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首席谋士 第8章 找乡邻凑材料!第一次试验竟翻车了

();

开元二十五年,秋八月十七,辰时。

天刚蒙蒙亮,韩澈就醒了。窗外的鸡刚打了第一声鸣,他揉了揉眼睛,脑子里全是昨晚琢磨的改良晒盐试验——里正周德昌那边还没回话,材料也没凑齐,心里总悬着一块石头。

“澈儿,怎么醒这么早?不多睡会儿?”赵氏端着木盆从外面进来,看到儿子坐起来,疑惑地问。

“娘,我想着里正那边的事,睡不着。”韩澈起身,帮母亲把木盆放在地上,“我现在就去周德昌家,跟他好好说说,争取让他同意咱们用村西的黏土。”

赵氏点点头,从灶房拿了块凉透的粗粮饼递给韩澈:“拿着路上吃,跟人说话别太急,好好商量。”

韩澈接过饼,咬了一口,含糊地说:“娘放心,我知道。”

出了门,清晨的风带着些凉意,吹在脸上很舒服。韩澈加快脚步往村西走,里正周德昌家在村西头,是村里少有的砖瓦房,比普通人家的茅草屋气派不少。

走到周德昌家门口,韩澈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人探出头,正是周德昌。他看到韩澈,皱了皱眉:“是你?找我有事?”

“周里正,我是来跟您说改良晒盐的事。”韩澈拱手行礼,态度恭敬,“我想借村西土坡的黏土用用,要是试验成功了,咱们村晒盐的产量能翻一倍,到时候交的税也能多不少,您脸上也有光不是?”

周德昌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韩澈会提交税的事。他侧身让韩澈进来,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慢悠悠地说:“你这小子,倒会说话。不过晒盐的法子祖辈传下来就是这样,你说改就能改?要是改坏了,黏土挖得乱七八糟,到时候谁来收拾?”

“周里正,我就挖一小块地,保证用完之后恢复原样。”韩澈连忙说,“而且我跟周伯渊、鲁大牛他们都商量好了,试验成功后,先给村里交三成的盐作为回报,您看怎么样?”

周德昌眼睛亮了亮,三成盐可不是小数目,要是真能多晒出盐,他这个里正不仅能得到上级的夸奖,还能捞不少好处。他沉吟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不过你得保证,不能破坏土坡,要是试验失败,你得把挖出来的黏土填回去。”

韩澈心里一喜,连忙答应:“谢谢周里正!您放心,我一定做到!”

从周德昌家出来,韩澈脚步都轻快了不少。他先去找周伯渊,告诉他人家同意用黏土了,周伯渊也很高兴,当即就喊上鲁大牛,一起去村西土坡挖黏土。

“韩小子,你说这黏土掺多少草木灰合适?”周伯渊一边挖黏土,一边问。

韩澈想了想,现代防渗层的比例他记不太清了,只能凭感觉说:“我觉得黏土跟草木灰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应该差不多,先试试,不行再调整。”

鲁大牛力气大,一锄头下去就能挖起一大块黏土,他笑着说:“管它多少,先混了试试,反正咱们这是试验,失败了再改呗!”

韩澈点点头,鲁大牛说得对,第一次试验难免有差错,关键是找出问题。他又去喊了张二和李老四,张二家里有多余的草木灰,李老四是村里的泥瓦匠,懂点夯土的技巧,正好能帮忙把池子夯实。

不一会儿,乡邻们就凑齐了材料:满满的两筐黏土,一筐草木灰,还有李老四带来夯土的工具。大家跟着韩澈来到他家后院的空地,这里地势平坦,离海边也不算远,正好适合挖试验池。

“咱们先挖三个池子,一个大的蒸发池,两个小的结晶池。”韩澈用木炭在地上画了三个长方形,“大池长三尺、宽两尺,小池长两尺、宽一尺,都挖一尺深就行。”

鲁大牛拿起锄头,率先挖了起来,“咚咚”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周伯渊和张二帮忙清理泥土,李老四则在旁边指导,告诉大家怎么挖才能让池子壁更平整。婉儿也跑过来帮忙,把清理出来的小石子捡走,赵氏则在灶房烧开水,准备给大家解渴。

韩澈一边帮忙递工具,一边给大家讲解:“这大池先装海水,晒个一两天,等水少了一半,再倒进小池里,小池里的水更浓,晒出来的盐也更多。”

“韩小子,这池子壁要是不夯实,海水肯定会漏。”李老四蹲下身,摸了摸池壁,“我来帮你夯实,再把黏土和草木灰混在一起,抹在池壁上,这样防渗效果更好。”

韩澈连忙道谢:“谢谢李叔,有您在我就放心了。”

李老四笑了笑,拿起夯土的工具,开始一点点夯实池壁。他的动作很熟练,每夯一下都很用力,池壁很快就变得坚硬平整。周伯渊和韩澈则把黏土和草木灰按比例混合,加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池壁上,像给池子穿了一层“防护衣”。忙活了一上午,三个池子终于挖好了。韩澈看着自己的“杰作”,心里充满了期待——这可是他在唐代的第一个“项目”,要是成功了,就能改变村里靠天晒盐的困境。

“韩小子,现在干啥?”鲁大牛擦了擦脸上的汗,问道。

“现在得把海水引到池子里。”韩澈说,“张二哥,麻烦你跟我去海边挑海水,其他人先歇会儿,喝口水。”

张二点点头,拿起两个水桶,跟韩澈一起去海边。从韩澈家到海边有半里地,两人挑着水桶,走了两趟,才把大池装满海水。看着清澈的海水在池子里荡漾,韩澈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接下来就是等了,要是天好,两三天就能看到效果。”韩澈对围过来看的乡邻说。

周伯渊摸了摸池壁,点点头:“这池子看着就结实,应该能成。”

鲁大牛也说:“要是真能多晒盐,以后再也不用怕盐商压价了!”

韩澈笑了笑,心里却有点紧张——他虽然有现代知识,但毕竟没实际操作过,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

接下来的两天,韩澈每天都要去后院看好几遍。第一天天气很好,太阳很大,海水蒸发了一些,池子里的水明显少了点,韩澈心里一阵窃喜。可到了第二天下午,天突然变阴了,刮起了风,还下起了小雨。

“坏了!”韩澈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跑到后院。只见雨水顺着池子边缘流进池里,原本浓缩了一些的海水又变稀了,池壁上还渗出了一些水,地面湿了一大片。

“怎么会这样?”周伯渊也赶了过来,看到这情景,皱起了眉,“池壁不是夯实了吗?怎么还漏水?”

韩澈蹲下身,摸了摸池壁,心里明白了——黏土和草木灰的比例可能不对,而且夯实的力度不够,导致防渗效果不好,再加上下雨,海水不仅没浓缩,还被稀释了。

“是我没做好,黏土和草木灰的比例可能错了,夯实也不够。”韩澈有些沮丧,但很快又调整过来,“没事,这次只是试验,咱们找出问题就行,下次肯定能成!”

鲁大牛拍了拍他的肩膀:“韩小子,别灰心,谁第一次做都这样,咱们再试一次!”

张二也说:“对,下次咱们多加点草木灰,再夯实点,肯定能行!”

韩澈点点头,心里却在琢磨:除了黏土和草木灰的比例,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比如池子的坡度?或者引海水的方式?他看着稀稀的海水,又看了看阴沉的天,突然想起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要是一直下雨,就算池子不漏水,也晒不出盐,是不是得想个办法遮雨?

就在这时,婉儿跑过来,小声说:“哥,里正爷爷来了,他好像不太高兴。”

韩澈心里一紧,抬头一看,周德昌正站在院门口,脸色阴沉地看着漏水的池子。他知道,麻烦来了——周德昌肯定是看到试验翻车,后悔同意借黏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