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78章 陈留F4,齐了

();

陈留县中,晨阳初照,街市渐次热闹起来。

杨彪身着一袭素净长袍,头戴方巾,在熙攘人群中缓步行至一家早餐摊前。

摊主见来者气质不凡,连忙迎上,热情招呼。

杨彪大咧咧在街边条凳上坐下,随后要了一碗素面。

他手中,拿着一本崭新的《万民学刊》。

这本学刊的封面绘制着三个人物画像,最左边那位,面容清癯,眼神睿智而温和,正是素有“水镜先生”之称的司马徽。

中间那人,神色沉稳,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乃颍川陈氏家主陈纪陈元方。

最右边那位,长相俊逸,尽显才情风姿,正是兖州名士边让。

“倒是别出心裁……”杨彪轻声自语,嘴角微微上扬道:“就是**了些……”

他翻开学刊,一边缓缓吃着面,一边翻阅着其中内容。

他发现,《万民学刊》里不仅有学术观点的讨论,还有不少诸多针对当下现实利弊的各种剖析。

翻至最后,杨彪目光停留在自由写作的栏目上。

一篇作者为“卧龙”的文章,吸引了他的注意。

文章开篇写道:“方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然观袁绍据冀州、袁术守淮南,其兴衰之兆已显于细微处。”

寥寥数语,便如重锤敲响,令杨彪精神一振。

文中继续阐述:河北袁绍,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如今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麾下甲士十万,声势浩大。

其帐下谋士如云,田丰、沮授、许攸等人,皆具大才,武将颜良、文丑、张郃等,勇冠三军,乍看之下,强盛无比,似无可匹敌。

然而,“卧龙”笔锋一转,写到:袁绍外表看似宽厚,实则内心猜忌多疑,遇事好谋难断。

麾下谋士,各怀心思,争权夺利,难以齐心。

田丰、沮授屡次献上良策,却被逢纪、郭图之流排挤打压,致使“奉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白白错失。

颜良、文丑虽勇,却无统领大军之能,士卒只知盲目冲锋,不懂协同作战之法。

冀州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可袁绍却仍大肆征调粮草,攻打公孙瓒,这般行径,无异于“竭泽而渔”。

更为致命的是,袁绍在立嗣一事上犹豫不决,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各自心怀鬼胎,其内部矛盾已初露端倪,此乃袁绍霸业路上的巨大隐患。

再看淮南袁术,占据扬州、豫州、徐州部分郡县,看似声势浩大。

然而,袁术其人,骄奢**逸,丝毫不体恤民力,治下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他扣留朝廷天使,抢夺符节,此等大逆不道之举,使得他民心尽失,成为众矢之的。

袁术与周边诸侯矛盾重重,麾下孙策更是有脱离其掌控之势,江东之地,恐怕不久便会尽失。

袁术的军队,多由黄巾、匪贼、流寇拼凑而成,犹如一盘散沙,胜利时尚能聚合一处,一旦遭遇连败,必将迅速土崩瓦解。

文末,“卧龙”毫不留情地评价袁术:“冢中枯骨、鼠目寸光,志大才疏,说的就是袁术!”

杨彪看完这篇文章,久久回不过神来,手中的面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

此刻的他,眼中满是惊叹之色,喃喃自语道:“此‘卧龙’对袁氏兄弟的分析,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观其所言,对天下局势洞察得如此清晰透彻,绝非等闲之辈!

只可惜,不知这‘卧龙’是何方神圣,若能为朝廷所用,实乃我大汉之幸啊!”

感慨良久,杨彪才回过神,端起面碗,吃了一口早已没了热气的面。

可那文中精妙论断,却仍在他心中不断回响,挥之不去。

杨彪回想起在灵帝时期,自己曾任颍川太守,那时便与颍川望族陈家、荀家多有来往。

与陈纪,更是相识已久,对陈纪的人品和学识,他一直钦佩有加。

如今看到陈纪等人创办了这样一本既能传播学术,又能启迪思想,发表个人见解的《万民学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见到陈纪,一叙旧情,探讨这学刊背后更加深刻的意义。

这念头一起,杨彪便感觉愈发急切难耐。

他索性放下碗筷,扔下几个铜板,起身匆匆离去。

杨彪稍加打听,便来到了《万民期刊》总部前。

他正想举步迈入,门口守卫却礼貌地上前阻拦。

杨彪赶忙说明来意,守卫听闻,转身快步进入内部通传。

不多时,三位总编辑陈纪、司马徽、边让一同走出。

陈纪隔着老远,便一眼认出了杨彪。

他脸上瞬间绽放出惊喜的笑容,大步流星迎了上来,双手紧紧握住杨彪的手,说道:“杨公,是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真是稀客,稀客啊!”

杨彪也满面笑容,回握住陈纪的手,说道:“元方,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我刚到陈留,便看到了你们办的《万民学刊》,心中好奇不已,更想与你叙叙旧,所以迫不及待就赶来了。”

两人寒暄了几句,陈纪这才松开手,侧身将司马徽和边让介绍给杨彪:“杨公,这位是司马德操,水镜先生,才学广博,精通经学、道学、奇门遁甲等,有‘人鉴’之称。

这位是边让,边文礼,年少便有超逸之才,擅长属文,其辞赋之能,当世罕有敌手。”

杨彪听闻,连忙向二人拱手行礼,说道:“久仰二位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见过杨公!”司马徽和边让也赶忙回礼,态度恭敬。

众人相互客套一番后,陈纪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笑着说:“杨公,快请进,咱们到里面慢慢聊。”

杨彪点头,与众人一同走进《万民期刊》总部。

一进大门,杨彪便被正厅上方高悬的匾额牢牢吸引住目光。

匾额上书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十个大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

杨彪的瞳孔微微一震,苍髯下的唇角轻轻颤动,目光似被这些文字紧紧黏住,久久无法移开。

陈纪站在一旁,见杨彪神色动容,便温声解释道:“此四句乃曹子安所作,道尽我儒者安身立命之根本,亦为《万民学刊》创办之理念!”

“曹子安,竟然是他……”杨彪喃喃重复着这个名字,忽然向前迈出半步,声音略显激动地说道:“老夫遍历三辅学宫,遍览先儒典籍,却从未想过有人能将儒学大道凝练于这四句之中。”

此刻的杨彪眼中泛着光芒,继续说道:“当年子贡问政,夫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为答,今日见此四句,方知我等治经者,竟长久困在章句之间。

而曹子安,却凭借这二十个字,一举推开了这万仞宫墙!”

杨彪再次抬头,望着匾额上“横渠四句”四个隶书大字,声音里竟带了几分颤抖:“昔年王莽篡汉,刘歆以‘国师公’之尊颠倒六经,天下儒者皆成附骨之蛆。今日见此四句,方知大道未坠——曹子安真可谓继孔孟之绝响,开太平之先声啊!”

说罢,他转身紧紧握住陈纪的手,苍老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急切问道:

“不知曹子安在何处,老夫想要与其一见!”

“子安有要务在身,去了许都,不知何时才会归来。”边让在一旁如实回道。

“唉,可惜……”杨彪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之色。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清朗的声音忽然从门外传来:

“三位老师今日可有空闲,随我去品品最新出来的好酒?!”

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曹彦,正满脸笑意走进总部大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