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工作后的林晞,如同精密仪器重新校准,迅速找回了掌控全局的节奏。但她很快发现,生活已无法像产前那样,将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事业。那个软糯的小生命,像一根无形的丝线,时刻牵动着她的心弦。
她开始严格执行时间管理。上午处理最核心的战略决策和技术难题,效率极高;中午雷打不动地利用休息时间与家里视频,看看儿子,哪怕只有几分钟;下午则处理日常运营和会议,并在下班时间准时离开办公室。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顾深屿默契地配合着她的节奏。他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安排,尽量将需要晚归的应酬压缩到最低,确保每天能回家陪她和孩子吃晚饭。夜晚哄睡儿子的任务,也大多由他承担。他那双习惯于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手,如今拍哄婴儿的姿势已十分娴熟自然。
这天晚上,顾希言似乎格外兴奋,喝完奶依旧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在顾深屿怀里咿咿呀呀,毫无睡意。顾深屿抱着他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低沉的嗓音哼着不成调的曲子,耐心十足。
林晞处理完一封紧急邮件从书房出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暖黄的灯光下,高大的男人抱着小小的婴孩,背影透着一种与她记忆中截然不同的、近乎笨拙的温柔。她靠在门框上,没有打扰,心底一片柔软。
似乎是感应到她的目光,顾深屿回过头,看到她,用口型无声地问:“忙完了?”
林晞点点头,走过去,很自然地伸手接过孩子。小家伙到了妈妈怀里,闻着熟悉的气息,小脑袋在她颈窝蹭了蹭,打了个秀气的哈欠,眼皮开始打架。
“还是你有办法。”顾深屿看着她,眼神带着笑意。
“他只是玩累了。”林晞轻轻摇晃着儿子,低声道。她低头看着怀里渐渐入睡的小脸,一种混合着成就感和爱意的暖流在心中涌动。平衡事业与家庭固然辛苦,但这一刻的安宁,足以抵消所有疲惫。
然而,现实的挑战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努力而减少。
创星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业务量激增,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林晞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公司壮大,一些大企业常见的官僚苗头和效率迟滞的现象开始隐约浮现。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新技术迭代速度惊人,稍有松懈便可能被甩开。
她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心力,才能保持公司的创新活力和市场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顾希言一天天长大,需求也变得更多样。不再仅仅是吃饱睡好,他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需要更多的陪伴、互动和早期启蒙。林晞不希望错过儿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
双重压力之下,即便是林晞,偶尔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一个周末的下午,她原本计划在家陪儿子,却临时接到通知,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出现了突发状况,需要她立刻到场协调。看着育儿嫂怀里伸着小手要她抱的儿子,林晞心中充满了愧疚。
顾深屿接过孩子,对她说:“去吧,家里有我。”
他的语气平静,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林晞知道,他不是在说客套话。在她为事业拼搏的时候,他确实将她和孩子的大后方守护得固若金汤。
她匆匆赶去处理公事,等一切解决,夜幕已然降临。回到家,客厅里只亮着一盏落地灯,顾深屿靠在沙发上,似乎睡着了,怀里还稳稳抱着已经熟睡的儿子,一本摊开的儿童绘本滑落在他手边。
林晞放轻脚步走过去,看着灯光下相依而眠的父子俩,眼眶微微发热。她小心翼翼地从他怀里抱过孩子,顾深屿立刻惊醒,眼神有一瞬间的迷茫,随即恢复清明。
“解决了?”他嗓音带着睡意的沙哑。
“嗯。”林晞点点头,将儿子送回婴儿床盖好被子。
回到客厅,顾深屿已经起身,倒了杯温水递给她。“喝点水。”
林晞接过水杯,在他身边坐下,将头轻轻靠在他肩膀上。
“有时候觉得,好像怎么选都不够完美。”她难得地流露出了一丝脆弱,“陪他的时候,会想着公司的事;在公司的时候,又惦记着他。”
顾深屿揽住她的肩膀,让她靠得更舒服些。
“没有人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重要的是,我们在尽力。而且,”他顿了顿,侧头看着她,“顾希言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时刻在身边的母亲,他需要一个快乐的、实现着自我价值的母亲。就像我需要一个并肩同行的伴侣,而不是一个全职太太。”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林晞心中的某个结。是啊,她不必苛求自己面面俱到。她与顾深屿构建的这种“双轨并行”的模式,各自在轨道上发光,又能彼此支撑、互为港湾,或许就是对家庭和事业最好的诠释。
“下周,”林晞抬起头,眼神重新变得清亮,“我打算启动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优化,砍掉一些冗余流程,激发团队活力。可能短期内会有阵痛。”
“需要我这边提供什么支持?”顾深屿直接问道。
“暂时不用。创星需要靠自己完成这次蜕变。”林晞语气坚定,“不过,育儿嫂下个月合同到期,我想换个更有早教经验的。”
“好,我来安排。”顾深屿应下。
他们就像最默契的战友,清晰地划分着各自的战场,又在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为对方提供弹药。
双轨并行,意味着双倍的责任与压力,也带来了双倍的成长与收获。他们在不断调试中寻找着个人价值、伴侣责任与亲子关系的动态平衡。这条路并不轻松,但因为身边有那个能够理解并支撑彼此梦想的人,所有的奔波与取舍,都充满了意义与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