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79章 文化兴盛,从兖州的开始

();

杨彪见曹彦进来,他神色急切,上前一把拉住曹彦的胳膊,问道:“那新纸,可是你弄出来的?”

曹彦闻言,微微一怔,旋即点头道:“是我。”

杨彪又追问:“批量印书的法子,也是出自你手?”

曹彦坦然应道:“没错。”

杨彪目光灼灼,继续问道:“《万民期刊》,亦是你提议创建的?”

曹彦神色自若,答道:“正解。”

得到一连串肯定的答复,杨彪竟一时有些语塞。

眼前这年轻人,行事天马行空,思维新奇,诸多举措令人眼前一亮又难以捉摸。

就在这时,杂役端着沏好的茶水进来,热气腾腾的茶香弥漫开来,打破了略显尴尬的沉默。

杨彪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喉咙,再次开口:“老夫近日走访多地,发现此地一些制度与汉制有所不同……”

话说到一半,杨彪看向了曹彦。

曹彦点头大方承认道:“是我改良后推行的。”

杨彪嘴角有些抽抽,继续说道:“我还留意到这里的屯田制与早期朝廷推广的有所不同?”

曹彦回到:“兖州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也是我所为。”

杨彪心中惊叹,这年轻人究竟还有多少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曹彦说得云淡风轻,杨彪内心却波澜起伏。

带兵打仗、发明创造、民生改革等等,似乎就没有他不涉足的领域。

曹彦见杨彪突然沉默,微笑问道:“太常,您还有别的疑问吗?”

杨彪揉了揉因惊讶而有些发僵的脸,神色凝重地问道:“老夫想问问,你心中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理想?”

理想,又是关于理想。

曹彦以前就被那三爷子抓住问过理想,这才不得不把“横渠四句”拿出来**。

现在又被杨彪问起理想,曹彦只能指着大堂外面的牌匾说道:“可不就挂在外面么。”

“横渠四句”,寥寥数语,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杨彪喃喃自语,反复念叨着这四句话,渐渐陷入了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杨彪才回过神来,眼中已经带着敬佩之色:“后将军的一首诗,令老夫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令人难以想象,你竟有如此宏图大志,老夫佩服,佩服至极!且受老夫一拜!”

说着,杨彪起身就要躬身行礼。

曹彦见状,连忙起身避开,伸手扶住杨彪:“太常折煞小子了!这难道不是我辈读书人理应追求的目标吗?”

曹彦扶住杨彪的双手,能明显感觉到杨彪的身躯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杨彪感慨道:“是啊!这不正该是我辈读书人前赴后继、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吗?!”

但杨彪心中仍有一个疑惑,他拉着曹彦回到桌案前坐下,问道:“子安,你说要为天地立心,可天地本无心,又如何立心呢?”

曹彦思索片刻,缓缓答道:“天地无心,却以万物为心。天道运行,万物生生不息,再通过人的体悟与引导,天地生化万物的心便得以彰显。”

杨彪恍然大悟:“我明白你为何大力招募工匠,发展工坊了!”

曹彦有些心虚,挠了挠头道:“额……这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罢了。”

他心里清楚,大力发展工业虽能推动社会进步,却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杨彪微微一笑,对曹彦的谦虚很是满意。

此刻,在他眼中,曹彦简直是无可挑剔。

杨彪继续说道,

“为生民立命——从你一系列的改革和惠民政策来看,你正努力践行这一目标。”

“为往圣继绝学——曹氏新纸和印刷术的出现,意味着你在这条路上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那么,最后就只剩下为万世开太平了。”

说到这里,杨彪意味深长地看了曹彦一眼。

在这乱世之中,如何实现太平?答案其实已在曹彦的一系列胜仗中初见端倪。

“大贤?圣人?”杨彪一时不知该如何形容眼前这个年轻人。

若换作从前,有人跟他说要成就这般伟业,他定会嗤之以鼻。

可如今,眼前的曹彦,实实在在地在朝着这些目标迈进,且已初有成效。

“这可如何是好?”杨彪心中纠结,“老夫竟又燃起了久违的热血……可陛下那边,该如何交代?”

此刻的杨彪,心中既有对曹彦宏伟抱负的钦佩,又因重燃的热血而躁动不安,更让他为难的是,该如何向陛下禀报今日所见所闻。

若如实相告,陛下是否会忌惮曹彦的才能与野心?如果暂停甚至破坏曹彦的一系列作为,那对大汉,甚至是对整个民族的进步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但若有所隐瞒,自己又于心不忍。

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让这位见惯了朝堂风云的老臣,也不禁感到棘手。

曹彦虽然不知道杨彪脑海中的真实想法,但从对方称呼的转变,他察觉到杨彪对自己态度的变化。

果不其然,杨彪神色略显拘谨,开口道:“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曹彦面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语气诚恳:“您只管道来便是。”

杨彪目光扫过室内,最终落在曹彦身上,犹豫片刻后问道:“不知《万民学刊》可还需要总编?”

话音落下,他又下意识地瞅了一眼一直安静坐在旁边的陈纪、司马徽、边让等人。

室内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陈纪、司马徽、边让三人保持着沉默,神色淡然,可那偶尔闪动的眼神,却透露出对杨彪提议的关注。

曹彦心中暗自叫苦,如今各方势力都盯着他手中的资源,《万民学刊》就像一块**的蛋糕,来一个人都想分上一块。

长此以往,不仅资源分配成难题,人多嘴杂,想法各异,利益牵扯也会愈发复杂,学刊内容的呈现,恐怕也将不再纯粹。

该如何应对?

曹彦眉头微蹙,大脑飞速运转。

片刻后,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提议道:“要不,咱再新开一家报社,发布报纸?”

“报社、报纸?是什么东西?”杨彪本就对曹彦层出不穷的新想法充满好奇,此刻更是来了兴致,追问道。

曹彦整理了下思路,有条不紊地解释:“万民学刊主要聚焦学术内容,探讨学问之道,为学者们提供交流的平台。

因学术研究需要时间沉淀,所以一般七天发布一期。

而报社发布的报纸,则主要收集近段时间的新闻、实事,大到战事动态、政策变革,小到市井趣闻、民生百态,每日都会更新新版。

咱们可以叫它《兖州早报》,清晨发行,让百姓在一天开始之际,便能知晓天下事。”

说到这里,曹彦停顿了一下,观察着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听得入神,继续补充,“如此一来,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能给更多有志之士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能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引发的矛盾。”

“妙啊!大妙!!”杨彪双目放光,忍不住抚掌大笑。

边让他眼珠一转,喊道:“既有早报,何不再设晚报?老夫不才,愿为晚报总编辑!”

好家伙,不得不说边让这脑子是真的灵活!

陈纪、司马徽也有些坐不住了。

“诸位先生莫急,”曹彦环视众人神色,抬手示意稍安勿躁:“办报之道犹如开渠引水,自当广纳源流,每人都有份!”

“比如?”陈纪问道。

“比如《大汉改革报》,专论体制改革、政策研究,在其上发表的人物,可以被纳入职称评审成果。

再比如《光明日报》,专载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评论与研究成果,同样发表文章的人,可以被纳入某种职称评审。

还有艺术、军事、娱乐等领域,亦可各立专刊,形成报系。”

杨彪、陈纪、司马徽、边让等人,听得有些脑子发晕。

原来,文字、文学,还能这么玩儿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