢出现,世家门阀得以延续,但世家门阀会越发骄纵,越发不将普通百姓当人。到人们忍受不了时,自然会有另一个黄巢出现,将其等终结。”

这便是华夏文化在这方面的优点,不像某些地方,王侯将相那是真的有种,那里的人居然自己还认同。

“不仅是百姓不会让世家门阀制度一直延续,皇室同样不会。世家门阀的存在,受其威胁最大的便是皇室,因而不管是谁为皇室,都会对世家门阀进行打压,即使皇室原本也为世家门阀之一!”

“还有一原因是,大一统深入华夏人心!假设不出现黄巢这等人,皇室也不打压,让世家门阀得以一直长存,陛下和诸公以为,其最后发展为何等模样?”

始皇等人循着李念给出的假设思考,百姓不反抗世家门阀,皇室也不对世家门阀进行打压,世家门阀一直存续下去,会变成啥样?

这问题还真有些意思!

但李念这小子已经说了“大一统深入华夏人心”,那说明世家门阀若延续下去,会使国家分裂割据。

琢磨了一会儿后,始皇道:“天下间,世家门阀众多,而皇室仅有一族可成,其等不可得天下,便会得地方。其等会深根地方,使当地化为国中之国,就像周之天下分为诸多诸侯国一般!”

这便是世家门阀演化的最终结果,在名义上仍是一国,可实际上整个天下已被世家门阀瓜分,这个郡归崔氏,那个郡归卢氏,另一个郡归王氏所有……

大家定下规矩,各自守好自己的地盘,彼此不得侵犯对方的利益,共同维护好这种门阀**。

听到始皇之言,其他人也迅速琢磨明白,只是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华夏,因为李念已经给出了答案:大一统深入华夏人心,华夏的人们不会允许这种将国家分割为各个家族自留地的做法。

在大一统思想下,肯定有人不会想着就这么把天下瓜分了,各自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就成,而是会想着把其他世家门阀消灭,将分裂的天下碎片重新聚合到一起。

王绾问道:“后世有国便是世家门阀一直存续了下去,变成了这等模样?”

李念点头道:“是,那一国没有我华夏的大一统思想,也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言,门阀扎根极深,到了现代亦是如此。其国每一门阀都有各自治理之地,整个国家为门阀所分,此国总统虽在名义上为国家之领袖,然实则很难指挥得动当地门阀!”

那不就是一个个的国中之国,关键还很难解决得了,幸亏华夏没走上这条路,陈胜记大分,黄巢记大分,始皇、汉高祖等维护大一统的皇帝也得记大分。

否则,华夏即使没分裂成欧洲那般的诸多国家,也会变成这个博陵省归崔氏,那个范阳省归卢氏……入目所见处,全国皆为世家分。

只稍稍一想,众人便想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危害,冯去疾感叹道:“未想世家门阀若是成势,危害会这般深远可怖!”

李念道:“但在华夏,他们成不了此等气候,这也正是我华夏优于其他国家、民族之处。陛下于此中亦有大功!”

对李念的夸赞,始皇表面虽没表现出来,但心里颇为受用。

“黄巢虽死,可其带给大唐的影响却未结束。经受过王仙芝、黄巢起义后的大唐,变得更加困难。朝廷的威信再次被降低,各地藩镇的实力再度增强。”

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黄巢军锋芒最盛时,国都长安都给其夺走,唐廷威信颜面扫地,唐廷自己对付不了,那只得用那些藩镇节度使,而用藩镇,又会让其等积累下巨大的功劳和名气,从而加剧藩镇强而中央弱的局面。

“像后来建立后唐的李克用便是依靠打黄巢而积累了巨大的功劳,这李克用并非唐室中人,其本姓朱邪,为沙陀人,因其祖上从太宗时便忠心耿耿为大唐,得以赐姓为‘李’。”

“李克用家的这个赐姓可非一般赐姓,而是李唐将之录入了族谱,也即是其在血缘上虽原本和李唐无关,然其在法理上,却已算是李唐一员。”

“所以,李克用就算和唐廷有矛盾,他也认为这是他们李唐的内部矛盾,与外人无关,这也是在大唐亡后,其子李存勖为何仍以‘唐’为国号之因。”

“黄巢会落到自刎的境地,正是李克用将其击败至此,黄巢从长安退走,也是被李克用击败,不得不退出。其与黄巢屡战,黄巢屡败,堪称黄巢克星。其也因击破黄巢之功,被唐廷封为‘陇西郡王’!”

“李克用可说是黄巢之乱中获益最大的二人之一,至于另一人,其名‘朱温’,这位跟黄巢的关系比李克用还要近,因为其本是黄巢麾下将领,曾为黄巢立下汗马之功。”

“可在中和二年,朱温便看出黄巢军必败,于是投降了唐廷,摇身一变,成为唐军大将,调转马头去打黄巢。”

“李克用、朱温对唐廷的影响相当大,大唐国祚便是终结于朱温之手,而这两人皆与黄巢相关。”

听到大唐国祚终结于朱温之手,始皇等精神顿时一振,这大唐终究是走到了末路,要彻底覆灭。

“在平定黄巢时,朱温也得到了极多功劳虽高,但其能在唐廷内迅速得以升迁,掌握权势,还在于黄巢亡故之后,其讨平蔡州,平定郓州、兖州,又多次在凤翔击败李茂贞,立下诸多功劳。”

“但最关键的不是朱温立下了诸多功劳,而是唐廷给了朱温机会,让其接近到了唐帝。当然,若朱温送到了面前,就算机会送到了面前,他也把握不住。”

听到朱温接近到了唐帝,始皇等人立马猜到后面要怎么发展,魏武之旧事就摆在那里,将皇帝控制在手,不管是挟天子以令不臣,还是逼天子禅位,自己上,都可以。

但他们比较好奇朱温是怎么接近到大唐皇帝,将之控制在手,一般而言,帝王都会防范这种领兵大将,禁止其带麾下大军前往朝见。

蒙恬倒是想起了袁绍给何进献计,将董卓这个大汉祸害给招到了朝中,其道:“莫非有人仿袁本初之旧事乎?”

蒙恬只是想到这后随口一问,并不觉得会如他所想,熟料李念点头道:“有些相仿!”

李念笑道:“大唐后期的弊缺之处,之前已为陛下、诸公讲过,宦官权大为其一!彼时,唐僖宗已死,其弟李晔即位,李晔是个还行的皇帝,大唐虽亡,但并非亡于昏庸君王之手,而是局势已至,不亡已不可能。”

大唐亡和大汉的亡有共通之处,并非因为末代君主随意作乱而亡,而是皇位传到他们手里之时已经是一颗烫手的山芋,他们接过后没法将之救活。

“李晔在位其间,致力于振兴大唐,其打击藩镇割据势力,先后联合其他藩镇讨伐李克用、李茂贞,但也被逼得逃离京城,成为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中的一员。”

“不仅对外想打击藩镇割据,收回朝廷中央之权,李晔还打压宦官势力,成功将宦官杨复恭的势力消灭。但在光化三年,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

“这场宫变在次年正月,便被宰相崔胤与护驾都头孙德昭等平定,李晔得以复位。可这次宫变让李晔的帝王之威尽丧,也让宰相崔胤权势得以提升,而崔胤又和朱温往来密切。”

“这种朝中重臣和在外大将关系密切的情况,在大唐晚期分外常见,要是背后没在外的藩镇支持,在朝中做官哪做得安稳?”

“崔胤等人虽平定了光化三年的宫变,诛杀了宦官刘季述等,可宦官并不只刘季述,崔胤要杀他们,这些宦官当然不会束手就缚。”

蒙恬听到这,神色怪异道:“这不就和汉末的十常侍与大将军何进等人一般,只是那时的汉帝比这位唐帝有权。”

李念笑道:“所以历史是个轮回,只要历史够长,再奇怪的事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崔胤以朱温为外援,韩全诲等宦官则以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等为外援。为诛杀韩全诲等,崔胤矫诏令朱温率军入关!”

果然是这种发展,就跟袁绍献计让董卓入京一样,但这些人也不想想,让朱温率军到来容易,可要让朱温率军离开就难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想到了这种结果,但不在意,又或是其本身就想出现这种结果,只有天下越乱,他们才能捞取到更大的好处。

“朱温在得了崔胤矫诏后,很快便率兵七万出发,兵临长安近郊。得知朱温率军赶来,韩全诲等人为保自身性命,劫持李晔逃往了凤翔,寻求岐王李茂贞的庇护。”

“但朱温来了,怎会这么轻易离开?其率兵直接追到凤翔,要求迎还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