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毅向前一步,语气激动地说道:“您难道忘了?一年前,就在这幽州地界,将军您身陷重围,情况比现在还要危急!”
“是谁,当时仅仅带着数千轻骑,如同神兵天降,将那大坤兵马耍得团团转,最终将您救了出来的?”
“不就是当时还只是个小小考生的吴承安吗?”
赵毅的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那时他才多大?十四?十五?那份胆识,那份对战机的捕捉能力,末将至今记忆犹新!”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末将跟着您,是亲眼见过他那股子狠劲和灵性的!”
他用力一拍胸膛,斩钉截铁地说道:“将军!末将虽然不知道吴将军这信中具体的计划是什么。”
“但就冲他是吴承安!就冲他当年敢带着几百人去救您!末将就愿意信他这一回!”
“这小子,打仗鬼点子多,但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他既然敢提出这个计划,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战机!”
赵毅这番充满信任和**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敲在了韩成练的心头。
他怔怔地看着自己这位跟随多年的副将,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年前那惊险的一幕。
那个浑身浴血、眼神却亮得吓人的少年,将他从死人堆里救出来的场景。
是啊,那是承安,是他韩成练亲手教出来的徒弟!
自己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了?
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还是因为接连的失利消磨了锐气?
韩成练眼中的犹豫和挣扎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决绝和信任。
他猛地一拍帅案,霍然起身,那双原本有些浑浊的老眼,此刻迸发出锐利的光芒,如同重新出鞘的利剑:
“好!说得好!赵将军!是老夫迂腐了,被这眼前的困境遮住了眼!”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巨大的决心,声音变得铿锵有力:
“既如此,老夫就陪这小子疯一把!赌上这幽州的命运,信他这一次!”
他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鹰,看向赵毅,下达了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命令:“赵毅听令!”
“末将在!”赵毅轰然应诺。
“命你,即刻点齐一万精锐,人衔枚,马裹蹄,偃旗息鼓,趁夜色秘密出发,昼夜兼程,以最快速度,赶往居庸关待命!没有我的命令,不得暴露行踪!”
“得令!”赵毅毫不迟疑,转身便大步流星冲出帐外,前去调兵。
韩成练随即走到案前,提起笔,略一思索,便在一张空白的军令状上奋笔疾书。
写罢,他盖上自己的帅印,交给侍立一旁的亲兵统领,语气急促而坚决:“你,立刻挑选最快的马,带上此令,前往接应吴承安所部!”
“告诉他,前线战况危急,刻不容缓!”
“让他不必再来蓟城汇合,改变行军路线,直接率军赶往居庸关!”
“与赵毅将军汇合后,一切行动,由他吴承安全权指挥!告诉他,老夫在蓟城,等他捷报!”
“是!”亲兵统领接过令箭,转身如风般离去。
大帐内,韩成练独自站立,望着帐壁上那幅巨大的幽州地图,目光死死盯住了“居庸关”三个字。
他知道,自己已经将幽州的命运,以及自己和无数人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那个年仅十六岁的徒弟,和他那个大胆的计划之上。
是力挽狂澜,还是万劫不复,很快就要见分晓了。
帐外,寒风呼啸,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的风暴。
三日之后,残阳如血,将雄峻的居庸关染上了一层悲壮的金红色。
关墙之上,伤痕累累,战火的印记随处可见,但那面代表大乾的旗帜依旧在猎猎寒风中顽强飘扬。
地平线上,烟尘滚滚,如同一条土黄色的巨龙,向着关隘席卷而来。
吴承安率领的三万大军,经过连日急行军,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一个战略要地——居庸关。
大军在关外依令停下,迅速整队,虽经长途跋涉,但军容尚算严整,尤其是核心部队,更是透着一股剽悍之气。
关门缓缓开启,两员将领在一队亲兵的簇拥下,快步迎了出来。
左边一人,正是数日前奉韩成练之命,率领一万精锐秘密抵达的副将赵毅。
他此刻已换上了一身擦得锃亮的明光铠,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痕迹,但眼神锐利,精神抖擞。
而右边那位,年约四旬,面容与马子晋有六七分相似,身形魁梧,一部虬髯更添威猛,正是镇守居庸关的偏将马肃。
他甲胄在身,按剑而立,目光如电,扫视着关外这支庞大的援军。
最终落在了那位策马立于阵前、一身银甲、英气逼人的年轻主将身上。
赵毅率先大笑着迎上前,对着翻身下**吴承安抱拳道:
“吴将军!一路辛苦!可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
吴承安连忙还礼,语气恭敬:“赵将军!劳烦您率军先行,在此等候,承安感激不尽!”
他与赵毅算是旧识,去年在幽州军中便有过接触,彼此印象颇佳。
这时,马肃也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来。
吴承安见到他,神情立刻变得更为郑重,甚至带着一丝晚辈对长辈的敬意。
他整理了一下衣甲,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诚恳:
“吴承安见过马将军!多年不见,将军风采依旧!”
马肃那双锐利的眼睛在吴承安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脸上原本严肃的表情缓和了许多,甚至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笑意。
他伸出大手,虚扶了一下,声音洪亮:
“承安,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他感慨道:“当年你小子在我麾下一个猎户时,我便知你非池中之物!”
“没想到短短数年,你已是独当一面的忠勇将军,率数万大军驰援幽州,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他这话并非全是客套。
当年吴承安在清河县时,马肃对其颇为赏识,甚至在某些战术推演上与之探讨,算是有过提携之恩。
如今见到吴承安成长如斯,马肃心中亦是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