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骑砍无双 第108章 上书

第一百零八章 上书

其实王在晋的计划,不光光是贾景觉得荒谬,朝廷重臣们也这么觉得。

先不说辽东的粮饷的问题,每年已是耗资数百万两,天下疲敝,十室九空,如今还要再兴土木,修筑数十里之巨城?钱从何来?民力从何出?莫非还要再加‘练饷’、‘城饷’。

况且,朝廷如此支持辽东,要人给人,要饷给饷,结果却换来个尽丧辽东,退守孤关的结果?

而且,即便只纯从军事角度看,只守山海关一线也过于被动,建奴完全可以绕过山海关,通过蒙古地区破口入塞,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一关之固,无疑是自缚手脚,将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让于敌人。

很快,关于辽东经略王在晋提出的“尽弃关外,专守山海关”之策,以及朝堂之上的争议汇聚到了淳化帝的案头。

淳化帝看着案头上无论是赞同王还是弹劾王的奏疏,眉头紧锁,非但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觉得一股无名火起。

辽东!又是辽东!

自他登基以来,这个噩梦般的名字就从未让他安宁过,丧师失地,一败再败,偌大的辽东如今丢的就剩几座孤岛,这已经让他在深宫静养的太上皇和那些依旧念着旧主的朝臣面前丢尽了颜面,仿佛他这个皇帝就是个无能败家子。

“混账!”淳化帝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将面前奏疏狠狠摔在地上。

“无能!怯懦!误国!”

淳化帝越想越气,胸口剧烈起伏,他需要的是一位能替他挽回颜面、重整河山的干才,而不是一个上来就建议他彻底放弃、龟缩防守的庸臣。

“拟旨!”淳化帝猛地抬起头,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厉声道,声音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怒火和失望,“弃地守关,岂人臣谋国之策?关外百里之地,岂轻言可弃?虏若绕道,京畿何恃?卿受国重恩,当思进取,何以遽示怯弱,尽撤藩篱?!”

“另外,私底下告诉王在晋,大乾擅守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他在辽东经略位置上只想出这么个办法,就给朕滚回他南直隶老家去守。”

拟完旨意,淳化帝的怒意这才平复一些,就在这时,又有太监又抱着一份奏疏走进乾清宫。

“如果是关于弃守辽西的,趁早给朕丢御膳房当柴火烧了。”

淳化帝连看都没看,就不耐烦的说道。

那太监被淳化帝劈头盖脸的怒火吓得一哆嗦,差点没抱稳手中的奏疏,连忙跪伏在地,颤声道:“皇爷息怒!这……这不是关于辽西的奏本,是……大理寺右少卿高攀龙高大人以及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左大人联名诸位大人上的奏疏。”

“高攀龙?左光斗?”淳化帝闻言,眉头舒展开来,这两个名字,在朝堂上可谓是如雷贯耳,是东林党的中坚力量,以清流自居,敢于直言,也属于他的心腹大臣,经常在朝廷上与太上皇**发生激烈冲突。

不过此刻联名上奏,所为何事?

淳化帝他耐着性子,挥了挥手:“呈上来。”

太监连忙起身,将奏疏交给一旁的王安,而王安小心翼翼的放在御案之上。

奏疏的内容,并非是议论辽东战略,而是弹劾,弹劾的对象,正是他刚刚下旨严厉申饬的辽东经略王在晋,但弹劾的并不严厉,只是指责王在晋,举措失当,靡费军饷。

然而,再往下看,奏疏的文风陡然一转,不再纠缠于王在晋的具体过失,而是开始大力褒扬礼部右侍郎、讲官孙承宗,称其“老成谋国,晓畅兵事”,“忠诚体国,威望素著”,字里行间充满了推崇之意,最后,更是直接点明主旨:恳请陛下以孙承宗这样的社稷重臣来主持辽东乃至全国军政。

看到这里,淳化帝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来,脸上甚至露出了连日来罕见的,真正舒心的笑容。

“好!好!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淳化帝忍不住拍案称赞,声音也洪亮了几分,“孙师傅确是众望所归!朕怎么就没想到呢!”

与王在晋那个一来就建议放弃国土、让他倍感憋屈的懦夫相比,孙承宗在他心中完全是另一番形象,沉稳、干练、忠诚,更重要的是,孙承宗在战略上绝不保守,由他来接手辽东,必定不会像王在晋那样一味退缩,不仅能打开新局面,也能让他在太上皇那边赚回点颜面。

这份奏疏,简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高攀龙、左光斗,识大体,知朕心!”淳化帝满意的捋了捋胡须,对王安吩咐道,“将此奏疏留中,另外,传朕口谕,召孙承宗即刻入宫见朕!”

“奴婢遵旨!”王安连忙躬身应道。

.....

此时,礼部衙门。

孙承宗正在值房内处理公务,忽然听到内侍传来皇帝紧急召见的旨意,心中微微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从容的整理好衣冠,与同僚告罪一声,便随着内侍快步向皇宫走去,他宦海沉浮数十载,明白此刻紧急召见,必与近日朝堂上关于辽东战略的激烈争论有关,联想到之前高攀龙、左光斗等人之前的联络,心中也有了几分猜测。

乾清宫,西暖阁。

孙承宗在内侍的引导下步入暖阁,一丝不苟的行臣下之礼:“老臣孙承宗,叩见陛下。”

“孙师傅快快请起!”淳化帝的语气明显带着不同以往的急切和热情,甚至亲自虚扶了一下,“赐座!”

待孙承宗坐下,淳化帝便迫不及待地开口,将王在晋“尽弃关外”之策的荒谬、自己的愤怒、以及对辽东局势的忧虑,一股脑的倒了出来,最后,他目光灼灼的看向孙承宗:

“孙师傅,熊王尽丧辽西,王在晋又无能,致使国策纷扰,朕心甚忧,满朝文武,朕思来想去,唯有师傅您老成持重,晓畅兵事,能担此重整辽东之重任!不知师傅……可愿为朕分忧,主持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