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五十八章 成绩

"泰国。"郑昊说,"二十台机床,七十万美元。"

"这么多?"赵晓兰吃惊地说,"那不是好几百万人民币?"

"对,差不多五百万。"郑昊笑道,"咱们西尧的机床,走出国门了。"

"那太好了。"赵晓兰也高兴起来,"不过你也别太累了,身体要紧。"

"我知道。"

宝儿从里屋跑出来,扑到郑昊怀里。

"爸爸,你又回来晚了。"小丫头有些委屈,"说好六点回来的。"

"对不起啊宝儿。"郑昊把女儿抱起来,"爸爸今天有重要的事,所以晚了点。明天爸爸一定早回来。"

"真的吗?"

"真的,爸爸保证。"

"那爸爸你要说话算话。"

"一定算话。"

吃完饭,郑昊陪宝儿玩了会儿。

小丫头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房子和人。

"爸爸,你看,这是我画的我们家。"宝儿指着纸,"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我,这是弟弟。"

郑昊看着那幅稚嫩的画,心里一暖。

"画得真好,宝儿真棒。"

"那爸爸你喜欢吗?"

"喜欢,爸爸最喜欢了。"郑昊在女儿额头上亲了一下,"宝儿,等你长大了,一定是个大画家。"

"真的吗?"宝儿眼睛亮了。

"真的。"

赵晓兰在旁边看着父女俩,脸上满是笑容。

这才是家的样子。

等孩子们都睡了,郑昊坐在炕上,拿出白天记的那个本子。

"在想什么呢?"赵晓兰问。

"在想怎么拓展国际市场。"郑昊说,"今天这个泰国订单,让我看到了机会。"

"你想做出口生意?"

"对。"郑昊点头,"国内市场虽然大,但竞争也激烈。如果能打开国际市场,咱们的路就更宽了。"

"那你打算怎么做?"

"先从东南亚开始。"郑昊说,"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工业化刚起步,对机床的需求很大。咱们的产品质量好,价格比欧美便宜,有竞争力。"

"听起来不错。"赵晓兰说,"不过你可别又忙得顾不上家了。"

"不会的。"郑昊握住她的手,"我现在已经学会放权了。具体的事让三哥和二哥去做,我只管大方向。"

"那就好。"

窗外,月光如水。

屋里,夫妻俩低声交谈着。

郑昊觉得,生活就该是这样。

陈教授站在控制室里,盯着仪表盘上的各项数据。

"温度正常,压力正常,催化剂活性良好。"刘专家在旁边记录着,"小郑,这次试产很成功。"

"那产量呢?"郑昊问。

"日产量达到了300吨,超过了设计指标。"陈教授摘下眼镜,脸上满是笑容,"而且纯度也很高,达到了98.7%。"

"太好了!"郑昊握住陈教授的手,用力摇着,"陈教授,您辛苦了。"

"不辛苦,应该的。"陈教授说,"不过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几天,确保稳定性没问题。"

"那当然。"

试产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期间虽然出现过几次小故障,但都及时解决了。

到了十二月二十号,第一批尿素终于正式下线。

五十吨尿素,装在白色的编织袋里,整整齐齐地码在仓库里。

郑昊站在仓库里,看着这些化肥,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从立项到投产,整整一年时间。

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有了成果。

"小郑,这批化肥你打算怎么处理?"陈教授问。

"全部免费送给周边的村子。"郑昊说。

"免费送?"陈教授吃了一惊,"那可是五十吨啊,值好几万块呢。"

"我知道。"郑昊说,"但这是试用阶段,我们要收集反馈意见。让农民们用了,觉得好,他们自然会来买。"

"你这个想法倒是新鲜。"陈教授点头,"行,那就听你的。"

当天下午,郑昊让三哥郑国庆通知周边几个村的队长来开会。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北村的李队长、南村的赵队长、东村的孙队长,还有几个稍远一点的村的队长,都来了。

"各位队长,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郑昊站在前面,"咱们化肥厂的第一批产品下线了,我决定免费送给大家试用。"

"免费送?"李队长站起来,"郑厂长,你没开玩笑吧?"

"没开玩笑。"郑昊笑道,"这批化肥一共五十吨,按照各村的耕地面积分配。北村分十吨,南村八吨,东村八吨,其他几个村一共分二十四吨。"

"这..."李队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郑厂长,你这是做大善事啊。"

"不是做善事,是互惠互利。"郑昊说,"你们用了这批化肥,觉得好,就帮我宣传宣传。觉得不好,也告诉我哪里需要改进。"

"那肯定好啊。"赵队长说,"我听说你们的化肥是用最先进的工艺生产的,质量比供销社的强多了。"

"好不好,用了才知道。"郑昊说,"各位队长回去后,组织村民来领化肥。记住,要科学施肥,不要乱撒。"

"明白,明白。"

散会后,李队长拉住郑昊。

"郑厂长,我代表全村老少爷们谢谢你。"他的眼眶有些红,"这些年,我们村穷,买不起化肥,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现在有了你的化肥,明年肯定能丰收。"

"李队长别这么说。"郑昊拍拍他的肩膀,"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

"你这个年轻人,心好。"李队长握着他的手,"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接下来几天,周边的村民纷纷来领化肥。

仓库门口排起了长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化肥真是白送的?"

"可不是,郑厂长说了,让咱们试用。"

"那咱们可得好好用,别浪费了人家的好心。"

郑昊站在仓库门口,看着村民们扛着化肥离开,心里很踏实。

"老四,这样送下去,五十吨很快就没了。"三哥郑国庆在旁边说。

"没了就没了。"郑昊说,"这是投资,不是浪费。等他们用出效果来,口碑就出来了。"

"你说得对。"

一个星期后,化肥送完了。

但消息却传得更远。

不光是周边的村子,连邻县的一些村子都听说了西尧化肥厂的事。

纷纷有人打听,什么时候能买到这种化肥。

郑昊让三哥统计了一下,已经有三十多个村子表达了购买意向,预计需求量超过五千吨。

"五千吨?"陈教授听到这个数字,有些担心,"咱们现在的产能,一个月才三百吨,五千吨得一年多才能生产出来。"

"那就扩产。"郑昊说得很干脆,"趁着现在订单还没正式来,赶紧把产能提上去。"

"可是扩产需要钱啊。"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郑昊说,"陈教授,您先做个扩产方案,看看需要增加哪些设备。"

"行,我这就去做。"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汽车声。

郑昊出去一看,竟然是县里的王局长。

这次他的态度客气多了,下车就笑着伸手。

"郑厂长,恭喜啊,化肥厂投产成功。"

"王局长客气了。"郑昊和他握了握手,"什么风把您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