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早夭嫡子,全大清跪求我登基 第157章 天时地利人和

();

康熙带着几分哭笑不得的无奈,看着眼前这个一本正经给自己挖坑的儿子,板着的脸终究没能维持住,伸手点了点承祜的额头,语气里满是宠溺:“你啊,小小年纪,心思倒比兔子还多几个弯。战场凶险,刀剑无眼,岂是儿戏?此事休要再提!”

话虽如此,康熙的眼底却漾着笑意。

储君有开疆拓土之心,敢于亲临战阵,这是好事,是爱新觉罗家血脉里该有的勇武。

承祜见好就收,乖巧地垂下头,嘴角却偷偷翘起。

来日方长,他不急。

一道八百里加急的密旨,如离弦之箭,自吉林乌喇飞驰向南,直奔福建。

旨意的内容,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京城的朝堂,激起了千层浪。

“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领征台事宜!”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

乾清宫的暖阁内,气氛凝重如铁。

康熙高坐于龙椅之上,面沉似水,冷眼看着下方几乎吵翻天的王公大臣。

“皇上,万万不可!”率先出列的是大学士明珠,他义正言辞,“施琅此人,反复无常,曾三度易主!此等无信无义之辈,岂能托付国之重器?若其临阵倒戈,则我大清东南危矣!”

“明相所言极是!”另一位满洲亲贵立刻附和,“施琅本是郑氏旧将,在福建水师中根基深厚,党羽众多。授其提督之位,无异于纵虎归山!”

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言辞恳切,皆是为江山社稷计的忠臣模样。

承祜侍立在康熙身侧,身着太子常服,静静地听着,那张昳丽无双的面容上,一双凤眸清亮如洗,不起丝毫波澜。

这是必然的反应。

施琅的履历,在注重忠君二字的封建王朝,确实是致命的硬伤。

然而,康熙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却落在了自己儿子那张平静得过分的脸上。

他想起了在吉林那个夜晚,承祜眼中闪烁的、洞悉人心的光芒,想起了那句“只要缰绳握在皇阿瑪的手中,他便只能是我大清最鋒利的爪牙”。

这份与儿子之间的默契与信任,化作了此刻无与伦比的帝王决断。

“够了。”康熙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殿中每一个人:“朕用人,唯才是举。论海战,当今之世,谁能出施琅之右?论平台湾之决心,他与郑氏血海深仇,谁比他更甚?”

“至于尔等所言的忠心……”康熙冷笑一声,一股睥睨天下的霸气油然而生,“朕自信,这天下,还没有朕驾驭不了的臣子!施琅是鹰,朕便给他长空万里,让他去搏击风浪;他是虎,朕便给他深山大泽,让他去撕碎顽敌!朕的江山,不是靠猜忌来守护的!”

方才还群情激奋的大臣们,此刻尽皆噤声,被康熙身上散发出的绝对自信与强大气场所震慑。

康熙的目光转向承祜,声音柔和了些许:“太子,此事,你怎么看?”

这是明知故问,也是在为承祜立威。

承祜上前一步,对着群臣微微躬身,随即朗声道:“皇阿玛圣明。儿臣以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皇阿玛乾纲独断,我等为人臣子者,自当戮力同心,为施琅将军扫平后顾之忧,助其早日功成,为我大清一统天下,开万世太平。”

他的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更奇特的是,随着他的话语,殿内那股剑拔弩张的气氛,竟如春风化雪般消融了。

众人看着这位太子殿下,他身形尚显单薄,却挺拔如松。

天光从窗外照进来,在他身上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那张精致到挑不出一丝瑕疵的脸上,神情温和而坚定,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原本还想再争辩几句的明珠,对上承祜那双澄澈的眼眸,话到嘴边,竟鬼使神差地咽了回去。

他忽然觉得,太子殿下说得……很有道理。

皇上既然已经决定,再行劝谏便是拂逆君心,何苦来哉?

自此,再无人敢议施琅之事。

数月光阴,倏忽而过。

福建沿海,旌旗蔽日,水师大营内杀声震天。

施琅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他到任之后,雷厉风行,整顿军纪,淘汰老弱,招募壮勇。

亲自督造战船,改良火器,日夜操练兵士,将原本有些散漫的福建水师,锻造成了一支真正的海上劲旅。

雪片般的奏报,不断从福建送往京城。

“施琅呈报:水师已操练纯熟,士气高昂,请旨出征。”

“福建总督姚启圣呈报:粮草军械已悉数备齐,可供大军一年之用。”

毓庆宫内,承祜正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本《孙子兵法》,心思却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东南海疆。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

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

施琅率领大清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两百余艘,自铜山出发,直逼澎湖。

消息传回京城,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此战,是国运之战。

胜,则台湾唾手可得,大清一统;败,则东南再无宁日,朝廷威信扫地。

那些曾经反对过施琅的大臣,更是伸长了脖子,等着看笑话。

乾清宫内,一连数日,灯火彻夜不熄。

康熙坐镇于此,处理着从前线传来的每一份军报,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凝重。

承祜每日都会来此陪伴,他不像旁人那般劝慰,只是默默地为康熙磨墨,或者陪他下一盘棋,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分担着帝王的压力。

“祜儿,你似乎……一点也不担心?”棋局过半,康熙忽然开口,落下一子,截断了承祜的大龙。

承祜执白子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浅笑:“回皇阿玛,儿臣相信皇阿玛的眼光,也相信施琅将军的能力。”

他顿了顿,将一颗白子轻轻放在棋盘上,瞬间盘活了整片棋局:“更何况,此战,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大清。儿臣想不出,我们有任何会输的理由。”

他的语气平静而笃定,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的事实。

康熙看着他,看着他那双仿佛能洞察未来的眼睛,心中的焦虑,竟真的被抚平了许多。

是啊,天时,地利,人和。

这孩子,看得比谁都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