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白站在老旧社区的活动中心门口,看着墙上新贴的公告。
“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本活动中心将升级改造为智慧社区体验馆,特此公告。──新城文化有限公司”
几个早起锻炼的老人围在公告前,戴着老花镜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小字:
“这改造要多久啊?”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问道。
“上面写预计三个月,这三个月我们去哪下棋啊?”
旁边穿着运动服的中年人摇摇头。
活动中心是这片老社区唯一的文化场所,每天都有老人在这里下棋、看书、写毛笔字。
虽然设施陈旧,但总是热热闹闹的。
苏白走进活动中心。
大厅里,几位老人正在棋盘上厮杀,旁边的书报架上挂着当天的报纸,角落里还有人在练习书法。
管理员老赵正在整理书架,看见苏白进来,无奈地指了指墙上的公告:
“下周五就关门了。”
“这么急?”
“说是要赶在年底前完成改造。”
老赵压低声音:
“我听说这里要改成什么高科技体验馆,专门给年轻人玩的。”
正说着,两个穿着西装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测量工具,开始在墙上做标记:
“这里装全息投影仪。”
“那边的书架全部拆掉,改造成VR体验区。”
一位正在写书法的老人停下笔,皱眉看着他们在墙上画线。
“这些书架都是老木头做的,用了二十年了……”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工作人员头也不回。
苏白注意到,他们带来的设计图上,活动中心原本的功能区几乎全部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设备区。
第二天,新城文化有限公司在活动中心举办了改造说明会。
来的大多是年轻人,老人们坐在后排。
项目经理在台上展示着精美的PPT:
“改造后的体验馆将引入最先进的VR设备、3D打印机、全息投影……成为本市首个智慧社区样板。”
“收费怎么算?”
一个年轻人举手问道。
“我们将采用会员制,基础月费199元,可以享受大部分设备的使用权。”
后排传来一阵窃窃私语。
对很多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来说,这个价格难以承受。
一位老人站起来,声音有些颤抖:
“那我们这些老家伙以后去哪活动?”
“老人家,社区里还有小公园嘛。”
项目经理保持着职业微笑。
会后,苏白找到项目经理:
“改造期间,老人们有什么临时活动场所吗?”
“这个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
项目经理整理着文件:
“改造工程很紧张,没地方设置临时场所。”
老赵告诉苏白,其实社区东头有个闲置的仓库,稍微整理一下就能用。
但当他去街道申请时,却被告知那个仓库已经被划入改造范围:
“也要改成什么创客空间。”
老赵叹气:
“现在到处都是这些新名词,我们这些老人都跟不上时代了。”
更让老人们不安的是,活动中心里的书籍和物品要求在一周内全部清空:
“这些书怎么办?”
一位负责图书角的老教师着急地问。
“自行处理,我们不负责保管。”
老人们只好自发组织起来,搬运那些厚重的书籍。
苏白也来帮忙,发现很多书都是老人们自己捐赠的,书页上还留着他们的批注:
“这本《红楼梦》是我父亲留下的……”
老教师**着一本泛黄的书籍:
“上面还有他的笔记。”
在搬运过程中,苏白注意到几个年轻人在附近拍照,不时交头接耳:
“他们在干什么?”
老赵疑惑地问。
第二天,本地一个自媒体号发表文章,称“老旧活动中心改造受阻,居民思想守旧阻碍社区进步”。
配图正是老人们搬运书籍时愁容满面的照片。
文章下的评论多是批评老人“占着公共资源”“不懂与时俱进”。
老赵看到文章后,气得直哆嗦:
“我们怎么就成了阻碍进步了?”
更糟糕的是,改造工程提前开始了。
周五一大早,施工队就开进了活动中心,开始拆除书架和桌椅。
老人们闻讯赶来,看着陪伴自己多年的物件被拆解、搬走,都沉默地站在门口:
“我的棋盘……”
一位老人喃喃道,他在这张棋盘上下了十年的棋。
“让让,别妨碍施工!”
施工队长不耐烦地挥手。
这时,苏白发现施工队在搬运过程中非常粗暴,很多还能使用的家具直接被砸碎,说是省事。
他悄悄拍下这个过程,同时让赵斌查询新城文化有限公司的背景:
“这家公司是英才教育集团的另一个子公司。”
赵斌很快回复:
“专门做这种社区文化场所改造。”
深入调查发现,该公司在本市已经改造了十多个社区活动中心,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取消免费活动区,引入收费项目,目标客户都是年轻人。
“他们这是在用文化改造的名义,把老年人挤出公共空间。”
苏白得出结论。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走访了几个已经完成改造的社区。
果然,原来的免费活动区都变成了收费项目,老人们要么支付高昂的会员费,要么只能在家待着。
在一个改造后的智慧社区馆里,苏白遇见几个来体验的年轻人:
“设备是不错,就是太贵了。”
“比去商业游乐场划算点。”
而几位老人在门口张望了一会儿,看到价格牌后就默默离开了。
苏白追上其中一位老人:
“大爷,不进去看看吗?”
“一个月快二百块,够我买一个月的菜了。”
老人摆摆手。
回到自己的社区,苏白发现施工队已经开始安装各种电子设备。
原本放着棋牌桌的地方,现在摆上了VR体验机;书架的位置变成了3D打印区;书法角被全息投影设备取代。
最让老人们心痛的是,社区记忆墙上那些老照片都被取下,堆在角落的纸箱里:
“这些照片记录着社区四十年的历史……”
老赵红着眼眶翻看那些照片:
“这是社区第一次运动会,这是当年的文艺汇演……”
苏白帮助老赵把照片整理好,暂时存放在社区居委会。
但居委会主任表示,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空间长期保管:
“要不……你们各自拿回家保管?”
主任建议。
老人们面面相觑。
这些照片是社区的集体记忆,拆散了就再也拼不起来了。
在苏白的建议下,老人们决定举办一次社区记忆展,在活动中心关闭前最后展示一次这些老照片。
消息传开后,来了很多社区居民。
不仅有很多老人,还有一些带着孩子的年轻人。
孩子们好奇地指着照片问这问那,老人们耐心讲解,场景其乐融融:
“这是我奶奶!”
一个年轻人惊喜地指着一张合影:
“她以前是社区合唱团的。”
新城文化有限公司的人闻讯赶来,看到这个场面,脸色不太好看:
“这些照片必须按时清走,不能影响施工进度。”
“就展示最后一天。”
老赵请求道。
“不行,现在就要收走。”
就在双方僵持时,苏白接到一个电话。
打电话的是之前认识的一位民俗学者,他对社区记忆很感兴趣:
“我可以联系博物馆,看看他们是否愿意接收这些照片。”
学者在电话里说。
这个消息让老人们重新燃起希望。
但当他们联系博物馆时,却被告知需要经过严格的鉴定程序,而且只能接收部分有代表性的照片:
“大部分照片可能还是无法保存。”
博物馆工作人员委婉地表示。
与此同时,施工进度仍在加快推进。
活动中心的外墙已经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开始安装新的招牌。
老赵坐在社区的长椅上,看着熟悉的活动中心一点一点改变模样。
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堆在角落的旧书和照片上,深深地叹了口气。
夕阳西下,施工队的探照灯亮起,把活动中心照得如同白昼。
老人们陆续离开,只有几个孩子好奇地围着新安装的电子设备张望。
苏白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收到一条新信息。
“明早九点,活动中心揭牌仪式,诚邀莅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