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餐时分,朱允熥特意亲自动手,为皇爷爷朱元璋备下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涮肉。
暖意融融的武英殿内,一尊黄铜火锅端坐中央,汩汩汤汁翻滚间,阵阵浓郁的肉香丝丝缕缕飘散开去。
上好的羊肉在锅中慢炖得咕咕作响,乳白色的汤底醇厚绵密,鲜美的香气穿透力极强,引得殿外值守的一众内廷侍卫忍不住频频**鼻子,只觉这香味实在勾人魂魄!
恰逢深秋时节,天气寒凉刺骨,这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涮肉,便愈发显得**至极。
朱元璋望着铜锅中翻滚的羊肉,不由得咽了咽口水,当即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起来。
大块鲜嫩的羊肉在沸汤中稍涮即熟,再蘸上朱允熥特意调制的蒜香茱萸蘸料,入口鲜香醇厚,回味悠长,当真称得上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再搭配上早已炖得软糯烂糊、吸饱了肉汤精华的萝卜和莲藕,还有脆嫩爽口的小青菜……简简单单的几样食材,经由这铜锅一涮,竟生出了令人惊艳的绝妙滋味!
爷孙二人围坐在铜炉旁,筷箸翻飞,吃得不亦乐乎,一碗接一碗的白米饭下肚,丝毫不见停歇。
最后,朱元璋足足吃下三碗大米饭,才满意地揉了揉圆滚滚的肚子,一脸意犹未尽地放下碗筷,连连感叹:“好吃,真是太好吃了……实在没想到这寻常涮肉竟能如此美味!这般深秋将入冬的阴雨天里,吃上这么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暖心暖胃,简直绝了!”
朱允熥正值年轻气盛、长身体的年纪,一口气干了四大碗米饭,闻言也放下碗筷,拿起帕子轻轻擦了擦嘴角,笑着说道:“皇爷爷喜欢就好。往后天气转冷,咱们不妨多吃几次这般火锅,既能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与鲜美,做法又方便快捷,还能吃得浑身热乎,妥妥的冷天最佳吃食方式。”
“那感情好!咱就偏爱这一口,简简单单的菜肴,却能吃出比山珍海味还要绝的滋味。”朱元璋连连点头,说着又不忘补充一句,“不过往后这涮肉也不必非得是羊肉不可,咱觉着猪肉、鸡肉、鱼肉之类的,拿来涮锅味道想来也不会差。”
朱允熥一听这话,顿时明白皇爷爷这是节俭的老习惯又发作了。
比起猪肉、鸡肉、鱼肉,羊肉在当下确实来之不易,价格也往往高出不少。
老朱定是担心自己总想着吃羊肉,会劳民伤财,才特意这般说。
朱允熥当即笑着解释道:“皇爷爷这个提议甚好,鸡鸭鱼肉皆可用来涮火锅,而且每一种食材都能涮出独有的风味。不过皇爷爷也不必担心吃羊肉会耗费过多——其实今日这羊肉,是孙儿府上自家饲养的,府中养了好些头,并不用劳烦民间,更谈不上劳民伤财。只要皇爷爷喜欢,往后孙儿就让人在府中多养些,反正羊群繁殖迅速,羊能生羊,源源不断,并不会造成过多耗费。如此一来,往后皇爷爷想吃铜锅羊肉了,只需知会孙儿一声,孙儿保证让皇爷爷吃得尽兴、吃个爽快。再者说,皇爷爷年纪大了,羊肉性温滋补,对肠胃健康也更为有益,营养价值也更高些。”
听闻这番话,朱元璋顿时眼神大亮。
谁不喜欢吃鲜嫩肥美的羊肉呢?
他自然也偏爱这一口,只觉得这滋味实在绝妙。
他方才那般说,确实是出于勤俭持家的习惯,不愿让朱允熥为了迎合自己的喜好,不惜耗费重金四处采买好羊。
可若是这羊肉是朱允熥自家府邸饲养的,那便没了这般顾虑。
当即,朱元璋呵呵一笑,打趣道:“你小子,怎么好好的会想着在府中养羊?”
朱允熥挠了挠头,脸上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笑意:“因为孙儿自己也爱吃啊!”
朱元璋闻言,一时无言以对,哭笑不得地说道:“还真没看出来,你小子竟是个实打实的吃货!”
“唉唉……皇爷爷这话可就说得不对了!孙儿要是不喜欢吃,又怎么能练就这么一手好厨艺呢!”朱允熥嬉皮笑脸地反驳道。
朱元璋哑然失笑,点了点头:“倒也是……哪个厨子不爱吃?你这小子,在吃上面倒是确实颇有研究。那咱往后想吃铜锅羊肉了,可就直接找你了,到时候你小子可别舍不得!”
“皇爷爷尽管开口便是,无论想吃多少,孙儿都管够!等来年开春,孙儿便让人去买上几十只小羊回来饲养,只需等上半年光景,皇爷爷便能彻底实现羊肉自由了!”朱允熥拍着胸脯,底气十足地保证道。
朱元璋听得哈哈大笑,打趣道:“你就不怕把自个儿的府邸弄得四处都是羊粪味?到时候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当今皇太孙殿下酷爱羊肉,浑身上下都带着羊膻味呢!”
朱允熥对此不以为意,反而笑呵呵地说道:“只要能让皇爷爷吃得开心,就算浑身都是羊膻味也无妨……又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你这小子……”朱元璋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朱允熥的额头,脸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
跟朱允熥在一起相处说话,他总会在不经意间被逗得开怀大笑,心中也时常能感受到阵阵暖意。
这种温暖的感觉,自打他的结发妻子马秀英离世后,已经足足十多年没有体会过了。
却在朱允熥这里频繁感受到,这让朱元璋不禁暗自感叹,朱允熥就像是上天特意送给他的、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的珍贵礼物。
而对于这份礼物,朱元璋是打心底里喜爱。
心中感慨满意了一阵,朱元璋便顺势提起了搬家之事:“允熥,你如今已是咱亲自册封的皇太孙,按理应居住在东宫之中,怎么这都过去好些日子了,你还迟迟不搬过去,依旧住在吴王府?难道是有人故意赖着不走,不想让你顺利搬入东宫吗?”
说最后这句话时,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微不可查的冰冷寒意,语气中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警惕。
朱允熥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自家皇爷爷是误会了,连忙摇头解释道:“并非如此,主要是孙儿在吴王府已经住习惯了,府中东西也繁多杂乱,暂时懒得这般来回折腾搬运,便想着继续留在吴王府居住一段时间。”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并不想与吕氏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吕氏作为先太子妃,按照规制是可以一直居住在东宫的,毕竟东宫之中还有几位年纪尚小的皇孙需要吕氏照料抚养。
虽说彼此不同院落居住,但朱允熥心中始终对吕氏存有隔阂,并不想这么快便搬入东宫。
当然,这也是为了给朱允炆和吕氏母子留出一点缓冲适应、接受现实的时间,不能表现得太过急迫,太过得意忘形,那样未免显得太过张扬。
不过,这一层缘由,朱允熥觉得便没有必要当面说出来了。
朱元璋何等精明,自然能够领会到其中的深层意味。
他深深看了朱允熥一眼,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要记住,你是大明的储君,是未来的大明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必要这般瞻前顾后,过分顾忌他人的感受。另外,若是你觉得有任何不妥或是为难的地方,尽管跟咱说,咱既然选定了你作为储君,便会无条件支持你,你明白吗?”
“孙儿谨记皇爷爷的教诲。不过孙儿方才所说也确实是实情,如今眼看就要入冬了,天气寒冷,天寒地冻的,孙儿也懒得费心费力重新收拾暖房,倒不如继续住在吴王府省心。等来年开春之后,气温逐渐回暖,孙儿再着手**搬迁东宫之事也不迟。”朱允熥点头应下皇爷爷的教诲后,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闻言,便也不再勉强。
朱允熥有自己的主见和打算,并且在自己的劝说之下依旧能够坚持本心,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连他这位皇爷爷的劝说都能不为所动,那么往后朝中便很少有奸臣能够轻易蛊惑他了。
这么一想,老朱的心情果然好了许多。
话题一转,朱元璋便问起了今日召见朱允熥前来的最后一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咱听说,允熥你准备在明年开春之后,亲自巡视各地边塞?”
这件事,还是他安插在秦王府的锦衣卫探子暗中传来的消息。
当时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大为惊讶,同时也满是不解。
朱允熥也没有丝毫隐瞒,坦然点头承认:“孙儿确实有这个想法。孙儿刚刚成为储君,虽说皇爷爷已经下旨昭告天下,天下百姓也都知晓孙儿成为了大明储君……但各地边塞的都司卫所军中,消息相对闭塞滞后,未必能够尽数知晓这一重大变故。为了防止各地都司卫所的将士们只知晓当地将领,而不知朝廷、不知皇爷爷,更不知孙儿这个储君,孙儿觉得有必要亲自走一趟边塞。”
朱元璋定定地注视着朱允熥,过了好半晌,才缓缓伸出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复杂地说道:“你有心了……”
“这些都是孙儿身为储君理应做的事情!”朱允熥微笑着点头回应。
朱元璋却话锋一转,带着几分嗔怪的语气笑骂道:“混小子,你要去巡视边塞,咱不拦着你,你说的也确实有道理。你刚刚成为储君,为了树立自身威信,确实应当前往各地巡视一番,彰显皇太孙的威仪。可你千不该万不该,提前将这个消息透露了出去!如今怕是各地的藩王都已经得到了消息,做好了准备,你这一去,怕是也巡视不出什么真实情况了……还有,储君出行,一般都要严格保密,直到临行前才会公之于众,这也是为了以防不测。你倒好,提前这么久就把消息泄露出去,万一途中被奸人埋伏暗算,那可如何是好?你啊,还是太年轻,考虑事情不够周全!”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无奈地摇着头。他倒并非是真心责怪朱允熥,只是觉得朱允熥终归年纪尚轻,在思虑谋划上还不够缜密周全。
朱允熥连连点头,诚恳地说道:“皇爷爷教训得是,孙儿确实还太年轻,还有许多事情不懂,都需要在皇爷爷的悉心教导下才能慢慢学会!”
朱元璋刚想点头赞许,朱允熥却话锋一转,眼神逐渐变得深邃起来,缓缓说道:“不过,这次主动透露孙儿即将巡视各地边塞的消息,确实是孙儿故意为之!”
“嗯?”朱元璋闻言,不由得一愣,脸上满是诧异之色,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朱允熥眼神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
“孙儿十分清楚各位藩王在各自封地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二叔秦王朱樉,他在西安封地犯下的种种不法之事,简直是罄竹难书……此次二叔争夺储君之位失败,心中定然憋着一口怨气,他回去之后,难免会将这股怒火发泄到西安的百姓身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孙儿只能提前给二叔上一道‘紧箍咒’,让他有所忌惮,尽量克制住暴虐百姓的念头,也免得日后孙儿再去追究他的罪责。其他各位叔叔伯伯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哪怕他们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只要能坚持这么一段时间,对各地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至于孙儿的安危,还有奸人的埋伏……一来,孙儿真的不怕他们;二来,孙儿也不会那般大意。孙儿只是说了开春后会出巡,却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出行时间。到时候还请皇爷爷帮忙暗中隐瞒一二,孙儿悄悄出行,等抵达目的地之后,皇爷爷再正式公之于众。到那时,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奸人歹徒就算想埋伏,也根本找不到目标。”
朱元璋听完朱允熥这番话,不由得惊得张大了嘴巴,心中大为震动!
他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侃侃而谈的朱允熥,心中的震撼与欣慰,唯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缓缓缓过神来,神情肃穆地注视着朱允熥,郑重地问道:“这……这些话,当真是你心中的真实想法?”
朱允熥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孙儿所说,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在皇爷爷面前,孙儿不敢有半句虚言!”
“嘶!”朱元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目光在朱允熥身上上下打量着,越看心中越是惊讶,也越是满意。
单就这一点而言,朱允熥便比他的父亲朱标要强上不少。
特别是在处理藩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时,朱允熥的应对之策可以说是极为出色。
他会将百姓的安危与福祉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权衡利弊、顾及亲情得失。
朱标则不同,当初朱元璋便早已知晓朱樉在西安的种种混账行径,当时他心中极为气愤,便准备派遣锦衣卫前往西安,将这个逆子抓回京城严加审判。
可却被护弟心切的朱标极力阻拦,最后这件事也不了了之,朱樉并未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处罚。
站在朱标的立场上,他的做法或许并无不妥,但朱标始终没能将西安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这一点让当时的朱元璋心中颇有几分失望。
可碍于朱樉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元璋也不好真的将他打杀,此事便只能就此搁置。
而如今朱允熥的做法,却让朱元璋大为震撼,也深感欣慰。
他谋略深远,思虑周全,宅心仁厚,品德高尚……有那么一瞬间,朱元璋甚至觉得自己都有些自愧不如。
自己似乎远远没有朱允熥这般体恤百姓、关爱黎明苍生。
起码在自身安危与百姓安危之间做选择时,朱元璋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保全自己。
这倒并非是自私,而是人之本能。
可偏偏朱允熥选择了优先顾及百姓的安危……不管他这番举动是真情还是假意,他终究是这么做了,这份一心为民的心意,是谁也无法抹去的。
深吸一口气,朱元璋按在朱允熥肩膀上的大手微微用力,脸上露出了一抹极为欣慰且满意的笑容:“允熥,你做得很好!是咱错怪你了,你真是个好孩子,更是个合格的好储君……将来,你定然也会成为一位造福百姓的好帝王,你没有让咱失望!”
“皇爷爷过誉了,孙儿实在惶恐!”朱允熥有些意外,也有些惊喜,但还是连忙表现出谦虚恭谨的姿态。
这让朱元璋越发满意,当即笑呵呵地说道:“不必惶恐,你这件事确实做得极为出色,远远超出了咱的预料。你做了咱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也做了你父亲当年没能做到的事。
当然,咱并不是说你父亲不好,只是他与你不同。你的几位叔叔都是他一手带大的,兄弟之间情谊深厚,情同手足,他实在不忍割舍这份兄弟情分,才会那般放任你的叔叔们在封地肆意妄为,甚至阻拦咱处置他们。
不过还好,有你在。往后,咱可以放心地将这大明江山托付给你了,想来,你定然不会让咱失望的!”
朱元璋这番话,可谓发自肺腑,字字句句都饱**他的真心与期许。
朱允熥自然能够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托付,连忙连连点头致意:“孙儿明白皇爷爷和父亲的难处与不易,若是换做孙儿身处父亲当年的境地,恐怕也难以做出抉择。孙儿如今之所以能够下此决心,只不过是因为有皇爷爷在背后为孙儿撑腰托底,有了足够的底气,才敢这般‘任性’行事罢了,实在算不上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情!”
“哈哈哈!”朱元璋被朱允熥这番实在话逗得开怀大笑起来。
随即,他大手一挥,果断地说道:“往后,你的护卫兵力再加两个千户,完善前后左右四卫,时刻贴身护卫你的安危!这四卫的一切开支用度,都由咱的内帑承担,可不能让咱的宝贝孙子有任何闪失!”
朱允熥闻言,心中大为惊喜。
他原本只有两个千户的护卫兵力,分别是前卫和后卫,如今再增加两卫,他的安全保障和自身实力无疑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更关键的是,老朱竟然愿意自掏腰包,从自己的内帑中拨款来养护这四卫护卫,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好事!
朱允熥连忙躬身谢恩:“孙儿谢皇爷爷的宠爱与厚爱!”
“嗯!”朱元璋笑眯眯地点了点头,又接着说道,“另外,你明年开春后巡视各地边塞的提议,咱也准了!而且咱会让信国公汤和、宋国公冯胜,还有蓝玉、徐辉祖这一众身经百战的老将,亲自率军护卫你前往。到时候,你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巡查各地,不必再担忧会有奸人埋伏暗算你。抵达边塞重镇之后,若是察觉有任何不妥之处,或是发现有人违法乱纪,你尽管放手出手惩治,不必事事都要询问咱的意见,对你,咱现在极为放心!”
这番话,无疑是给予了朱允熥极大的临机处置之权。
显然,朱允熥之前的一系列表现,已经彻底赢得了老朱的信任与认可。
朱允熥当即双膝跪地,郑重叩谢:“孙儿谢皇爷爷的允准、信任与维护!为国效力,守护大明江山,本就是孙儿的分内之事,孙儿定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停停停!”朱元璋连忙打断他的话,“
“停停停!”朱元璋连忙打断他的话,“别说这些不吉利的浑话!咱还盼着你好好继承大明江山,开创一番盛世伟业,让咱大明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呢!”
朱允熥闻言,连忙打住话头,转而郑重其事地颔首道:“孙儿明白了!”
朱元璋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后,爷孙二人又围绕着当前大明朝廷的局势,以及未来的施政方向,细细商议了许久。
朱允熥刚成为储君,接下来需要应对和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朱元璋耐心细致地逐一教导,将自己多年的治国经验倾囊相授。
朱允熥始终悉心聆听,将皇爷爷的每一句教诲都牢牢铭记在心。
最后,眼看天色已然大黑,夜色渐浓,朱元璋才摆了摆手,说道:“时间不早了,你也奔波了一天,先回府歇息吧。剩下的东西,往后咱再慢慢教你,你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必急于一时。”
“孙儿谢皇爷爷今日的悉心教诲,孙儿告退!也请皇爷爷早些歇息,保重龙体!”朱允熥恭敬地拱手行礼,就要退出了武英殿。
朱元璋含笑点头,目送他离去的背影,想了想,忽然又开口唤住他:“允熥,你如今已是大明储君,身边不能没有得力之人辅佐,也该着手建立自己的班底了。你回去之后好好考虑考虑,挑选一些你看得上眼、觉得可用的人才,列个名单给咱,咱亲自为你选定任用。”
朱允熥闻言,瞬间大喜过望!
建立自己的班底,正是他眼下最为迫切想要做的事情,方才一心商议国事,倒把这茬给忘了,没想到自家皇爷爷竟主动提及,还愿意亲自为他把关选人,这简直是正中下怀。
当即,朱允熥连忙转过身,对着朱元璋再次拱手,满心感激地说道:“孙儿谢皇爷爷体恤!不必等回去考虑了,孙儿现在心中就有几个人选,想向皇爷爷讨要。”
“哦?说来听听!”朱元璋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便也不觉得奇怪了。
朱允熥这小子向来心思缜密、精明过人,怕是早就暗中留意人才,心中早有盘算。
他倒要听听,自己这个宝贝孙子看中的,究竟是哪几位人物。
朱允熥也没有丝毫客气,当即直言道:“孙儿想要吏部给事中铁铉、翰林院修撰黄观,还有监察御史解缙这三个人。”
朱元璋听完,脸上露出了几分诧异之色,挑眉问道:“就这三个人?”
这三人的名字,朱元璋自然是知晓的。
铁铉以忠正耿直、性格古板严肃而闻名朝堂,做事一丝不苟;黄观是洪武二十四年的状元郎,才华横溢,品行端正;解缙则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在天下间都颇有盛名。
可这三人现如今在朝中都还只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官阶不高,话语权也有限。
朱元璋本以为朱允熥会讨要六部尚书这般位高权重的老臣,却没想到他偏偏选中了三个年纪轻轻、资历尚浅的毛头小子……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历经风浪的开国帝王,稍加思索,便立刻明白了朱允熥的深意。
与其重用那些早已根深蒂固、各有派系的老臣,不如亲手提拔培养一批忠于自己、与自己理念相合的心腹干将。
而且,这三人虽资历尚浅,但论才华、论品行,在同辈之中确实算得上是人中龙凤,潜力无穷。
沉思了片刻,朱元璋便果断点头应允:“可以!咱待会儿便下旨,让这三人明日一早就入你皇太孙府,专门辅佐你左右,听你调遣。”
“孙儿谢皇爷爷成全!”朱允熥心中大喜,再次躬身谢恩。
朱元璋摆了摆手,语气温和地说道:“这有什么好谢的……往后你若是还有想要的人才,尽管跟咱说便是。储君治理国家,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大量得力的属吏辅佐,才能更好地处理朝政、安定天下。”
“孙儿谨记皇爷爷的教诲!”朱允熥恭敬点头,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露出一抹略带期盼的笑容,试探着问道:“皇爷爷,那……方孝孺能不能也一并给孙儿?”
朱元璋刚想随口答应下来,可话到嘴边,忽然想起方孝孺是谁,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怪异起来,看向朱允熥的眼神也逐渐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