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第327章:村乱

();

南阳府城,地处南阳盆地中心,北扼汝洛,南控荆襄,水陆通衢,商贾云集。

城墙高厚,濠河宽阔,乃是中原有数的雄城之一。

此刻,城中依旧是一派繁华景象,似乎并未完全感受到北方日益紧张的战争阴云。

数名穿着普通商贾服饰的男子,随着入城的人流,缓缓通过戒备不算森严的城门。

为首者,正是黑袍军阎黄。

他面容经过简单修饰,掩去了几分军旅锐气,多了些风尘仆仆,身后跟着几名精干手下,扮作伙计和账房模样。

入城后,阎黄并未急于打探军情,而是像寻常商人一样,先寻了客栈住下,随后几日,便带着伙计穿梭于市井之间。

他们看到,南阳府的商业确实繁荣。

白河码头舟楫林立,运载着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北方的药材、皮毛在此集散。城内街道宽阔,店铺鳞次栉比,粮行、布庄、银楼、酒肆生意兴隆。

往来行人中,不乏衣着光鲜的士绅和商人,脸上带着富足的神情。

然而,细看之下,也能发现一些不寻常之处。

粮价似乎比黑袍军控制区要高上不少,街头可见一些面有菜色的流民乞丐,被差役驱赶。城中的税卡明显增多,过往商贩需缴纳的厘金杂税名目繁多,引得怨声载道。

一些大户人家的宅院门前,可见家丁护卫警惕地巡视。

阎黄在一家茶楼歇脚,听着邻桌几个小商贩低声抱怨。

“这税是一天比一天重......听说北边闹黑袍贼,官府加征‘剿饷’,这日子难熬啊......”

“嘘......小声点!听说守备府的马大人最近巡城更勤了,抓了不少‘形迹可疑’的人呢......”

商业的繁华之下,军事上的戒备并未放松。

阎黄等人很快将注意力转向城防。

一连数日,阎黄和他的伙计们,如同真正的行商般,在南阳府城内看似随意地活动着,实则每一次驻足,每一次闲谈,目光都敏锐地扫过那座巍峨的城墙。

清晨,阎黄带着一名唤作黑石的精悍手下,混在等待开城的人群中。

黑石推着一辆装满山货的独轮车,阎黄则在一旁与旁边一个卖柴的老农搭话。

“老丈,这南阳城楼可真气派啊,比俺们那的县城高大多了。”

阎黄操着略带外地口音的官话,啧啧称奇。

老农斜了他一眼,带着点本地人的优越感。

“哼,后生,没见过世面吧?咱这可是府城!当年刘皇叔......哎,说多了你也不懂,反正结实着呢,这些年官府没少修缮。”

阎黄顺势抬头,眯眼打量着城墙。

晨光中,青灰色的墙砖垒砌得极为整齐,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破损或塌陷。

垛口一个个如同牙齿般森然排列,完好无损。

更远处,突出墙体的敌台轮廓清晰,上面隐约可见哨兵的身影。

“咦?老丈,那墙头上当兵的,咋一大早就来回溜达?也不歇歇?”

黑石故作憨厚地插嘴,指着城上来回走动的哨兵。

老农压低了声音。

“可不是嘛!自打换了马守备,规矩就严了,以前那些老总,多半躲在垛口后面打盹,现在可不行,听说查得紧着呢!偷懒要挨军棍!”

正说着,城门吱呀呀打开。

一队守城兵士检查入城人群,虽不算特别严厉,但眼神都在打量,并非完全敷衍。

阎黄注意到,带队的小旗官腰板挺直,不时呵斥着手下保持队列。

通过城门洞时,阎黄刻意放慢脚步,手指看似无意地划过内侧的墙壁,感受着砖石的坚固程度,眼角余光扫视着门洞上方是否有设置悬门或闸门的机括痕迹。

午后,阎黄包下了靠近永安门一侧的一家茶楼的临窗雅间。

窗外正对着一段城墙和一座高大的角楼。

他与另一名心思缜密、负责记录的手下“账房老周”对坐饮茶。

“老周,你看那敌台。”

阎黄抿着茶,目光却锁定窗外。

“相距约莫五十丈便有一座,彼此呼应,台上......似乎不仅有弓手,那黑黝黝的,像是小炮?”

老周假装欣赏风景,实则快速在袖中一个小本上用炭笔勾勒着草图。

“不错,确是守城短炮,而且您看,每座敌台右侧垛口都堆有黑影,似是擂石滚木,哨兵换岗了,时辰掐得很准。”

这时,一队巡逻兵恰好从城墙马道走过。

约十二人一队,盔甲还算整齐,步伐不算特别齐整,但无人交头接耳,带队什长的眼睛不断扫视城外。

阎黄轻轻敲了下桌面。

“这兵带得有点意思,不像寻常卫所兵那般稀松,虽比不上咱们的老卒,但比预想的......要强点。”

老周低声补充。

“属下观察半日,巡逻队伍间隔约一刻一趟,几乎没有空档,且您注意看角楼檐下,是否有反光?疑似设有铜铃或警锣。”

阎黄微微颔首,将这一切记在心里。

在一处靠近城墙的货栈谈生意时,阎黄的手下巧妙地与货栈管事攀谈着。

那管事多喝了几杯,压低声音吹嘘道。

“......咱这南阳城,固若金汤!马守备那可是京营里下来的能人!别看现在好像没事,城里头武库的箭矢堆得跟山一样,火器局日夜赶工......城外各要隘,都增派了烽燧和哨卡......听说是防着北边的流寇呢......”

夜晚,客栈客房内,阎黄汇总着各方打探来的消息,面色凝重。

“守备马林......”

他看着手下费尽心思从府衙小吏、旧书摊、甚至茶馆说书人那里零星搜集来的信息,拼凑着此人的形象。

“其父马芳......倒也是个人物。”

阎黄低声惊叹。

情报显示,马芳少时被蒙古掳去,在草原为奴牧马,历尽艰辛,十九岁时孤身盗马逃回大明。

投入大同军后,以其对蒙古的了解和超凡的勇武,屡立奇功。

其人精于骑射,据说能百步穿杨,更善用兵,常以少胜多,奇袭敌后,去年更曾率精骑抄袭蒙古大军后路,迫其北撤。

“虎父无犬子......”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