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四百四十六章 化肥

();

郑昊心里一动:"首长问这些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肯定是看重你了。"陈庆山压低声音,"说不定过段时间,上面会有动作。"

"什么动作?"

"这我就不知道了。"陈庆山神秘地笑了笑,"反正你好好干就是了,前途无量啊。"

郑昊心里有些复杂。

不过想想也对,既然重生了,就该做点不一样的事。

前世他为国防事业奉献了一生,这一世,他要用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

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老百姓用上自己的好产品。

这就是他的目标。

晚上回到家,赵晓兰正在给小航洗澡。

"怎么样?今天顺利吗?"她抬头问。

"很顺利。"郑昊坐在炕沿上,"首长对咱们的机床很满意,还答应帮我们解决人才和原材料的问题。"

"那太好了。"赵晓兰松了口气,"我还担心你紧张出错呢。"

"开始是有点紧张,后来就好了。"郑昊笑道,"首长很和蔼,一点架子都没有。"

"那就好。"赵晓兰把小航抱出来,用毛巾擦干,"你帮我抱一下,我去拿衣服。"

郑昊接过儿子,看着他胖乎乎的小脸,心里涌起一股温暖。

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有事业,有家庭,有奔头。

前世那些遗憾,这一世都要弥补回来。

宝儿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朵野花。

"爸爸,送给你。"

"谢谢宝儿。"郑昊接过花,在女儿脸上亲了一口。

"爸爸,你今天开心吗?"宝儿歪着头问。

"开心啊。"郑昊笑道,"因为爸爸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什么事?"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宝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跑去玩了。

赵晓兰拿着衣服进来,看到郑昊脸上的笑容,也跟着笑了。

"看你这么高兴,是不是有什么好事?"

"算是吧。"郑昊把儿子递给她,"今天首长说了,要把咱们厂作为全国典型宣传。"

"那你可就出名了。"赵晓兰一边给儿子穿衣服,一边说。

"出名不出名的无所谓。"郑昊摆摆手,"关键是能多做点实事,让更多人受益。"

"你啊,就是心太大。"赵晓兰嗔怪道,"别人做点小生意就满足了,你倒好,一天到晚想着国家大事。"

"这不是心大,是责任。"郑昊认真地说,"既然有这个能力,就该多做点贡献。"

赵晓兰看着他,眼里满是柔情。

"我知道你有本事,但也要注意身体。这段时间你瘦了不少,我看着都心疼。"

"放心,我知道分寸。"郑昊握住她的手,"有你和孩子们,我再苦再累也值得。"

"就会说好听的。"赵晓兰啐了一口,脸却红了。

第二天下午,郑昊正在办公室里看图纸,大哥郑建国推门进来。

"老四,北村的李队长来了,说有事找你。"

"李队长?"郑昊放下笔,"让他进来吧。"

李队长是北村生产队的队长,五十多岁,黑瘦精干。北村和西尧村相邻,这两年一直给厂里供应蔬菜和粮食。

"郑厂长,打扰你了。"李队长搓着手进来,身上还带着泥土味。

"李队长客气了,快坐。"郑昊给他倒了杯热水,"这么冷的天,什么事让您亲自跑一趟?"

李队长接过水杯,叹了口气:"郑厂长,我是来求你帮忙的。"

"您说,能帮的我一定帮。"

"是这样。"李队长喝了口水,"今年我们村的粮食产量不行,比去年还少了一成。村里人都着急啊,这么下去,明年的口粮都不够。"

郑昊皱了皱眉:"怎么会减产?今年天气不是挺好的吗?"

"天气是好,但是化肥跟不上。"李队长苦着脸说,"供销社分配给我们的化肥,还不够种一半地的。剩下的地,只能用农家肥,产量自然就上不去。"

"化肥不够?"郑昊来了兴趣,"供销社没货?"

"有是有,但是要票,还要关系。"李队长摇头,"我们这种小村,哪有什么关系。轮到我们的时候,好化肥早就被人抢光了,剩下的不是质量差,就是假货。"

郑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记得前世的资料里提到过,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化肥产能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农民买不到化肥,或者买到的质量很差,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

"李队长,您知道现在化肥多少钱一袋吗?"

"好的尿素,一袋要三十多块。"李队长伸出三根手指,"还不一定买得到。有些黑心的,用假化肥冒充真的,撒下去一点用都没有,白花钱。"

"这么贵?"郑昊心里盘算了一下。

一袋化肥五十公斤,三十多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半个月的工资了。对农民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开支。

"可不是。"李队长叹气,"我们村今年买了二十袋化肥,花了六百多块,还是托了关系才买到的。但这点化肥,连一半地都不够用。"

郑昊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走了两圈。

李队长看他这样,也不敢打扰,端着茶杯默默喝水。

过了一会儿,郑昊停下来。

"李队长,不光是你们北村,其他村也是这个情况吧?"

"那可不是。"李队长点头,"整个公社,哪个村不缺化肥。有些村离县城远的,连假化肥都买不到。"

"那全县呢?全省呢?"郑昊又问。

李队长愣了一下:"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但我估计,应该都差不多。化肥这东西,现在就是紧俏货,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郑昊回到椅子上坐下,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大机会。

如果能解决化肥供应问题,不仅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自己也能赚到钱,还能为国家做贡献。

"李队长,您先别急。"郑昊看着他,"这事我记下了。我回头研究研究,看能不能想办法。"

"那太好了!"李队长眼睛一亮,"郑厂长,您要是能弄到化肥,我们村全体社员都感谢您。"

"先别谢,我还没说一定能办。"郑昊笑道,"不过我会尽力的。"

送走李队长,郑昊立刻把陈庆山和几个哥哥叫来开会。

"老四,你把我们叫来,是有什么事?"二哥郑建军问。

"刚才北村的李队长来了。"郑昊把刚才的对话说了一遍,"我在想,化肥这个市场,咱们能不能进?"

"化肥?"陈庆山愣了一下,"那可是化工行业,和咱们做的机械完全不一样啊。"

"我知道不一样。"郑昊说,"但是你们想想,全国有多少农民?他们都需要化肥。这个市场有多大?"

三哥郑国庆眼睛亮了:"老四,你是说咱们自己建化肥厂?"

"对。"郑昊点头,"现在化肥紧缺,价格高,质量还参差不齐。如果咱们能生产出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化肥,肯定不愁销路。"

"可是咱们不懂化工技术啊。"大哥郑建国有些担心,"这要是搞砸了,损失可就大了。"

"技术可以学,人才可以招。"郑昊胸有成竹,"咱们搞数控机床之前,不也是从零开始的吗?现在不也成功了。"

陈庆山沉思了一会儿:"小郑,你这个想法倒是不错。但是化肥生产,涉及到安全、环保、工艺等很多问题。你确定要搞?"

"我确定。"郑昊语气坚定,"陈总工,您想想,咱们国家这么大,如果化肥供应跟不上,粮食产量就上不去。粮食产量上不去,老百姓就吃不饱。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