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233章 神臂弓

“哼!”

慕容镇哼道:“汝家使君乃一黄口小儿,何德何能大破拓跋遵?”

“呵~~”

刘长文冷笑道:“慕容将军若不信,尽管来攻,各家都于山里筑有堡壁,将军若一一拨除,最少得十天半月,届时就知使君会否发兵前来!”

“都督,不妨先把这座堡壁打破!”

有部将提议。

慕容镇却是陷入了为难当中。

慕容德并无南图之意,当前的大敌有两个。

一是据辽东的慕容熙,承自慕容宝,是燕室正统。

相对而言,慕容德建南燕,是叛乱,只有消灭慕容熙,才能据统胤。

另一个,便是魏国。

倘若王愔之真的大破拓跋遵,必然会引兵来援,而他只带了五千骑,断然不是对手,再要是损失惨重的话,燕国都会大震。

这也没办法,慕容德全赖给青州士族豪强让利,才能于广固称帝,这两万兵马,便是慕容德的根基。

必须精打细算的用。

他心里已有了退兵之意,可以稍退远点,再着人打探情报,如果确实拓跋遵大败,那他只能回广固了。

甚至还要考虑如何与王愔之相处。

如果刘长文只是讹诈,那对不起,彭城就等着承受燕军铁骑的怒火吧。

略一沉吟,慕容镇放声道:“既便汝传讯于彭城,援军赶来最少也须三两日,我军早已踏平堡壁。

不过令尊素有操行,看在令尊的份上,你部拿两万石粮食出来,本将立刻引兵退走。”

“一粒粮也没有!”

刘长文毫不犹豫的拒绝。

“汝……宁不怕死焉?”

慕容镇眼里,闪现出危险的光芒。

刘长文不客气道:“慕容镇,你自可挥军来攻,破了堡壁,有我等尸体可吃,且看你敢不敢吃!”

慕容镇怒火滔天!

不过他终究没有冲动,打算还是按先前所想,先退去,再着人打探,于是挥手道:“后队变前队,退!”

命令一层层下达,全军徐徐退却。

慕容镇不时回望,却见坞堡墙上,爆出了阵阵欢呼声,仿佛在嘲讽他,连打的勇气都没有。

“尔母!”

慕容镇憋屈的朝空处猛的打出一拳!

可是南燕弱小,他有什么办法呢。

历史上,刘裕伐南燕,固然与他稳扎稳打的御使车阵与每三十里筑一堡壁有关,但南燕始终不敢下定决心与刘裕决战,始终犹犹豫豫,也是重要因素。

归根结底,南燕的本钱太少,一波被打掉,就再也没了第二次机会。

两日后,王愔之得知刘长文斥退慕容镇之事,大喜,此人也列入了他的考察名单。

暂时他并不愿与南燕交手。

刘裕能一路平推过去陷穆陵关,与身后站着整个东晋朝廷不无关系,有足够的钱粮平推。

而王愔之的根基,目前只是钱塘和义兴,产出有限,彭城和小沛,至少明年都不会有收益,故而他打算水陆分头并进。

主力屯在穆陵关下,吸引慕容德的注意力,另一支以不其(今青岛)为基地,袭取慕容德空虚的腹地。

忙忙碌碌中,天气渐渐凉了,其间下了两场小雨,只稍微打湿了地表,对缓解旱情并无裨益。

平城!

拓跋珪看着跪在阶下的拓跋遵、和跋、贾彝等一干贵族重臣,眼里那是杀机闪烁啊,恨不能拖下去一一斩了。

他三十出头,正当壮年,英姿勃发,胸怀壮志。

却不料,在信重程度上,仅次于拓跋仪的拓跋遵给他来了这一出。

倘若死的全是杂胡,他还没那么气愤,自起兵以来,又不是没吃过败仗,可是万余拓跋氏精兵只零零散散逃回来不足两千。

足足损失了八千人啊。

尤其是王愔之命杂胡杀拓跋氏降卒极为歹毒。

拓跋氏本部虽号称百万控弦之士,实则青壮年也才三五十万,其余都是老弱妇孺。

拓跋氏的部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本不姓拓跋,多数是在这百年间,采取酷烈手段吞并而来,还没充分融合消化,内部并不安稳。

况且魏国东南有慕容德,东有慕容熙,西有姚秦,北面的柔然也在兴起,南面则是大晋,可谓四面受敌,形势并不乐观。

如今被王愔之搞了这么一出,虽不说杂胡从此与他离心,但最起码,心里埋下了一根刺。

偏他拓跋珪并不是那种宽厚仁和之主,因着幼年寄居人下的经历,很没有安全感,养成了暴戾猜忌的性子。

他有八成把握敢肯定,手头沾了血的杂胡部落,反叛或许不敢,却会与他渐渐疏远,而没沾血的,也会存有观望之心。

换言之,将来行军作战,征发杂胡不是那么容易了。

即便征发来,也不会让他信任。

而一切,均拜拓跋遵之赐。

其实战败的消息很早就传来,并通过逃回来的溃卒口中,渐渐拼凑了整个作战过程,魏国高层曾经数次复盘。

诚然,局势并不利,却也没到主将上阵单挑的地步啊。

很多人都认为,就是因拓跋蹲一时冲动,与王愔之单挑被生擒活捉,才导至了大败。

毫无疑问,拓遵才是罪魁祸首。

“汝还有脸回来?”

拓跋珪哼道。

“臣的命是陛下的,不敢在外枉死,特意赶回来请陛下治罪!”

拓跋遵在阶下,连连磕头。

拓跋珪面色稍霁!

是的,如他这类残暴之主,最爱的是别人对他的臣服,拓跋遵在外面,不敢自尽,特意回平阳求死,这不叫臣服,什么还叫臣服?

他喜欢这种将别人生死操纵于手的感觉。

这才是大权在握啊。

卫王拓跋仪一直在旁观察,此时便道:“陛下,常山王虽败,却非出于本心,对陛下、又大魏的忠诚无须置疑。

况且姚平于不久前,无端侵我干壁城(今山西临汾襄汾境,是北魏的存粮之所),或可予常山王戴罪立功之机》”

“呵~~”

拓跋珪冷笑道:“姚兴欺人太甚,此役朕亲征姚平,尔等且先居家闭门思过,待朕凯旋班师再作处置!”

“谢陛下!”

以拓跋遵为首,众人称谢。

谁都知道,当时不作处置,接下来再处置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拓跋仪也暗暗点头,这个从兄,好歹还没忘了兄弟之情。

……

不觉中,已是十月,淮北凉意渐现,不过在彭城的广袤土地上,却是迎来了一波杂粮的收获。

屯田兵小心翼翼地收割着每一株植茎,这是他们赖以活命的保证,接下来,将会种植冬小麦,以应对明年有可能的蝗灾。

而王愔之正在匠作营。

“使君请看,这便是试制出的神臂弓!”

刘庸双手奉上。

这副神臂弓,与交待下来的尺寸一模一样。

相对于军中通用的大黄弩,神臂弓最大的优点是采用轮轴机械结构上弦,虽与大黄弩同为脚蹬,但效率已大有不同。

大黄弩全凭弩手的个人力量,将弓弦一点点的蹬上去,力量小了蹬不动,而神臂弓,只要是正常的成年男性,都能蹬的动。

“我来试试!”

王愔之立刻坐下来蹬弦。

当然,他没用什么力气,接连数次之后,大体可以断定,蹬弦的速度快了将近一倍,这无疑是个重大改进。

射程,准头的提高,相对而言都不太重要了。

至于神臂弓自带的连弩功能,王愔之并未绘在图纸上,毕竟近代带弹匣的**,还经常子弹卡壳,又何必在神臂弓上多此一举呢。

……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