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0159章:小万历:轻惩还是重惩,完全取决于众卿

通州至京师的官道上。

阳光刺眼。

殷正茂、沈念与一众锦衣卫骑马狂奔,速度堪比来时。

不多时,众人的背部便全被汗水浸湿。

但却没有丝毫停歇的打算。

丁元植与刘伯的死,令殷正茂和沈念的心情甚是沉重。

此刻。

二人的脑海里全是丁元植那封绝笔信的内容。

“每岁漕季,丁壮荷担,老弱挽舟,酷暑寒天,非死不休,北运河上,年丧命之劳工,足有五千之数!”

“役虽国之所需,民之天职,然河上之役,视民如奴,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吾朝即使富有四海,于天下漕工何益哉?”

……

丁元植之所以写信令刘伯交于殷正茂与沈念。

而非呈递奏疏于朝廷。

是因他对这个朝廷早已失望透顶,外加自己人微言轻,又犯下了死罪。

他希望殷正茂与沈念能亲自撰写奏疏,言说此事,为漕运劳工争取权益。

丁元植的请求主要有四点。

分别是:酷暑能歇,寒冬有衣,病而有医,死而得葬。

这四点请求令殷正茂与沈念泪目。

太卑微了!

他们身在庙堂,无惧寒暑。

夏有冰,冬有炭,月月有粮有衣有俸银,时不时还有奖赏。

然这些底层百姓却被运河上的官吏视为奴隶。

即使耗尽全身力气,也难得温饱,难得有病可医。

一些漕运劳工身死之后。

不是草席一卷,埋入荒冢,便是被一些官员直接扔入河中。

他们买不起寿衣,他们买不起棺材,他们的儿孙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

有此处境。

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的一生完全被漕运之役所支配。

这也是运河河畔许多百姓逃走,甘当流民、甘当盗匪的主要原因。

不是所有的漕运劳工都像刘伯那样。

辛劳一生,最终选择**,选择若有来生绝不再来当牛做马。

有些百姓,被压榨到极限,是会反抗的。

到那时,运河之上,必然会爆发更大的动乱。

……

而此刻,京师内,常朝朝会刚刚结束。

殷正茂与沈念的联名奏疏、通州知州汪义的奏疏,便抵达了通政使司。

锦衣卫石青的奏疏,则是直达禁中。

三道奏疏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据实以言,殷正茂深夜连砍四名官员之事,自然也全被记录其中。

很快。

六科值房的科官们便知晓了此事。

他们的情绪甚是激动,一边翻阅《大明律》,一边撰写弹劾奏疏。

小万历虽让殷正茂便宜行事。

但此“便宜”必须合乎法令,而非无法无天。

在通州仓场太监高锦、巡漕御史秦成、户部坐粮厅郎中段树堂、工部通惠河郎中彭久山四人全都认罪的情况下,殷正茂仗权杀人,实属大罪。

若不弹劾,以后岂不是他想砍谁的脑袋便能砍谁的脑袋!

有科官义愤填膺,认为殷正茂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犯下的乃是故杀罪,即蓄意致人死亡,应处以斩刑。

他们知晓小万历不可能因此事杀掉一名内阁阁臣,也知殷正茂如此做是为了平息民怨。

但《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他们希望小万历能尽可能地重惩殷正茂。

也有科官认为被砍头的四人本就是死罪,殷正茂未将罪人交给大理寺复核,乃是滥用职权的擅杀之罪,结合其为平息民怨,理应轻惩,但其已不宜担任内阁阁臣。

……

世界上,能堪比光速的,便是消息。

几乎同时。

都察院、大理寺、六部的官员、司礼监的宦官们全都知晓了此事。

众官员都甚是惊诧,然后纷纷上奏弹劾。

在他们眼中,无论这些官员犯下何罪,在其认罪情况下,必须押送京师复核,而非动用私刑,更遑论直接砍头。

手段过于血腥。

当年太祖皇帝时期的官员们都不敢这样做。

各个衙门的官员们之所以情绪激动,无人为殷正茂说情。

还因被砍的四人涵盖司礼监、都察院、六部中的两部,许多地方州府的监察官员便是这个配置。

他们要不弹劾,可能下一个被砍头的就是他们。

这种行为必须要制止。

向来不喜说脏话的冯保知晓此事后,在司礼监臭骂了殷正茂一刻多钟。

全朝上下,他最厌烦的就是殷正茂。

他与通州仓场太监高锦的关系虽然一般,但从司礼监走出去的监察官代表的乃是皇权。

殷正茂没有资格斩杀代表皇权的太监。

沈念虽没有动手,但仍旧未逃过弹劾。

殷正茂是主罪,他便是从罪。

沈念罪名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殷正茂罪名的大小。

此外,京师的官员们还不知丁元植已经**。

纷纷上奏称:丁元植为博虚名,掀起动乱,延误漕船通行,理应处以极刑。

……

内阁值房内。

放置奏疏的桌子上已堆成了小山。

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三大阁臣都无奈地皱着眉头。

他们知晓殷正茂与沈念是为了平息民意,是为将此事闹大引得朝廷注意,进而颁行抚恤漕河劳力的条例。

但此事,让他们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去解决,都不会造成当下这个结果。

殷正茂做事暴躁,沈念做事疯狂,当朝除了这二人,没人能捅出这样难以缝补的大窟窿。

外加,殷正茂与沈念在朝堂中的人缘本就一般。

而今无视大明律法,擅自砍下四名官员的脑袋,根本找不到不惩他们的理由。

不惩不足以正大明律法。

吕调阳轻捋胡须,缓缓道:“此罪即使再轻惩,殷阁老估计也是要退阁了!”

“既然保不住大的,我们便努力保小的,可莫让子珩贬职外放了,当下,翰林院离不开他,新政离不开他,陛下更是离不开他!”

张居正与马自强都非常认可地点了点头,在他们眼里,沈念的价值要比殷正茂大。

张居正缓了缓,接着道:“二人被惩事小,然漕运事大,咱们也该好好想一想如何能够平息民怨,也该整顿整顿漕运了!”

片刻后。

张居正三人将内阁的奏疏,未经票拟,全部带到了文华殿。

当下,他们只有等到殷正茂与沈念归来,讲明具体情况,才能拿出一个解决事情的办法。

……

近午时。

殷正茂与沈念赶回了京师,二人迅速洗漱一番,换上一套干净的官服,直奔文华殿。

……

文华殿内。

小万历坐于御座前。

翰林修撰王家屏以起居注官的身份站在东南侧,冯保站在另一侧,张居正、吕调阳、马自强皆站于下侧。

殷正茂与沈念大步走到殿中央,朝着小万历行跪拜之礼。

“都起来吧,弹劾你们的奏疏都快将朕的桌子压塌了,解释解释吧!”小万历黑着脸说道。

二人平息暴乱,使得漕运恢复正常,圆满完成了小万历交待的任务。

但却也捅了一个天大的窟窿。

小万历令沈念前往,本是防止殷正茂脾气上来冲动杀人,没想到沈念不但没阻止,反而主动要求砍人。

若不是殷正茂不愿令沈念与他分摊罪责,沈念定然也会砍人。

这些细节。

锦衣卫百户石青在奏疏上写得一清二楚。

他虽听殷正茂与沈念的话,但只忠于小万历。

小万历不想惩罚二人,但二人违背法令,已是事实,不得不惩。

惩轻惩重,就看二人如何解释了。

当即,殷正茂便解释起来。

这位六十五岁高龄的“蔫坏”老头,能文能武还能哭。

其声泪俱下地将马头集渡口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着重突出漕运劳力们的无奈与无助,并将被砍那四名官员的丑陋行迹全揭露了出来。

沈念作为补充者,主要负责讲述丁元植吃砒霜自尽与七十三岁高龄刘伯**以及二人的诉求。

一言以蔽之。

殷正茂承认砍人有罪,但是为漕运劳工们争取更大的利益;沈念承认监督有失,但也是为漕运劳工们争取更大的利益。

最后,二人跪在地上拱手道:“臣有罪,请陛下重惩!”

御座上。

小万历听得眼眶发红,眼泪汪汪。

刘伯的死与死前之言,令他震惊;丁元植的死与死前请求,更令他震惊。

“酷暑能歇,寒冬有衣,病而有医,死而得葬,这……这……对于运河上的劳工而言,就那么难以实现吗?”

小万历缓了缓,看向殷正茂与沈念道:“殷阁老、沈侍讲,朕若在渡口,没准儿也会提刀砍人!”

“咳咳……咳咳……咳咳……”

小万历话音刚落,张居正、吕调阳与马自强便同时咳嗽起来。

身为皇帝,哪能说出此类话语!

小万历连忙道:“朕言语有失了,大明治国,当以大明律为准绳。”

“元辅,您觉得此事接下来该如何处理?”小万历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缓了缓,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应急办。”

“殷阁老擅杀有罪官员,不惩不足以正大明律,沈侍讲本奉命防殷阁老做出冲动之举,然其并未阻拦,亦有失职之罪。”

“然此事较为复杂,许多人还不知丁元植与刘伯身死之事,臣建议先将二人禁足,令其撰写请罪奏疏,而后先将此事搁置两日,听一听民意,此事发生在顺天府内,又是运河之畔,最多到黄昏,便能传遍京师!”

张居正非常聪明。

那些撰写弹劾奏疏,意欲重惩殷正茂与沈念的官员,不惧内阁,不惧小万历,但民意却是他们的克星。

小万历点了点头,道:“殷阁老、沈侍讲,朕便令你们禁足在家,好好反省,等候听宣吧!”

“臣遵命!”殷正茂与沈念齐齐拱手。

当即,殷正茂与沈念便回家了,然后开始撰写请罪奏疏。

此事性质恶劣,不可能不惩。

至于是轻惩还是重惩,就看民意如何,以及朝廷如何将此事定性了。

……

近黄昏。

马头集渡口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全都传到了京师的民间街道,包括丁元植写的那封信。

此事能传播如此之快。

除了百姓们的自发传播,自然还有锦衣卫的辅助。

眨眼间。

民间街头,茶馆酒肆,讨论最多的便是这件事。

其中。

刘伯那句“若还有下辈子,咱们都别来了”,令无数读书人落泪。

丁元植所言的“酷暑能歇,寒冬有衣,病而有医,死而得葬”四大请求,更是引得许多底层人共鸣。

“杀得好,这样压榨底层漕运劳工的官员就应该被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让那些不法的官员畏惧!”

“干得漂亮!我觉得,殷阁老与沈侍讲必将名垂青史,而那些弹劾他们的官员全都是佞臣!”

“杀得痛快!我若是官身,若遇到这样的机会,即使仕途不要,我也要将他们杀掉,实在是太过瘾了!”

“什么是好官,为百姓而不惜死的官员才是好官,丁州判便是咱们百姓心中的好官!”

……

京师百姓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殷正茂与沈念,这使得弹劾殷正茂与沈念的奏疏少了一些。

但有大明律存在。

即使有再多百姓的声音,小万历也不可能依从民意,直接恕他们无罪,即使为他们减罪,也需找一个能够让百官都信服的理由。

这样私自砍杀官员的举动,绝对不可能被推崇。

……

七月初八,近黄昏。

在民间百姓将此事议论得甚是热闹,有人甚至为此论辩动手之时。

小万历与张居正三人商议,决定在明日常朝朝会上,公议解决此事。

小万历的想法是:此事确实事出有因。

如果殷正茂不承诺砍头,可能那四名官员就会被丁元植所杀,而漕船上的数千百姓有可能爆发更大的动乱;如果殷正茂不承诺砍头,可能他与沈念都会受到百姓围堵,在那样的情况下“便宜行事”情有可原。

但这些还不足以成为私杀官员的理由。

小万历决定,先讨论如何解决漕运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惩罚殷正茂与沈念。

当下大运河的漕工足足有十余万人。

此事一出,有可能别处也会生乱,而朝廷又不可能拿出大量银钱与粮食贴补漕运劳工。

故而。

当务之急,是先解决运河上的民怨,然后再处理殷正茂与沈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