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晞推行的组织架构优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精简流程、打破部门壁垒、推行更扁平的敏捷管理模式,这些举措在激发核心团队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一些习惯了旧有节奏的中层管理者表现出隐性的抵触,流程变革初期的效率甚至出现了短暂的下降。
沈瑜将收集到的反馈汇报给林晞时,语气不无担忧:“晞晞,有几个老部门负责人,私下抱怨挺多,说我们步子迈得太大了,不近人情。”
林晞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神色平静。她早已预料到会有阻力。“任何变革都会有阵痛期。把因为流程优化而释放出的资源,重点投入到那几个具有突破潜力的新项目组。用结果说话。”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告诉所有管理层,要么适应变化,带领团队创造新价值,要么让位。创星不需要守成者。”
她深知,在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停滞即是倒退。慈不掌兵,尤其是在公司爬坡的关键阶段。
与此同时,家庭生活的“暗流”也悄然涌动。顾希言进入了活泼好动、探索欲爆棚的学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小意外”。磕碰、摔倒、突如其来的幼儿急疹……每一个小小的状况,都牵动着新手父母的心。
这天下午,林晞正在主持一个关于新算法落地的关键评审会,手机在口袋里无声地震动起来。是家里育儿嫂的紧急来电。她心头一紧,对与会人员做了个暂停的手势,快步走出会议室接听。
“林女士,希言突然发高烧,三十九度二!”育儿嫂的声音带着焦急。
林晞的心猛地一沉。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快速询问了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具体症状,立刻做出判断:“我马上联系李医生(他们的家庭儿科医生),你准备好,我让司机立刻回去接你们去医院。”
她挂断电话,先联系了李医生说明情况,然后打给司机,指令清晰明确。做完这一切,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表情,重新走进会议室。
“抱歉,家里有点急事。”她的语气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沉稳,“我们继续,刚才张工提到的数据偏差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数据采集源头进行回溯……”
她以惊人的专注力,迅速将会议拉回正轨,并在半小时内高效地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结束了会议。一宣布散会,她立刻拿起包和外套,甚至来不及跟沈瑜多交代一句,便快步冲向电梯。
在去往医院的车上,她才允许担忧爬上眉梢,指尖冰凉。她不停地看时间,催促司机再快一点。
赶到医院特需门诊,顾深屿竟然已经在了。他显然也是接到消息后匆忙赶来的,西装外套随意搭在手臂上,领带有些松垮。他正抱着因为发烧而蔫蔫的、小声抽泣的儿子,轻声安抚着,看到林晞,朝她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放心。
李医生已经检查完毕,正在开药。“病毒**冒引起的发热,问题不大,用了药观察一下,按时复查就行。小孩子生病是常事,别太紧张。”
看到顾深屿已经处理好了一切,林晞紧绷的神经才骤然放松,腿有些发软。她走过去,从顾深屿怀里接过儿子。小家伙看到妈妈,委屈地扁扁嘴,把小脑袋埋进她怀里。
顾深屿自然地伸出手,揽住她的肩膀,无声地传递着支撑的力量。
“你怎么这么快就到了?”林晞低声问。
“刚好在附近开会。”他轻描淡写。
但林晞知道,他所谓的“附近”,很可能跨越了半个城市。他总是这样,在她需要的时候,如同精准定位的灯塔,悄然亮起,驱散她内心的不安。
小家伙吃了药,在林晞怀里慢慢睡着了。两人坐在医院的休息室里,等待着观察时间结束。
“公司的事,还顺利吗?”顾深屿问,目光落在儿子因为发烧而泛红的小脸上。
“有点阻力,正常。”林晞简略回答,此刻,她的全副心神都在怀里的孩子身上。
“需要的话,我可以……”
“不用。”林晞打断他,抬起头,眼神恢复了一贯的坚定,“创星的问题,必须由我们自己解决。你能帮我稳住后方,就是最大的支持。”
顾深屿看着她,没有再坚持。他明白,这是她的战场,她的骄傲。
观察结束,孩子体温有所下降,精神也好了些。回到家中,将睡熟的儿子安顿好,已是深夜。
林晞疲惫地靠在沙发上,顾深屿递给她一杯温牛奶。
“今天……”林晞开口,声音有些哑。
“都过去了。”顾深屿在她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孩子会没事,公司也会。”
他的话语总是这样简短,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让人信服的力量。他没有追问公司变革的具体困境,也没有过度安慰孩子的病情,只是用行动和寥寥数语,告诉她,无论外面风浪多大,家里总有一盏灯为她亮着。
林晞靠在他肩上,闭上眼睛。白天在公司面对阻力时的坚硬,在医院担心孩子时的柔软,在此刻渐渐融合。她意识到,正是这些琐碎而真实的担忧、依赖与共同承担,让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最初的**与欣赏,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变得愈加坚韧和不可分割。
事业的暗流与家庭的微澜,交织成生活真实的脉络。他们在各自的航道上迎风破浪,时而并行,时而交汇。而彼此的存在,就是对方在风雨中最可靠的灯塔,无需时刻闪耀,却总在需要时,指引着归航的方向,给予继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