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99章 临幸良妃,喜得龙裔

();

夜色已深。

乾清宫东暖阁的烛火还亮着,将案上的奏折映得忽明忽暗。

大明皇帝朱由校放下手中的狼毫,指节轻轻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处理了大半日的政务,从辽东的撤军奏报,到江南的税改章程,连西南奢崇明的异动都要一一斟酌,此刻终于能歇口气。

滴答滴答~

殿内只剩下铜漏的声响,伴着窗外偶尔掠过的夜风,显得格外静谧。

“皇爷,夜深了。”

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中端着一个朱红漆盘,盘上整齐码着十几块象牙牌子,每块牌子上都刻着妃嫔的封号与姓氏,边缘还描着细细的金边。

他将漆盘轻轻放在案上,躬身垂首,声音压得极低。

“今日可要翻牌子?”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红盘上。

盘里的牌子确实不少。

皇后张嫣的“张”字牌在最左边,旁边是良妃王宛白的“王”字牌,再往后,成妃李淑贞、纯妃段秀容、贵嫔赵清月、美人于佩珍、嫔哲哲、海兰珠、小仪张芸儿

一块块牌子排下去,居然已经快将红盘挤满了。

当然,这红盘上的妃嫔,也不是都能翻牌子的。

张嫣与赵清月有身孕,太医院再三叮嘱需静养,牌子自然是不能翻的。

于佩珍性子太跳脱,近来总缠着他要新奇玩意儿,今日倒是想清静些。

哲哲与海兰珠是科尔沁送来的,这些日子,实在是玩腻了。

张芸儿年纪太小,还带着几分怯生生的模样……

这么算下来,能选的,倒也只剩几人了。

不过,就算是选择不多,也好过清朝皇帝的后宫。

朱由校想起前世看过的清宫记载,后宫许多妃嫔都是被裹着小脚、容貌平平甚至有些难看的,美其名曰“戒奢**、固国本”。

他暗自摇头。

“当了皇帝,若连天下间的好女子都不能近,那这龙椅坐得还有什么滋味?”

他朱由校不要这样的“克制”,他后宫里的女子,皆是从各地甄选来的佼佼者,或温婉、或清冷、或灵动,各有各的好,这才是帝王该有的后宫气象。

思及此,朱由校看着这红盘上的牌子。

指尖在牌子上轻轻滑动,最后停在了良妃的“王”字牌上。

朱由校捏起牌子,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今夜就去良妃那里罢。”

魏朝连忙应道:“奴婢这就去传旨,让良妃娘娘在永宁宫备好接驾。”

说着,便要躬身退下。

“不必急。”

朱由校叫住他,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思绪却飘到了永宁宫。

良妃王宛白是顺天府大兴县人,父亲王学原是锦衣卫千户,今年因女儿封妃,被晋升为指挥佥事,也算是京中不大不小的勋贵之家。

这位良妃生得高挑,一身宫装穿在她身上,总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清冷,连说话都带着几分疏离,宫中的宫女太监们,私下里都称她“冷美人”。

可只有朱由校知道,这清冷只是她的表象。

每当他去永宁宫,褪去她一身宫装,这位“冷美人”在床榻之上,却会卸下所有防备,与白日里的疏离判若两人。

这种反差,像一杯醇酒,初尝时清冽,细品时却带着绵长的暖意,让朱由校格外偏爱。

想到此处,朱由校忍不住舔了舔下唇。

连日来的政务疲惫,仿佛在这一刻被冲淡了许多。

有这样一位能在清冷与柔媚间自如切换的女子相伴,倒也能解去不少烦忧。

“让尚膳监备些温热的莲子羹,待会儿带去永宁宫。”

朱由校吩咐道,语气里多了几分放松。

“良妃近来总说夜里睡不安稳,莲子羹能安神。”

“奴婢遵旨。”

魏朝躬身应下,心中暗自记下。

陛下对良妃娘娘,果然是不同的。

既然已经翻牌子了。

魏朝当即让小太监扬声传旨:“摆驾永宁宫!”

这太监声音清亮,穿透了乾清宫的夜静,殿外候着的侍卫、太监即刻行动。

朱由校登上帝辇,朝着永宁宫的方向而去。

永宁宫原是先帝贵妃的居所,规制本就高,王宛白入选后晋封良妃,便被安置在此。

朱红宫墙映着宫灯暖光,檐角的走兽在夜色中泛着暗金光泽,殿内隐约传来檀香,衬得愈发清幽雅致。

与良妃清冷的气质,倒有几分相配。

帝辇刚停在宫门前,便见良妃王宛白已率着宫女们跪在阶下。

她身着月白绣玉兰花宫装,裙摆拖在青石板上,鬓边只簪了一支羊脂玉簪,素净中透着贵气,连跪迎的姿态都格外端正。

朱由校掀开车帘下辇,快步上前,伸手扶起她,笑着温声道:

“都起来罢,夜里天寒,别冻着了。”

朱由校手掌触到她微凉的手背,便顺势握住,牵着她往寝殿走。

王宛白被他握着,脚步微微一顿,脸颊泛起浅粉,却也顺从地跟着。

寝殿内暖意融融。

良妃王宛白刚想开口说话,便见皇帝转头看她,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几分灼热。

王宛白本就身形高挑,比寻常女子高出小半头,哪怕穿着宫装,也难掩舒展的骨架,与宫中多数娇小的女子不同,倒多了几分英气。

此刻灯下看她,眉梢眼角带着清冷,却因方才跪迎的缘故,唇瓣透着水润的红,反差间更显动人。

朱由校连日政务的疲惫在此刻消散,只余下几分燥热,心中那点“开大车”的念头,愈发清晰。

“陛下,臣妾倒些茶水给陛下暖暖身子?”

王宛白抽回手,想去端桌案上的茶盏,声音清浅,带着几分柔意。

“尚膳监还备了大兴的枣泥糕,是臣妾让他们按家中方子做的,陛下要不要尝尝?”

她话音刚落,朱由校却上前一步,拦腰将她抱起。

王宛白惊呼一声,纤手本能地环住他的脖颈,脸颊瞬间染上绯红,连耳尖都透着粉,清冷的模样荡然无存,只剩小女儿家的娇羞。

“陛下~”

她轻唤一声,声音带着微颤。

“这些之后再吃。”

朱由校低头看着她,眼底满是笑意,语气带着几分戏谑。

“现在,朕倒想先‘吃’了你。”

说着,便抱着她往内殿的拔步床走去。

宫灯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光影在帐幔上流转。

帐幔半垂,檀香中掺了几分暖意,婉转的轻吟与低笑交织,在静谧的深夜里,格外勾人。

半个时辰后,帐内的声响渐渐平息,只余下两人微促的呼吸。

朱由校靠在床头,王宛白依偎在他身侧,两人额头都沾着薄汗,脸颊泛着潮红。

朱由校手指轻轻拂过她汗湿的鬓发,将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动作温柔。

王宛白将脸埋在他肩头,手指轻轻攥着他的衣襟,呼吸渐渐平稳。

“去洗漱一番罢!”

朱由校笑着说道:“鸳鸯浴。”

王宛白俏脸微红,但还是蚊声应道:“嗯~”

自从掌控了后宫之后,之前后宫的规矩,就很难约束到他这个皇帝了。

否则

和后妃共浴的事情,不知道要被多少人反对。

如今的后宫铁板一块,他在其间做了什么事情,外臣不会知道。

毕竟

只要外臣知道了后宫的事情,后宫就会彻查,吃里扒外的人一旦被找到,那就只有一个死字!

在朱由校给太监宫女解决了后顾之忧,又清理了几轮后宫后,愿意给外臣传递消息的人,已经很少了。

片刻之后。

偏殿。

朱由校与王宛白并肩浸在水中,温热的泉水漫过肩头,洗去了方才的疲惫。

水面漂浮着几片新鲜的花瓣,随着两人的动作轻轻晃动,王宛白靠在朱由校怀中,脸颊依旧带着未褪的潮红,眼神里满是温顺。

原本朱由校只想洗去汗湿,可肌肤相贴的瞬间,暖意与情愫再次蔓延。

朱由校低头吻住她的唇,手掌拂过她光滑的脊背,温泉水的温热与彼此的体温交织,又一场缱绻在水汽中展开。

水花轻溅,低吟浅喘与水声相融,直到两人都再次力竭,才相拥着靠在池边,任由温水包裹着身躯。

一切风平浪静之后。

宫人早已备好干净的毛巾与冬日衣裳。

丝绒材质的睡衣衬着雪白的狐毛边,触手温暖柔软。

在宫人的轻声侍奉下,朱由校与王宛白擦干身子,换上睡衣,并肩回到寝殿。

桌案上的莲子羹还冒着热气,宫人贴心地添了些冰糖。

王宛白坐在朱由校身侧,手中捧着白瓷碗,小口啜饮着莲子羹。

方才的欢好让她眼底盈满水汽,面颊泛着自然的粉红,连端碗的指尖都透着淡淡的红晕。

她时不时抬眼看向朱由校,目光里满是笑意,那股平日里的清冷早已消散,只剩被疼宠后的柔软。

朱由校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她这般模样,心中满是惬意。

果然,要得女子真心,不仅要平日的疼爱,床榻间的征服与温存,更是让两颗心贴近的关键。

就在这温情脉脉的时刻,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魏朝连宫门都顾不上通报,快步闯了进来,脸上又是惊慌又是狂喜,连声音都带着颤抖:

“陛下!大喜!贵嫔娘娘……赵贵嫔要生产了!”

“什么?”

朱由校手中的瓷勺“当啷”一声落在碗里,猛地站起身。

方才的闲适瞬间被抛到九霄云外,心中只剩下惊喜与担忧。

赵清月怀相本就不算安稳,太医院虽日日调理,可早产的风险始终存在,如今突然临盆,他怎能不心急?

“快!摆驾坤宁宫!”

朱由校话音刚落,便大步朝着殿外走去。

赵清月因有孕,为方便皇后张嫣照拂,早在三个月前便搬入了坤宁宫,此刻定是在坤宁宫产子。

“摆驾坤宁宫!”

小太监的传旨声在宫道上响起,急促而响亮。

朱由校快步登上帝辇,催促着侍卫:“快!再快些!”

帝辇的轮轴在青石板上飞速滚动,朝着坤宁宫的方向疾驰而去。

王宛白站在殿门口,望着朱由校远去的帝辇,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羡慕。

她抬手轻轻抚上自己的小腹,低声呢喃:“你可要争气些……早日来到娘身边才好。”

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如今她凭着容貌与陛下的宠爱,尚能在宫中立足,可若日后新人不断,到时她年老色衰,没有子嗣傍身,终究会落得孤寂收场。

母以子贵,这四个字,是后宫女子最坚实的依靠。

殿内的莲子羹还冒着热气,可王宛白却没了再吃的心思,只望着坤宁宫的方向,默默祈祷赵清月能平安生产,也盼着自己能早日怀上龙裔。

此刻。

坤宁宫的暖房外。

皇后张嫣穿着一身宽松的杏色宫装,五六个月的孕肚已十分明显,她一手扶着宫女的胳膊,一手轻轻护着自己的小腹,目光紧紧锁着暖房的朱红门帘,眉头拧成了浅川。

门帘内,赵清月痛苦的嚎叫声断断续续传来,每一声都像细针般扎在张嫣心上。

她微微攥紧了宫女的手,低声呢喃:

“赵姐姐一定要挺住……这可是陛下的第一个孩子,千万要平安才好。”

她不仅是担忧赵清月的安危,更清楚这第一个龙裔对后宫、对陛下的意义。

若能顺利诞下,不仅能让陛下少些后宫之忧,更能为大明的血脉延续添上一份安稳,让朝野上下都安心。

就在张嫣心神不宁之际,宫道尽头突然传来太监高唱的传报声:

“陛下驾到~!”

声音穿透夜色,带着急促的回响。

张嫣连忙整理了一下宫装,刚要屈膝行礼,朱由校已大步流星地闯了进来。

“不必多礼!”

他一把扶住张嫣的胳膊,语气急切,连呼吸都带着粗重。

“里面怎么样了?赵贵嫔她……还好吗?”

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血脉,从赵清月诊出有孕那天起,他便时常牵挂,如今临盆,更是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朱由校握着张嫣的手,都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张嫣感受到自己丈夫的紧张,连忙安抚道:

“陛下莫急。臣妾早从民间选了三位品行端正、接生过百次的稳婆,太医院的医婆也守在里面,连乳母都备好了两位,都是经过仔细查验的。”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陛下之前说的那些生产要注意的事项,臣妾都吩咐下去了。

不许用那些‘求神符水’的偏方,暖房里的温度一直守着,医婆还时时查看产妇的脉象,连之前宫里‘生产不许哭喊’的规矩,臣妾也给废了。”

她记得朱由校曾跟她说过,产妇疼痛时哭喊是正常的宣泄,强行忍耐只会伤了身子,那些说“哭喊不吉利”的规矩本就是糟粕。

为此,她还特意跟稳婆们交代,若赵清月疼得厉害,尽管让她喊出来,不必拘着“妇德”的虚名。

听到这话,朱由校紧绷的肩膀终于松了些,他反手攥紧张嫣的手,指尖传来的暖意让他安心不少:

“还是皇后考虑周全。只是你自己也有身孕,这里人多心乱,不能久待。”

他转头对身旁的贴身宫女吩咐。

“快扶皇后回内殿歇息,多备些暖炉,别让皇后冻着。”

宫女连忙应诺,上前想要搀扶张嫣。

张嫣却还想多待片刻,望着朱由校的眼睛,带着几分担忧:“可这里……”

“这里有朕盯着,放心。”

朱由校给了她一个温和的笑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

“你好好修养,比什么都重要。等赵贵嫔孩子生下来,朕第一时间去告诉你。”

张嫣看着他眼中的坚定,终于点了点头,在宫女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地回了内殿。

很快。

暖房外,只剩下朱由校与几个值守的太监、宫女,空气再次陷入焦灼的安静,只有门帘内赵清月的痛呼声,时不时传来,揪着每个人的心。

朱由校在绒毯上来回踱步,目光时不时瞟向暖房的门帘。

有太监想递上热茶,他都摆了摆手,心思全在里面的赵清月上。

不知过了多久,暖房内突然传来一声截然不同的嚎叫。

那声音不再是压抑的痛苦,反而带着一丝解脱的清亮,紧接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哇~”地划破了寂静!

朱由校猛地停下脚步,浑身一震,几乎是冲到暖房门口。

门帘被稳婆从里面掀开,一个穿着青布衣裳的稳婆抱着襁褓,满脸喜色地跪了下来,高声禀报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赵贵嫔娘娘诞下皇女!母女平安!”

襁褓里的婴儿还在啼哭,声音洪亮,透着十足的生命力。

朱由校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从稳婆手中接过襁褓,看着里面皱巴巴的小脸,眼眶竟有些发热。

这是他的孩子,是大明的公主,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个血脉延续!

朱由校双手小心托住襁褓,指腹轻轻蹭过婴孩皱巴巴的脸颊。

这小家伙的皮肤薄得像蝉翼,带着新生儿特有的温热,连细小的手指都蜷成了粉嫩嫩的小拳头,偶尔无意识地动一下,轻轻挠在他手心上,竟让他心头猛地一软。

方才因焦灼而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一种从未有过的牵绊感顺着血脉蔓延开来,眼眶不自觉地发热。

他低头凝视着这张尚显丑态的小脸,明明眉眼都未长开,却能清晰看出几分熟悉的轮廓。

这是他的骨血啊!

“陛下,娘娘还在等着您呢。”

乳母轻声提醒,将他的思绪拉回暖房内。

朱由校点点头,缓步走向内榻。

赵清月斜倚在铺着软绒的枕头上,满头青丝被汗水粘在苍白的脸颊上,额角的碎发还在滴着汗珠,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却透着几分黯淡。

她望着朱由校怀中的襁褓,嘴唇动了动,声音带着刚生产完的沙哑与愧疚:

“陛下……臣妾无能,没能诞下皇子,让陛下失望了。”

话落时,她头摆了过去,避开了朱由校的目光。

在这后宫之中,母凭子贵的念头早已刻入骨髓,她虽得宠,却也怕这“公主”之身,让自己失了陛下的看重。

“傻话。”

朱由校放下襁褓,坐在榻边,伸手轻轻拭去她脸颊的汗渍。

他看着她眼底的失落,笑了笑,语气温柔却坚定:

“公主怎么了?朕的长公主,可是大明第一个龙裔,该疼宠还来不及呢。”

他目光落在襁褓中安睡的婴孩身上,眼中满是暖意。

“朕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徽媖’。‘徽’取美好贤淑之意,‘媖’指女子英慧出众,咱们的女儿,既要得万千娇宠,也要有几分英气,日后定能成为个有福气的姑娘。”

赵清月猛地抬头,眼中的黯淡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陛下……您不怪臣妾?”

“怪你什么?”

朱由校捏了捏她的手,语气带着几分打趣。

“怪你给朕生了个这么可爱的公主?”

见赵清月眼中泛起泪光,他又柔声道:

“你刚经历了这么大的苦楚,能母子平安,就是最大的功劳。

这次生了公主,下次咱们再添个皇子,凑成一个‘好’字,岂不是更圆满?”

这话像一颗定心丸,让赵清月彻底放下心来。

她望着朱由校温和的眉眼,又看了看襁褓中呼吸均匀的婴孩,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眼角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却带着甜意。

困意如潮水般涌来,她轻轻攥了攥朱由校的衣角,声音细若蚊蚋:

“陛下……臣妾想睡会儿……”

“睡吧,朕守着你。”

朱由校帮她掖好被角,看着她闭上眼睛,呼吸渐渐平稳,才轻手轻脚地起身。

他转身看向跪伏在地的稳婆与女官,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赵贵嫔坐月子期间,务必仔细照料,每日的汤药要温到恰好,伤口需用温水清洗,不许用冷水。

饮食要清淡滋补,忌生冷油腻;夜里要多备两个暖炉,别让娘娘和公主冻着。若出了半分差错,仔细你们的脑袋!”

“奴婢遵旨!绝不敢有半分懈怠!”

稳婆与女官们连忙叩首。

见她们满头大汗的模样,朱由校笑了笑,说道:

“你们此次差事办得好,都有赏赐。”

他转头看向候在一旁的魏朝。

“魏大伴,给每位稳婆赏五十两银锭、两匹云锦,女官们各赏三十两、一匹素缎。”

“奴婢遵旨!”

魏朝连忙应下,从随身的锦盒中取出赏赐,分发给众人。

稳婆与女官们接过赏赐,又连连叩首,口中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处理完暖房之事,朱由校又悄悄看了眼沉睡的赵清月与婴孩,才转身走出暖房,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径直朝着坤宁宫寝殿而去。

此刻。

坤宁宫寝殿殿中。

张嫣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中捧着一卷书,却频频望向窗外,显然还在牵挂着赵清月的事。

听到脚步声,张嫣猛地抬头,见是朱由校,连忙起身:“陛下,清月姐姐她……”

“母子平安,是个公主,朕给取名徽媖。”

朱由校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微凉,又将她的手揣进自己的袖中暖着。

“你不用担心了,赵贵嫔已经睡着了,坐月子的事也都吩咐下去了。”

张嫣闻言,紧绷的肩膀彻底放松下来,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抬手轻轻抚了抚自己的孕肚:

“平安就好,公主也很好,日后咱们的孩子,也能有个姐姐作伴了。”

见张嫣如此为赵清月紧张的模样,朱由校也没忘记她的功劳。

“这后宫能这么安稳,你功劳最大。”

朱由校望着她端庄的眉眼,语气真挚。

“从选稳婆、废陋习,到照拂赵贵嫔的饮食起居,事事都想得周全。

你既要顾着自己的身孕,又要统管后宫琐事,却从未出过半分差错。

有你在,这后宫安稳,朕才能安心处理外朝的战事与税改。”

前世的天启朝,皇子皇女多早夭,后宫更是因客氏、魏忠贤搅扰得鸡犬不宁。

如今能有这般母子平安、后宫和睦的局面,除了自己早早整顿后宫、清除奸佞外,张嫣的顾全大局与细心调度,也很关键。

张嫣被皇帝夸得脸颊微红,轻轻靠在他肩头:“陛下谬赞了,臣妾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只要陛下能少些烦忧,大明能安稳,臣妾便知足了。”

朱由校抚着张嫣的青丝,思绪却是发散开来了。

赵清月生下龙裔,这后宫会渐渐热闹起来的。

对于皇子公主的教育,也要提上日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