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助皇女夺嫡,她怎么怀孕了? 第422章 神人也

();

数日后,禹州驿馆。

晨光透过窗棂,洒在堆积如山的账册上。

文修远如往常一般,早起后在院中缓缓踱步。

两月坚守,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心力耗费巨大。

楚昭昨日那拂袖而去的怒火,犹在眼前。

预示着接下来的博弈只怕会更加艰难。

文景轩侍立在一旁,心情同样沉重。

虽然文修远没有表现出来。

可他深知父亲肩上的压力。

更明白对手的狡猾与强势。

就在父子二人各怀心事之际,驿馆外忽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与马蹄声。

紧接着,便是属官略带急促的通报:“大人!京中天使到!大内总管沈安沈公公亲至,宣旨!”

文修远脚步一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大内总管亲至?

这可是极高的规格,若非极其重要之事,绝不会劳动沈安亲自出马。

他心中瞬间掠过无数念头,是陛下有新的旨意?

还是朝中出了什么变故?

“快,设香案,开中门,迎接天使!”

文修远立刻收敛心神,沉声吩咐。

同时整理了一下衣冠。

文景轩也连忙跟上,心中惴惴。

片刻之后,驿馆正厅,香案铺设整齐。

文修远带着随从官员恭敬侍立。

只见,大内总管沈安,神色肃穆,手持明黄圣旨,缓步而入。

“工部尚书、钦差大臣文修远接旨!”

沈安尖细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臣文修远,恭聆圣谕!”

文修远躬身应道。

沈安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尔工部尚书文修远,奉旨巡抚东南,稽核盐铁漕运,夙夜在公,勤勉可嘉。今据禹州王奏报,东南浙州等地忽现倭患,海疆不宁,朝廷需集中精力,应对危局。禹州之事,既已初步查明,吏治尚属清明,海防亦称稳固。着文修远即日交接公务,率所属人员返京述职,另作任用。钦此!”

文修远眉头微皱。

返京述职?

另作任用?

他猛地抬起头,脸色错愕!

陛下和摄政王,这是要将他召回?

在楚昭明显心虚、破绽将露未露的关键时刻?

这岂不是前功尽弃?!

一旁的文景轩更是惊得瞪大了眼睛,几乎要失声惊呼。

幸好及时忍住,但脸上的震惊与不解却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

他完全无法理解,京城为何会在此刻下达这样的命令?

文修远心中波涛汹涌,无数个念头瞬间闪过。

是楚昭的奏折起了作用?

是朝中有人进了谗言?

不!

应该是……陛下和摄政王另有深意!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满腹的惊疑,双手高举过头,接过那卷圣旨:“臣文修远,领旨谢恩!”

沈安将圣旨交付到文修远手中后,脸上肃穆的表情微微缓和,公事公办道:“文尚书,尽快交接,准备启程吧,杂家还需回去复命。”

“有劳沈公公!”

……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禹州城。

最高兴的,莫过于禹州王府内的楚昭。

“哈哈哈!天助我也!果然是天助我也!”

楚昭得到心腹的急报,得知沈安带来了召文修远回京的圣旨后,忍不住在书房内放声大笑。

多日来的郁气一扫而空,脸上充满了志得意满的神色。

“文修远这老匹夫,赖在禹州两个月,除了浪费朝廷粮饷,还能做什么?如今浙州倭患一起,他自然更没有理由再待下去了!”

他得意地对着周晦等人说道。

仿佛这一切,都是他运筹帷幄的结果。

周晦也捻须微笑,附和道:“王爷英明!”

楚昭心情大好,当即决定:“走!随本王去驿馆,‘送送’我们这位劳苦功高的文尚书!”

他要亲自去看着文修远灰溜溜地离开。

要尽情享受这“胜利”的时刻!

当楚昭带着王府仪仗,浩浩荡荡来到驿馆时。

文修远正在指挥属官们收拾行装,准备交接事宜。

“文尚书!”

楚昭人未至,声先到。

脸上挂着张扬的笑容,步伐轻快,“听闻尚书不日即将返京,本王特来相送!尚书这两个月在禹州,实在是辛苦了!”

话语看似客气。

但那上扬的语调、眼底的揶揄与得意,无不透露着小人得志的猖狂。

文修远看着楚昭那副嘴脸,心中厌恶。

但面上依旧维持着基本的礼节,不咸不淡的回应:“有劳王爷挂心,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陛下召还,下官自当奉命。”

楚昭见文修远反应平淡,似乎有些不尽兴,又故作关切的叹道:“唉,只可惜尚书走得匆忙,未能将禹州这‘海晏河清’的景象,再多看几眼。不过无妨,待他日尚书有空,随时可再来禹州做客,本王定当扫榻相迎!”

文修远只是微微颔首,不再多言,继续安排事务。

那副油盐不进的模样,让楚昭心中得意又掺进了一丝不爽。

但大局已定,也懒得再多费唇舌,假意关心了几句路上安全后,便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

看着楚昭志得意满离去的背影,文景轩气得拳头紧握,低声道:“父亲,他……”

文修远抬手制止,缓缓道:“沉住气。”

翌日,文修远一行轻车简从,离开了滞留两月之久的禹州城。

队伍气氛有些沉闷。

大多数随行人员都与文景轩一样,对此次突然召回感到困惑与不甘。

车马匆匆,离开禹州地界后,在一处官道旁的驿站稍作休整时。

一直沉默跟随的沈安,却悄然来到了文修远的马车旁。

“文尚书。”

沈安的声音压得很低,递过一封没有署名的、用火漆密封的信函,“离京前,摄政王殿下让杂家,务必将此信,亲手交到尚书手中。”

文修远心中一动,接过那封看似普通的信。

立刻意识到,这就是解开心中谜团的关键!

不多耽搁,回到马车内,迫不及待地拆开火漆,展开信纸。

信上的字迹挺拔有力,正是秦夜亲笔所书!

信中并无寒暄客套,开门见山:“修远兄台鉴:禹州两月,辛苦。楚昭之举,跳梁小丑,围魏救赵之计,昭然若揭。其急于自清,更显其奸。然,彼严防死守,兄明查难有寸进,久留反易打草惊蛇。今故作退让,召兄回京,乃骄其心,纵其志。待其以为高枕无忧,破绽必现。东南暗线已动,水师亦将借剿倭之名,密布海上,静待其与倭国重启勾连。兄归途可缓行,细观东南动静,若有异常,密报即可。切莫急躁,胜负不在朝夕!”

“秦夜手书。”

短短一封信,将秦夜的整个谋划清晰地展现在文修远面前!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文修远拿着信纸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之前所有的困惑、不甘,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震撼与由衷的佩服!

好一个“骄其心,纵其志”!

好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秦师此举,并非退缩,而是以退为进,布下了一个更大的局!

明面上的棋子撤回,正是为了引诱暗处的敌人放松警惕,主动暴露!

“父亲?”

文景轩见父亲神色激动,忍不住凑过来低声询问。

文修远将信递给儿子,长叹一声,语气敬服:“景轩,你看看吧,这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父远不如也!”

文景轩快速浏览完密信,脸上的表情从疑惑到震惊,再到无比的钦佩,最终化为一声低低的惊呼:“摄政王真乃神人也!孩儿……孩儿万万没想到,召回之意,竟是如此深意!”

他回想起楚昭那副得意忘形的嘴脸,此刻只觉得无比可笑。

父子二人相视一眼,心中再无半点疑虑与沮丧。

只剩下对秦夜深谋远虑的无限敬佩。

以及对接下来局势发展的强烈期待。

文修远小心地将密信收好,对车外的随从吩咐道:“传令下去,不必急于赶路,缓缓而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