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 第421章 反讽!

“由朕一力承担!”

这七个字,如同惊雷般在庄严的大殿中滚滚回荡。

带着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意志和不容置疑的权威,瞬间压下了一切窃窃私语和躁动的气流。

所有的争论,所有的质疑,所有的风险考量,在这句话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皇帝已将话说到这个份上,谁还敢再言“不可”?谁还能再言“风险”?

何高轩、唐尽忠等人心中狂喜,激动得几乎要战栗。

但他们强行抑制住,只是将头埋得更低,以示恭顺。

胜利的天平,已彻底倾斜。

而李崇义,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重锤击中,身体几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

他缓缓地、极其缓慢地低下头,将眼中所有翻腾的情绪——震惊、失望、愤怒以及一丝被羞辱的难堪——尽数掩藏在低垂的眼睑之后。

他持着玉笏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而指节泛白。

“陛下……圣裁。”

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四个字,声音干涩沙哑,再无之前的沉稳有力。

他不再争辩,因为任何话语在皇帝那句“朕来负责”面前,都已失去意义。

但他低垂的眼眸深处,却是一片冰封般的阴冷。

那阴冷并非仅仅源于此次提议被驳回,更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

皇帝赵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他悉心辅佐、偶尔还会采纳他“固执”意见的少年天子了。

这位他曾经的学生,如今越来越习惯于乾纲独断,越来越不将他这位帝师、这位托孤老臣放在眼中。

今日之事,与其说是对吴承安的封赏之争,不如说是皇帝在借此机会,明确地向他、向所有试图约束皇权的力量,展示谁才是这九重宫阙真正的主人!

这场激烈的朝争,终于在皇帝以绝对权威强行干预下,戛然而止。

赵真满意地看着下方一片沉寂的臣子,重新坐回龙椅,语气恢复了平常:

“既然众卿无异议,那便拟旨吧,擢升吴承安为忠勇将军,其所部……”

圣旨的内容被清晰宣读,但李崇义仿佛一个字都未听进去。

他站在那里,如同一尊沉默的雕像.

唯有那宽大朝服袖袍之下紧握的双拳,和眼底那抹挥之不去的阴鸷,透露着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师内心深处的汹涌波涛。

他知道,今日之事,绝不算完。

朝堂之上的风波,从来不会真正平息,只会暂时隐匿,等待下一次更剧烈的爆发。

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宣告着今日这场波澜迭起的朝会终于落幕。

文武百官依序鱼贯而出,许多人仍沉浸在方才那场惊心动魄的争执之中,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神色各异。

阳光照射在汉白玉的台阶上,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与大殿内方才的暗流汹涌形成鲜明对比。

兵部尚书何高轩心中畅快无比,今日可谓大获全胜。

他步履生风,脸上虽极力保持着沉稳,但眉宇间的扬眉吐气却难以完全掩饰。

他的目光迅速锁定了前方那个在一众门生故吏簇拥下,正缓步下阶的绛紫色身影——太师李崇义。

李崇义面色沉静,仿佛刚才在殿内那短暂的情绪波动从未发生过。

但他微微抿紧的嘴唇和比平日略显僵硬的步伐,却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何高轩加快脚步,几步便赶了上去,故意提高了声调,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忽略的揶揄和胜利者的姿态:

“太师留步!”

李崇义的脚步顿住了。

周围几位原本围着他说话的官员见状,立刻识趣地放缓了脚步,稍稍退开些许,留出了一小片空间,却又竖起耳朵,不敢错过这二位巨头交锋的每一句话。

李崇义缓缓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向何高轩,淡淡道:

“何大人有何见教?”

他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如同古井深潭。

何高轩拱了拱手,笑容可掬,然而说出来的话却像裹着蜜糖的针尖:

“不敢当见教二字,只是方才在殿中,下官心中感慨万千,有些话,不吐不快,特来向太师请教一二。”

他不等李崇义回应,便自顾自说了下去,目光扫过李崇义身后那些竖起耳朵的官员,声音确保能让周围人都听到:

“今日之事,真是让下官深切体会到,何谓公道自在人心,何谓事实胜于雄辩啊!”

“想那吴承安,少年英才,为国建功,本是明摆着的事实。”

“却偏偏有那等迂腐守旧、嫉贤妒能之辈,横加阻拦,百般刁难,甚至不惜以莫须有之罪名,构陷同僚,其行径,着实令人不齿!”

他这话,几乎是指着和尚骂秃驴了。

李崇义身后的几个官员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至极。

何高轩仿佛没看见,继续他的表演,尤其将门生二字咬得格外清晰:

“不过嘛,最终终究是邪不压正!”

“尤其是关键时刻,竟有那等深明大义、秉公直言之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敢于站出来仗义执言,以确凿证据,力证功臣清白!”

“啧啧,此等风骨,实在令人钦佩!太师,您说是不是?”

他笑眯眯地看向李崇义,故意问道:“尤其是那位孟津知府韩永福韩大人,此番可是立下了大功!”

“若非他及时呈上那封详实的报捷文书,今日这桩功劳,恐怕真要被人巧言令色地给抹杀了!”

“下官听闻,这位韩大人……呵呵,可是太师您的得意门生啊?”

“真是名师出高徒,太师教导有方,方能教出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只认事实、不认师门的栋梁之才!”

“下官真是佩服,佩服之至!”

这番话,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

先是痛骂反对者是“迂腐守旧、嫉贤妒能”,接着将韩永福的“背刺”行为美化为“深明大义、秉公直言”。

最后更是将“名师出高徒”这顶高帽狠狠扣在李崇义头上,其间的讽刺意味,浓得化不开。

周围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所有官员都屏住了呼吸,偷偷观察着李崇义的脸色。

谁都听得出来,何高轩这是杀人诛心,故意在用韩永福这件事,狠狠地抽打李崇义的脸面。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