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 第83章 三让之礼,郑牧议说陶谦(求追定)

“倘若老夫能重用郑牧,又何至于今日!”看着意气风发的郑牧,陶谦不由暗暗长叹。

然而这世间是没有后悔可言的,当陶谦选择了冷落郑牧让其待在襄贲城,就注定了今日的结局。

想到小沛的刘备,陶谦心有明悟。

犯了一次错,就不能再犯第二次。

“章校尉。”陶谦看向立在一旁的章诳,终于下定了决心。

章诳身体一挺,近前拱手:“末将在!”

陶谦扫了一眼郑牧,遂又向章诳下令:“章校尉,令你星夜前往小沛,请玄德速来郯城赴宴!”

章诳内心一震。

这个时候急令刘豫州来郯城赴宴,难道陶使君真的要将徐州让给刘豫州?

章诳没有多问,应诺一声,便退出了正堂。

“郑都尉。”陶谦又看向郑牧,语气也变得平和:“老夫已经将曹豹下狱,曹豹麾下有丹阳兵五千人,如今无人统属。郑都尉若有意,可助老夫统率这五千人。”

郑牧面带笑意:“郯城的丹阳兵,除了章诳的三千人外,能战的应该还有八千人。”

陶谦眼神复杂:“郑都尉对老夫的兵马倒是清楚,剩下的三千兵,分别由许耽和吕由统率。老夫总不能也罢免了他们的兵权。”

“但曹豹这五千兵,老夫也不是平白无故的送给郑都尉,老夫需要郑都尉一个承诺!”

郑牧闭上双眼:“陶使君可是想说,倘若陶商和陶应再犯死罪,牧能否保二人性命?”

陶谦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老夫的儿子虽然不成器,但也不能因此断了子嗣传承。五千丹阳兵,换老夫的两个儿子安享晚年,郑都尉可愿答应?”

良久。

郑牧睁开双眼,双眸凌厉:“如陶使君所愿,牧答应了!”

对于郑牧而言,陶商和陶应的性命不重要,这五千丹阳兵才是到手的好处。

只要兵马在手,任陶商和陶应如何折腾,也掀不起风浪来。

见郑牧答应了条件,陶谦内心悬着的石头缓缓落地。

陶谦不担心郑牧会毁诺,如郑牧这类人,对于信义是颇为看重的。

更何况,即便担心也无甚用处,陶谦已经没能力去管身后事了。

郑牧在丹阳兵中本就有不小的威望,又有陶谦的兵符和调拨文书在,郑牧顺利的接管了曹豹的五千丹阳兵。

加上襄贲城的一千丹阳兵,郑牧已然成了丹阳派系诸将中,兵权最大的一个了。

“算上章诳许耽吕由的六千人,以及刘豫州的四千人,总计一万六千人,这样的力量,足够对徐州本土势力形成压制了。”

郑牧默默计算。

这些丹阳兵,其实也不全是丹阳人,少部分是陶谦自流民中挑选的精壮补充的,毕竟战场是有损耗的。

......

章诳日夜狂奔,不辞辛劳的赶到了小沛,向刘备传达了陶谦的命令。

“章校尉,何事如此急躁?”刘备有些疑惑,如今曹操都已经退去了,还有什么事需要紧急相召的?

章诳不敢多言:“使君急令,我也不知。郑都尉也在郯城。”

刘备眼神一动:“备明白了,这就前往。”

虽然不清楚具体的缘由,但既然郑牧也在郯城,这其中必然有大事要商议。

当即,刘备留下关羽和诸葛瑾在小沛,带着张飞和陈群前往郯城。

诸葛瑾是主动投效刘备的,刘备自然是对诸葛瑾颇为信任,而陈群是因为陈纪的原因才出任的豫州别驾,刘备需要多花时间跟陈群相处,以求能让陈群不离不弃。

三日后。

刘备抵达郯城。

陶谦则是遣糜竺在城外相迎。

由于诸葛瑾跟糜竺关系匪浅,刘备顺带的对糜竺也颇有好感。

“糜别驾,不知陶使君急召,有何要事?”刘备跟糜竺联袂而行,温声询问。

糜竺没有直接回答刘备的询问:“陶使君已经在正堂静候,刘豫州到了便知。”

刘备遂不再问。

不多时,众人抵达正堂。

刘备扫了一眼,见陶谦静坐主位,而郑牧却是跟许耽、吕由等将同在右侧席位,不由心生疑惑。

“玄德来得迟了!”陶谦起身而迎。

刘备连忙回礼:“路上耽误了行程,望使君勿怪!”

陶谦大笑,邀刘备入席:“玄德在小沛多日,可还适应?”

刘备不知陶谦问这话的用意,遂道:“小沛民风淳朴,备心甚慰。”

陶谦感叹:“老夫坐掌徐州多年,亦是对徐州士民的淳朴颇为欣慰,只恨那曹操残暴无道,两犯徐州,害徐州士民受难。老夫惭愧啊!”

刘备语气一凛:“若使君有意,备即刻起兵杀向兖州,定要生擒曹操,以慰徐州士民的亡魂!”

如今正值六月天,曹操和吕布在濮阳大战,若刘备轻骑袭扰曹操后方,未必不能有所斩获。

对此,刘备也是很有信心的。

陶谦摇头:“玄德有心了!只是徐州如今连遭战祸,各县百姓皆需安稳,不宜再动刀兵。老夫今日邀玄德来,是有要事相商。”

倘若粮草足够,陶谦也想趁机再伐泰山,攻略任城。

然而陶谦现在维持兵**日常度用就已经很勉强了,若是要再攻泰山,这沿途的粮草消耗让陶谦难以为继。

兵马出征和不出征,这粮草的消耗差别是很大的。

陶谦将目光看向同在右侧席位的糜竺,糜竺会意起身,向刘备拱手一礼:“刘豫州,如今汉室倾颓、四海倾覆,陶使君本有心再举勤王义旗,西迎天子,诛杀李傕郭汜乱贼。”

“奈何陶使君年迈,难以再主持大局。”

“徐州殷富,户口百万,若刘豫州有意,我等愿共举刘豫州执掌徐州,继陶使君勤王大志!”

糜竺这话说得漂亮,不是陶谦要让徐州,而是陶谦要举勤王义旗奈何年迈,故而让刘备来执掌徐州,继承陶谦的勤王大志。

陶谦在初平二年的时候,就联合前杨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人共举朱儁为太师,移檄牧伯,同讨李傕。

糜竺今日这般说,倒也不是没有依据。

陶谦捋了捋须髯,对糜竺这般说辞极为满意。

毕竟以徐州如今的现状,说好听叫让徐州,说难听叫撂摊子。

可若是加上勤王大志,那这性质就不一样了,即便徐州已经千疮百孔,也挡不住陶谦勤王救驾的大志!

让徐州,不是因为陶谦要撂摊子,而是因为陶谦年迈不复当年勇,但勤王救驾的大事又不能耽误,故而让刘备来执掌徐州,继承大志。

至于徐州的困境?

天子尚且蒙难,难道勤王的人还要因为徐州变得疲敝就忘却勤王之心吗?

郑牧俊容含笑,暗暗惊叹:“这糜子仲虽然只是东海垦殖富户出身,然而这才智学识不比寻常士子差劲,虽说有道义绑架的嫌疑,然而这乱世之中想要成事,本就要占据道义。”

不过此时,刘备却是听得心惊不已。

执掌徐州?

虽然刘备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想法只是想法,不是能随便付诸于实践的。

刘备起身拒绝:“此事万万不可!陶使君若要举勤王义旗,无需亲往,只需坐镇徐州遣一大将会盟即可,何须让备来执掌徐州?糜别驾,还请慎言!”

陶谦开口相劝:“玄德,老夫近日深感岁月艰难,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若玄德愿意执掌徐州,老夫情愿退居幕后。还请玄德勿要推辞。”

然而,不论陶谦和糜竺如何劝说,刘备都是坚持不受。

陶谦眼神示意郑牧,然而郑牧却是笑而不语,并未如陶谦期望的一般起身相劝。

无奈之下,陶谦只能暂时放弃这个想法。

待得宴席结束,陶谦让糜竺引刘备去驿馆暂歇,然后留下了郑牧。

“郑都尉,为何你方才不劝玄德?”陶谦心中疑惑。

郑牧踱步而笑:“古殷商时,曾有一古国,国君古公迁国于岐山,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武王伐纣得天下,尊古公为太王。”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泰伯是长子,本应继承国君,然而古公却认为季历的儿子昌,有圣人瑞相,预料昌能兴周,有意传位给季历,以便于再传位给昌,但古公并未明确表示。”

“长子泰伯了解古公的心思,于是在古公生病的时候,托辞去南方采药;次子仲雍也有此意,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一同辞别去了江南的吴地,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

“泰伯和仲雍都外出了,季历就不能外出,必须在家照顾古公。古公临终时,嘱托季历给泰伯和仲雍报丧。然而直到古公薨,泰伯和仲雍都未返回。”

“待得丧礼结束,泰伯才与仲雍返回,于是泰伯和仲雍就计议要让位给季历,但季历不受。泰伯又说自己已经断发文身,不能再治理国家,又跟仲雍再次去了吴地。”

“季历遂被立为国君,后来传位给昌,成了殷商的西伯侯。”

“这便论语中泰伯三让天下的记载,外出采药为一让,闻丧不回为二让,断发文身为三让,三让天下,于是礼全。”

“陶使君虽有让徐州之意,可刘豫州向来以信义行事又岂会轻易接受?若受让了徐州,岂不是让人诟病刘豫州趁人之危?信义不立,又如何能治理徐州?”

“牧方才不劝,是不想将刘豫州吓回小沛。”

陶谦恍然:“是老夫操之过急了!依郑都尉之意,老夫需要三让才能礼全,方才席间已经一让,这二让和三让,又当如何?”

郑牧徐徐而道:“陶使君让徐州给刘豫州,必然也是希望刘豫州能治理好徐州。然而刘豫州如今名望不够,即便真的当了徐州牧,这诸县士民也未必会心服。”

“牧以为,继勤王大志,可谓一让;立士林名望,可为二让;报屠民之仇,可为三让!”

“陶使君跟康成公有旧,可引荐康成公与刘豫州相识,助刘豫州立士林名望。”

“曹操两伐徐州,杀戮颇重,若不能替徐州士民报此血仇,又如何能安徐州士民之心?”

“牧在襄贲城还有些粮草,可助刘豫州北上鄄城!”

陶谦的瞳孔紧缩。

借郑玄之名,立士林名望;北上伐鄄城,报屠民之仇;再加上执掌徐州,继勤王大志,三让礼全,刘备的在徐州的名望将会无人能及!

“郑都尉,若论这世间不世奇才,必有你的名字!”陶谦的语气颇为复杂。

既有对郑牧提出的三让之礼的惊叹,也有对之前没有器重郑牧的一丝懊悔。

郑牧微微含笑:“陶使君过誉了,牧不过是随口胡言。是否可行,还需陶使君斟酌!”

陶谦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老夫明日,便邀玄德同往栖迟岩,正好也要拜托康成公对老夫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能多费些心思!”

郑牧拱手一礼,退出了衙署。

刚出衙署,如虎豹般的嗓音就在耳边响起:“郑都尉,俺在这里等你多时了,兄长邀你前往一叙!”

张飞如常的黑衣黑頍,立在一辆马车身边,那环眼中满是热情。

郑牧轻笑:“牧也正好要寻刘豫州,有劳张主簿驱车了。”

张飞嘿笑一声:“俺现在不是主簿了,郑都尉,你我干脆也别这般见外,不如以表字相称如何?”

郑牧也是个性豪迈的,当即便改口大笑:“那就如益德所愿,请为牧驱车!”

张飞亦是大笑:“坐稳了,俺这车,颇为颠簸!”

不多时。

马车抵达驿馆,郑牧一脸铁青的走下马车:“益德,你的御术很好,但以后还是别驱车了。”

郑牧本以为张飞说的“颇为颠簸”只是戏言,哪知道这竟然是张飞的“谦逊之言”!

张飞挠了挠头:“子武啊,兄长催得急,俺只好稍微快一点了,你放心,下次俺一定让车马平稳。”

还下次!

吃饱了撑的才有下次!

郑牧颇为无语,整了整衣襟,走进驿馆。

而在驿馆内,陈群面色严肃:“使君,不可答应陶使君的相让之举,否则祸事将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