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辰送来的那份文件,像一道惊雷,轰然劈开了横在合作社面前最顽固的壁垒。
那一夜,沈一诺几乎未眠。晨光初露时,她便带着那份沉甸甸的文件和精心补全的材料,再次敲响了公社李干事的门。
李干事起初仍是那副例行公事的模样,可当他的目光触及那份盖着鲜红大印的土地转让协议和信用社资金证明时,整个人都僵住了。他反复翻看着文件,指尖微微发颤,再抬眼时,目光里已满是惊疑——这个看似稚嫩的农村姑娘,何时有了这般通天的本事?
“这、这一诺同志,你是从哪儿......“他语无伦次地问道。这两份文件的份量,他再清楚不过。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办妥,背后的能量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姑娘。
沈一诺只是浅浅一笑:“李干事,您看现在材料都齐备了,合作社的申请......“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李干事瞬间堆满笑容,“我这就往县里报!亲自去!你们这事啊,板上钉钉了!“
弹幕顿时沸腾:
“这变脸速度,堪称一绝!“
“先前爱理不理,现在高攀不起!“
“实力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主播:深藏功与名~“
有了这份“硬通货“,后续流程畅通无阻。不久,县里的正式批文便送达——“沈家湾生产队食品加工合作社“正式获批,“社队企业“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当老支书和沈一诺捧着批文回到村里时,整个沈家湾都沸腾了。
王金花用粗糙的手掌轻抚着那张盖着大红印章的纸张,喜极而泣。她催促沈建国寻来上好的木板,请村里字最好的老先生用红漆工整地写下“沈家湾食品加工合作社“十个大字,郑重地悬挂在仓库大门旁。
红牌挂起的那一刻,鞭炮声震天响。全体社员身着最整洁的衣裳,挺直腰板站在牌匾下,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从今往后,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社办企业工人了!
弹幕齐声庆贺:
“礼花齐放!恭喜主播!“
“载入沈家湾史册的时刻!“
“这块招牌,是全村人的骄傲!“
“该改口叫沈总了!“
这块红牌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
沈建国外出采购原料时,只要亮出“社队企业“的名号,对方立即客气许多。虽然马老三仍在暗中作梗,但这块招牌已如一面盾牌,为他们挡去了不少明枪暗箭。
销售渠道更是豁然开朗。沈红梅再与供销社、代销点接洽时,对方听闻是正规社队企业的产品,态度明显热络。先前那些无形的壁垒,似乎正在悄然瓦解。
最令人振奋的是社员们的精神面貌。大家干劲十足,自觉性也提高了。连王金花都仿佛年轻了十岁,不再整日愁眉苦脸,反而开始盘算如何利用那笔注册资金,尽快整修废弃砖窑扩大生产。
沈一诺趁势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生产组由李秀娟统领,采购组仍由沈建国负责,销售组交给沈红梅,账目请大队会计兼任,定期向社员公示。一套流程理顺下来,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然而,沈一诺始终保持着清醒。她铭记着那份抵押未来的协议,记得陆北辰深不可测的目光。这份来之不易的“名分“,背负着沉甸甸的代价。
更让她警惕的是,暗处的窥伺从未停止。
马老三得知沈家湾挂上红牌后,气得当场摔碎了茶碗。他背后的“为民食品厂“也深感威胁——一个村级合作社,竟能如此迅速地拿到他们都要费尽周折的资质?
“查!必须查清是谁在背后撑腰!“食品厂厂长拍案怒吼。
县商业局的赵科员也在一次闲谈中意味深长地说:“沈家湾这个合作社,水深得很啊。“
这些暗流虽未直接涌到面前,但沈一诺心知肚明:“社队企业“这个身份既是护身符,也可能让他们成为更醒目的靶子。
她伫立在崭新的红牌下,望着生机勃勃的合作社,心中既有欣慰,更怀着沉甸甸的责任与警惕。
风已满楼,下一步是乘风而起,还是倾覆其中,全看他们能否真正驾驭这股力量。
而那个在幕后推动这一切的男人,此刻又在谋划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