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第18章 徐妙云的才智!收获文官一枚!

();

烛火在铜制灯盏中明明灭灭,将燕王朱棣的身影在雕花墙壁上拉得忽明忽暗、忽长忽短,如鬼魅般变换着形态。

这摇曳不定的光影,恰如朱棣与燕王妃徐妙云此刻的心境,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当宫中太监王景弘带来消息,告知此次搅动朝局的大案竟是由吴王朱允熥一手挑起时,夫妻二人心中的震动,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此事太过匪夷所思,宛如一场不真实的幻梦。

朱允熥不过是个半大孩子,即便平日显露过几分聪慧与手段,可抬手便能掀起一场波及整个户部的惊天大案——这让朱棣一时间难以接受。

毕竟近日来朱允熥虽有些许改变,但却不足以完全更改在他心中‘胆小怯弱’的固有形象。

因而如今这般雷霆手段,只让他心头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惊悚。

是的,是惊悚!

他反复在心中追问:朱允熥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可这个关键问题,就连传递消息的王景弘也无从知晓,是以给朱棣的信中,对此只字未提。

一时间,夫妻二人相对无言,唯有烛火噼啪作响。

但彼此都能从对方深邃的眼眸中,看到那浓得化不开的震撼与凝重。

震撼于此案竟出自朱允熥之手,凝重于这孩子的手段与能力,已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总能出其不意。

这样的对手,无疑是极为难缠的。

而这,对朱棣接下来筹谋的夺储之路而言,绝非什么好消息。

胸中积压着沉重的思绪,朱棣不由轻叹了一声,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

“大哥在世时,本王便被他死死压制,连半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连僭越的心思都不敢有……如今大哥走了,本以为该到‘兄终弟及’的时刻,却没想到父皇依旧这般偏心,执意要将储君之位传给大哥的儿子朱允炆——即便朱允炆只是个庶子,也要强行将他扶正……却不愿多看看我这个为大明镇守北平十几年的亲儿子。”

“可就在本王以为此生与储君之位彻底无缘时,朱允熥那孩子突然冒了出来,搅乱了朱允炆既定的储君之路,也给了本王一丝浑水摸鱼的机会,一点渺茫的希望。”

“但谁能料到,以往始终以‘胆小怯弱’示人的朱允熥,背后竟藏着这般雷霆手段?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朱棣缓缓扭头,望向窗外沉沉的夜空,语气中满是唏嘘:

“大哥啊大哥,我这一生,似乎都活在你的阴影之下。

本以为你走了,这片阴影便能彻底挪开,可世事无常,你走了,你的儿子允熥,倒是给了臣弟一个天大的‘惊喜’。”

“大哥,你的福气,真让臣弟既羡慕,又嫉妒啊!”

一旁端坐的徐妙云,静静听着丈夫的喃喃自语,听到此处,心头不由一阵揪疼。

自家丈夫朱棣的才能,在诸多藩王中当属顶尖;

人品性格也堪称上佳,在北平任上,百姓无不对他感念有加。

可就因为出生晚了几年,便与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彻底绝缘,陛下甚至不愿多给他半分考虑的机会……

这些若是自家丈夫无意争夺,倒也能安然度日,可偏生他心中满是不甘,藏着勃勃野望。

偏偏这条夺储之路又困难重重、阻碍不断,一次次将他推向疲惫与绝望的边缘——因为他连与对手公平对决的机会,都未曾得到过!

作为妻子,徐妙云怎能不心疼自家丈夫?

她轻轻叹息一声,伸出纤纤玉手,温柔地拂过朱棣紧绷的臂膀,轻声安慰道:

“殿下不必烦忧,更不可妄自菲薄。献王在朝中话语权是重,可吴王手段高超,背后又有蓝玉等武将勋贵支持,如今二人已是势如水火、势均力敌之态。”

“这般局面,于殿下而言并非坏事。一切且留待将来,定然会有转机,切不可就此心生绝望与怯意,更不能心如死灰——那是怯弱者才会做的事。殿下乃英雄豪杰,自当经得起这般磨难。”

“殿下也切莫妄自菲薄,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殿下此刻所经历的,或许正是天命的考验。”

徐妙云无疑是个合格的妻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能提笔撰写文章,又兼具温婉贤惠、端庄懂事的品性。

每当朱棣遭遇挫折、心绪低落时,她总能第一时间出现,用温柔的话语给予他心灵的慰藉,安抚他那颗饱经沧桑、千疮百孔的心。

果不其然,听完徐妙云这番话,朱棣整个人猛地打了个冷颤,仿佛瞬间从迷茫中惊醒。

他伸手用力揉了一把脸,眼中的颓然与沮丧一扫而空,咧嘴露出一抹爽朗的笑:

“本王乃陛下的亲儿子!大哥若在,这储君之位自然无人能动摇;

可如今大哥不幸离世,本王作为藩王中才能最出众之人,更是大哥生前最为器重的兄弟——正所谓‘兄终弟及’,乃圣人之言,合规合矩,名正言顺!”

“更何况,大哥临终前曾紧紧抓住本王的手,似有要事嘱咐。

虽然最终没能说出口,但从他唇齿开合的形状中,本王分明看出,他是想让本王继承他的意志,以‘兄终弟及’之名,成为大明的储君!”

朱棣这番话,似是在给自己打气,越说眼神越亮,周身的精气神也重新凝聚起来,整个人变得斗志昂扬、气冲斗牛!

再配上他那高大魁梧的身材、坚毅冷峻的面庞,顿时散发出一种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王者气势。

徐妙云眼中闪过异彩,对丈夫的转变颇为满意。

但她终归是徐妙云,既能在朱棣沮丧时为他鼓劲,也能在他意气风发时及时提醒,让他莫要太过自负,需得脚踏实地。

当即,徐妙云语气轻柔却带着一丝郑重,开口道:

“这些话,殿下心中有数便好,往后切不可与外人提及。

若被别有用心之人听了去,保不准次日陛下的御案上,便堆满了弹劾殿下意图谋反的奏疏!”

朱棣脸上的张扬顿时收敛,有些讪讪地摸了摸鼻子,低声道:

“王妃教训的是……不过本王也不傻,自然不会将这些话当着外人的面说。眼下不是只有王妃与本王在吗?王妃又不是外人!”

徐妙云闻言,脸上露出一抹温婉的笑意,伸手轻轻挽起耳边垂落的一缕秀发,幽幽开口问道:“殿下心中,可有什么打算?”

朱棣微微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自家王妃是在问他,对往后的夺储之事,有何计划?

他低头沉思许久,忽然抬头反问道:“让道衍大师即刻回京的消息,已经传去北平了吗?”

徐妙云轻轻点了点头,声音柔和:

“前日便已派人飞鸽传书北平,想来今日道衍大师收到臣妾的书信后,便会立刻起程赶来应天。”

“呼!”朱棣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神色变得郑重起来,沉声道,“眼下之事,暂且静观其变,任由本王的两个侄子放手去拼、去斗!

等道衍大师到了,咱们再询问他的建议,届时再做决定!”

徐妙云认同地点了点头,附和道:“臣妾也是这般以为。”

朱棣正想颔首表示赞同,徐妙云却话锋一转,忽然又道:

“可殿下何不在道衍大师到来之前,先做些准备呢?”

“嗯?”朱棣眉头微挑,眼中露出一丝疑惑。

徐妙云眼中流转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光芒,缓缓道: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而这,便是殿下的机会!”

朱棣眼神骤然一亮,瞬间明白了徐妙云话中的深意。

徐妙云继续说道:“再者,如今吴王殿下虽已获得蓝家、常家等武将勋贵的支持,更是在户部掀起大案,颇受陛下看重……可这朝中,仍旧是献王党占据上风,他们几乎把控了朝中大半的话语权。”

说到这里,徐妙云都忍不住轻轻唏嘘:“咱们那位皇嫂(太子妃)的父亲吕本,竟在悄无声息间布下了这么多棋子,为献王朱允炆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遗产。”

“是以,吴王殿下想要一跃超过献王,暂时怕是还不太可能……”

“王妃的意思是?”前面的话朱棣都听懂了,但徐妙云最后这番话,却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语气中带着一丝询问。

徐妙云微微一笑,伸手指了指吴王府所在的方向,轻声道:

“殿下何不以身入局,主动去结交吴王殿下?

就以亲叔叔的名义去接触他,明面上表示支持他!”

朱棣微微蹙眉,显然不太理解这个提议的用意。

徐妙云见状,不由无奈地解释道:

“臣妾并非让殿下成为吴王的附属,只是让您主动亲近他,明确表达支持的态度——这样才能让他有充足的信心,继续与献王朱允炆斗下去。”

“唯有让他们双方斗到白热化,斗到损失惨重,才有殿下可乘之机!”

朱棣张大了嘴巴,愣了半晌,才有些支支吾吾的问道:

“王妃的意思……是让本王去当间谍,暗中挑拨离间?”

“糊涂!”徐妙云忍不住轻声呵斥了一句,纠正道,“那叫‘驱虎吞狼’,乃上上之策!”

朱棣顿时哑然,哭笑不得地问道:“王妃,咱们真要如此行事吗?”

徐妙云白了他一眼,没好气道:“我这般谋划,是为了谁?难不成是为了我自己当皇帝?”

朱棣顿时语塞,乖乖地闭了嘴。

过了好一会儿,朱棣脸上的犹豫渐渐褪去,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缓缓点了点头:“王妃说得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入局……”

说着,他忽然嘴角一勾,露出一抹狡诈的笑意:

“不过,是以亲叔叔支持亲侄子的名义入局,暗地里做那挑拨离间……咳咳,做那‘驱虎吞狼’之事!”

这下轮到徐妙云哭笑不得了,她无奈地摆了摆手,说道:

“殿下自己琢磨吧,臣妾有些乏了,先去歇息。”

说罢,她起身便朝着内室走去。

“嘿嘿,王妃等等我……咱们今晚好好深入探讨探讨‘驱虎吞狼’的细节……”朱棣立刻换上一副谄媚的模样,连忙快步跟上。

徐妙云听到这话,脚步微微一个踉跄,脸颊泛起一丝红晕,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

与此同时,刚从武英殿返回吴王府的朱允熥,对朱棣与徐妙云的这番谋划一无所知。

此刻的他,正满心期待地领取系统奖励。

很快,一颗缭绕着浓郁药香的药丸,凭空出现在他的掌心。

这颗药丸只有指尖大小,圆润饱满,表面泛着淡淡的光泽,阵阵沁人心脾的药香不断从药丸中散发出来,勾得人心神微动。

这便是系统奖励的【强身丹】,备注上写着:服用后可增强一倍的身体素质。

朱允熥看着掌心的药丸,忍不住笑出声来:“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

此前他使用“箭术宗师”技能时,便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体质尚有不足,无法将这个技能的威力完全发挥出来。

可转头,系统便送上了增强体质的丹药。

——这简直是“系统爸爸”级别的贴心,可靠得没话说!

当下,朱允熥没有半分犹豫,直接将药丸丢进了口中。

药丸入口即化,瞬间化作一股滚烫的热流,顺着喉咙滑入腹中,紧接着便快速流窜到四肢百骸。

一股舒爽到灵魂深处的极致**,瞬间席卷了朱允熥的全身,让他忍不住轻哼出声。

原本有些僵硬的身体,瞬间变得通透无比,仿佛所有的疲惫与杂质都被这股热流冲刷殆尽。

他低头看向自己的腹部,原本平平无奇的小腹上,竟渐渐浮现出清晰的腹肌轮廓;手臂上的肌肉线条也变得愈发明显,充满了力量感。

更关键的是,朱允熥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力气比之前大了一倍不止,甚至生出了一种“一拳能打死一头牛”的错觉!

这巨大的变化,让朱允熥心中一阵欣喜。

自己正朝着“六边形战士”的方向稳步发展,这般下去,还怕赢不了朱允炆与朱棣吗?

也幸亏朱棣不知道,朱允熥心中的对手除了朱允炆,早已将他也列入其中,否则怕是要大吃一惊,暗自腹诽:

卧槽!我都还没表露太多野心,你怎么就先把我当成假想敌了?这还让我怎么去‘挑拨离间’……哦不,怎么去‘驱虎吞狼’?

可没办法,谁让朱允熥是穿越者呢?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登上储君之位,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朱允炆,而是那个未来会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皇位的燕王朱棣!

朱允熥轻声笑了笑,在娇俏侍女的服侍下,洗漱完毕后便安心睡去。

其他人爱熬夜谋划便熬去吧,反正他朱允熥是绝不会熬夜的

——这辈子,他还想长命百岁,好好享受这大好江山呢!

……

翌日,晨光熹微,东方天际泛起一抹鱼肚白。

紫禁城的红墙金瓦,在金色晨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宛如一座由黄金与琉璃打造的城池,庄严而华贵。

朝会依旧在奉天殿内如期召开。

当朱元璋身着龙袍,威严地坐在御座之上后,大太监刘和高声唱喏,三声清脆的静鞭声在殿内回荡,百官随即整齐跪拜,山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缓缓挥了挥手,示意众爱卿平身,随后便开始了今日朝会的议题。

然而,直到朝会快要结束,殿内始终无人提及昨晚那桩震动朝野的户部大案。

但许多心思敏锐的官员还是注意到,今日的朝会之上,户部官员竟无一人前来上朝——这反常的景象,让众人心中愈发忐忑。

眼看朝会就要在沉默中结束,齐泰连忙悄悄向朱允炆递过去一个眼神。

朱允炆瞬间便明白了自家老师的用意,是让他主动开口,替户部尚书赵勉求情,借此将一向保持中立的赵勉拉拢到自己这边,壮大献王党的势力。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赵勉早已被朱元璋内定为“留给朱允熥的助力”,这份人情,轮不到朱允炆来做。

是以,就在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刚要迈步出列之时,朱允熥已经抢先一步走出朝班,朗声道:“臣朱允熥,有事启奏陛下!”

朱允炆的脚步猛地一顿,脸上满是愕然,眼中充满了不解。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刘仲智等人也齐齐一惊,纷纷转头看向朱允熥,不明白他为何要在此刻打断朝会。

唯有朱元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随即抬手道:“准奏!”

朱允熥微微躬身,朗声道:“臣朱允熥启奏陛下,望陛下看在户部尚书赵勉勤勤恳恳为朝廷效力几十年的份上,赦免其失察之罪。”

“毕竟,如今的户部暂且离不开赵勉——若户部群臣无首,必然陷入动荡,而户部动荡,则国朝根基亦会受到动摇。”

“再者,赵勉虽有失察之过,然其一生清廉,从未有过贪墨克扣之举,始终勤勤恳恳为朝堂操持钱粮事宜,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至于江南赈灾银两出现错漏一案,户部尚书赵勉实则是被户部侍郎张醇、员外郎王冲等人蒙蔽,他自身并未参与其中,更不知情!”

“是以,臣斗胆恳请陛下赦免赵勉的罪行,将其革职罚俸留任,让他继续掌管户部事宜,戴罪立功,唯有如此,方能避免朝局动荡,稳定人心!”

说罢,朱允熥对着御座方向深深一拜,态度诚恳而坚决。

而听到这番话的百官,却是齐齐目瞪口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朱允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刘仲智等人也不例外,纷纷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朱允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昨天明明是你亲自将户部上下所有官员送进刑部大牢,怎么转头就向陛下求情,要放了他们?

这唱的是哪一出戏?

很快,齐泰率先反应过来,心中冷笑一声:“如此卑劣的手段,难道陛下看不出来?故意先打压再施恩,无非是想让户部官员对他感恩戴德,借此拉拢人心!这般拙劣的伎俩,真是让人不齿,还以为别人都看不懂!”

黄子澄与朱允炆心中,也大致是这个想法——他们都觉得朱允熥是在玩“先抑后扬”的把戏,想用这种方式收买人心。

其他官员的想法也相差无几,纷纷在心中暗道:“吴王此举,未免太过明显了些。陛下一向厌恶这种在他面前班门弄斧的手段,朱允熥这是自寻责骂啊!”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都彻底呆愣在原地,连呼吸都几乎停滞。

只见朱元璋在听完朱允熥的请求后,只是微微沉吟了片刻,便开口朗声道:“来人,将罪犯赵勉带来!”

那声音不怒自威,带着帝王独有的威严,在空旷的奉天殿内回荡,让殿中百官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似是早有准备一般,朱元璋话音刚落没多久,身着锦衣卫飞鱼服的蒋寰便快步从殿外走入,他身后跟着的,正是一身囚服的户部尚书赵勉。

赵勉的发髻散乱地挽着,几缕灰白头发垂在颊边,身上的囚服洗得发白,还沾着些许尘土,可即便如此,他脊背依旧挺得笔直,只是面色憔悴,眼中带着几分刚从狱中出来的茫然。

在满殿官员的注视下,蒋寰引着赵勉站定在殿中,随即躬身向朱元璋行了一礼,便悄然退到一旁。

赵勉茫然地抬起头,目光先是落在御座上威严的朱元璋身上,又飞快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百官,最后,他的视线定格在了仍跪在地上的朱允熥身上……

一瞬间,赵勉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又被恍然大悟、感激、复杂等情绪交织填满。

他活了大半辈子,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怎会看不懂眼前的局面?

但即便看透了其中的关节,赵勉心中依旧涌起一股感激——昨夜他被打入大牢时,早已做好了罢官流放甚至赐死的准备,却没想到,最终救他一命的,竟是这位亲手把他送进去的吴王殿下。

朱元璋看着赵勉神色的变化,缓缓开口,语气中听不出喜怒:

“吴王朱允熥在咱面前为你求情,说你几十年如一日为朝廷操持钱粮,劳苦功高,此次江南赈灾银案,你只是被下属蒙蔽,并未亲自参与贪腐,算不得大错。

咱念你有功于社稷,有意免你死罪,判你革职罚俸留任,继续掌管户部,让你戴罪立功。你可有什么想说的?”

赵勉猛地回过神,喉头动了动,想说的话堵在胸口,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踉跄着向前迈了两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花白的头颅深深低下,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滴在冰冷的金砖上:

“臣……臣有负皇恩,身为户部尚书,却未能察觉下属贪腐,致使赈灾银两错漏,本是罪该万死!

幸得吴王殿下仁慈,在陛下面前为臣求情,陛下更是宽宏大量,免臣死罪,还让臣留任户部……臣无半句怨言,唯有叩谢陛下隆恩,叩谢吴王殿下救命之恩!”

“往后,臣定当以余生报陛下与吴王的信任,为朝廷赴汤蹈火,鞠躬尽瘁,绝不敢再有半分懈怠!”

说罢,他双手撑地,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

这一刻,奉天殿内死寂一片,连殿外檐角风铃的轻响都清晰可闻。

今日是小朝会,按照规制,除了少数在京的核心武将外,其余武将无需入朝。

是以殿中多是文官,平日里这些人或明争暗斗,或交头接耳,此刻却全都僵在原地,脸上写满了麻木与呆滞。

他们实在无法接受眼前的局面:昨日还被吴王亲手送进大牢的户部尚书,今日竟被吴王求情赦免,还能留任户部,而陛下居然还同意了!

朱允炆站在文官队列中,看着眼前这“一唱一和”的场景,只觉得胸口堵得发慌。

他分明知道,皇爷爷与三弟这“演技”算不上高明,可偏偏这“戏”却演得滴水不漏,让他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一股难以言喻的无奈涌上心头,他甚至有些羡慕……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脸色更是彻底变了,他们死死盯着跪在地上的朱允熥与赵勉,眼中满是震惊与警惕。

他们原本以为朱允熥只是想借户部案打压献王党,却没料到,他竟借着这个机会,将中立的赵勉彻底拉拢到了自己麾下!

这下,户部算是彻底落入了朱允熥的掌控之中,献王党在朝堂上的优势,又弱了一分。

其余五部的官员也都懵了,你看我,我看你,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

他们原本还等着看朱允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却没想到,最后被“砸”的,竟是他们这些看热闹的人。

全场之中,或许只有朱元璋与朱允熥两人,嘴角悄悄勾起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一局,朱允熥不仅赢了,还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