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第62章 授械固防安京师,朝堂宣旨立威权

();

吴孟明感激涕零,又磕了三个响头,才躬身退出书房。

走到门外,他回头看了一眼钟粹宫的大门,只觉得那不是太子寝宫,而是能决定人生死的阎罗殿。

书房内,朱慈烺的目光落在角落里的黄德功、孙应元身上。

二人自进来后便沉默不语,此刻被太子注视,连忙起身拱手:“殿下,奉天门外已清理完毕,恢复如初。不知殿下召见,有何指示?”

朱慈烺起身,亲自为二人倒了杯茶。

这一举动让黄德功、孙应元受宠若惊,连忙躬身道:“殿下不可!臣等卑微,不敢劳殿下动手!”

“二位乃国朝栋梁,受得起这杯茶。”朱慈烺将茶杯递到他们手中,语气郑重,“孤今日找二位,是有要事相托。”

二人连忙双手接过茶杯,单膝跪地:“殿下请吩咐!末将愿上刀山、下火海,誓死效忠大明!”

他们虽是勇卫营参将,却也知晓太子的手段与抱负,能被太子称为“栋梁”,已是极大的殊荣。

朱慈烺扶起二人,从怀中取出两块东宫腰牌,递到他们手中:“据可靠情报,建奴近日将绕道蒙古入关劫掠。这两日内,孤将率领东宫卫队出城,伺机奇袭建奴。京营早已糜烂不堪,京师的安危,只能靠勇卫营将士支撑。”

黄德功、孙应元脸色一变,急忙道:“殿下!万万不可!建奴凶残,东宫卫队兵力微薄,您的安全至关重要!不如让末将率领勇卫营随您一同出征,誓死保护殿下!”

“不可。”朱慈烺摇摇头,语气坚定,“京师乃大明根本,若孤带走勇卫营,城内奸细趁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建奴若知晓孤出城,定会全力围剿东宫卫队;但他们若只当是小股明军袭扰,便不会过分追击,孤自有自保之策。”

他顿了顿,又道:“你们的任务,是与锦衣卫密切配合,封锁孤出城的消息,严查城内奸细。一旦发现有人危害京师安全,无论其官职大小、身份高低,一律杀无赦!只有京师安稳,孤才能在外安心抗奴。”

朱慈烺深知京师防务的重要性,在黄德功、孙应元领命之际,又命人取来一百杆线膛枪与五万发米尼弹,递到二人面前:“这是孤为勇卫营准备的火器,加上你们原有的鲁密铳,足以组建一支一百五十人的精锐火器队。守住京师,全靠二位了。”

线膛枪在当时堪称“神兵利器”,射程远、精度高,远超传统火器。

黄德功、孙应元捧着沉甸甸的**,激动得双手发颤,当场单膝跪地:“末将谢殿下赏赐!定以性命守护京师,不负殿下所托!”

他们心中暗暗发誓,此生定要效忠这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太子,为大明死战到底。

送走二人不久,王二喜便急匆匆赶来:“小爷,皇爷在乾清宫召见您!”

朱慈烺心知崇祯定是为昨夜之事担忧,便带着胡宝、岳洋,快步赶往乾清宫。

“儿臣参见父皇!”朱慈烺躬身行礼。

“免礼。”崇祯抬手,语气中带着难掩的焦虑,“皇儿,昨夜的事处理得如何了?那么多文官、监生逼宫,乃是大明百年未有之变局,朕真怕史书会如何评价朕……”

朱慈烺心中无奈,崇祯始终太过在意“名声”,甚至为此束缚手脚。

他直言道:“父皇,您不能再被文官的谎言蒙蔽!他们表面是‘死谏’,实则是为自身利益祸国殃民,若不彻底震慑这群亡国之臣,任何救国之策都是空谈!再有敢妄议国本、煽动生事者,唯有一杀!”

崇祯本想斥责儿子“残暴”,可一想到昨夜文官的步步紧逼,又将话咽了回去,只问:“朕不管这些,朕只想知道,那些死谏的文官与监生,你是如何处置的?”

“监生、翰林煽动民众对抗皇权,与叛国无异,儿臣已将他们打入昭狱,严查幕后指使。”

朱慈烺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本账本,递到崇祯面前。

“不过有十几位文官,事后自知罪孽深重,已畏罪**。儿臣派人抄家时发现,这些人竟都是巨贪,单是白银就抄出两百三十多万两,还有无数田产房产。父皇您看——”

崇祯接过账本,越看脸色越沉,最后猛地将账本拍在御案上,怒声道:“这群蛀虫!国朝危难之际,朕号召他们捐银救国,竟无一人捐银过万,私下却藏着如此多赃款!朕要灭他们三族!”

“父皇息怒。”朱慈烺连忙劝阻,“儿臣已将这些**的男丁处死、女眷送往教坊司,也算抄家灭门。灭三族太过严苛,不如留些余地,也显父皇仁厚。”

他心中暗笑,**早已被他彻底清算,此时“求情”,不过是给崇祯一个台阶,也为自己留些“仁德”之名。

崇祯本就是一时气话,见儿子“求情”,便顺坡下驴。

“既然皇儿为他们求情,便依你所言。此次你处置得当,朕心甚慰,想要什么奖赏,尽管开口。”

“儿臣只求两件事。”朱慈烺拱手道,“一是将**的田产、房产划归东宫皇庄,以充军饷;二是恢复李若琏、高文采的官职,他们此次平乱有功,理当嘉奖。”

“准奏!”崇祯毫不犹豫答应,又补充道,“朕再赏你十万两白银,扩建东宫卫队。你得罪了那么多文官,身边必须有足够的力量保护。”

朱慈烺心中一暖,崇祯虽多疑,却也真心疼爱他。

他婉拒道:“父皇,皇庄的田产足以变现,银子就不必了。儿臣想陪您一同上朝,看看今日朝堂的情况。”

他担心崇祯在文官的蛊惑下变卦,必须亲自盯着朝堂动向。

崇祯见儿子如此懂事,心中欣慰,便点头应允。

父子二人难得同心,一同前往皇极殿。

此时的皇极殿内,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却比往日冷清了许多。

那些平日里活跃的言官、清流,竟无一人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