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忽悠朱标造反,老朱乐麻了 第117章 谋反什么的,最开心了!

日上三竿。

刺目的阳光透过窗棂将叶凡唤醒。

他**如同被重锤敲击过的太阳穴,挣扎着从床榻上坐起,只觉得口干舌燥,脑袋里像是塞了一团乱麻。

环顾四周,书房内一片狼藉。

空酒坛东倒西歪,吃剩的菜肴早已冰凉,凝固的油花在盘子里结成了块。

空气中弥漫着隔夜酒菜混合的酸馊气味,令人作呕。

“嘶……昨晚这是喝了多少……”

叶凡倒吸一口凉气,感觉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他用力晃了晃沉重的脑袋,试图回忆起昨夜的情形。

零碎的画面和话语片段在脑海中闪现——

和李进对坐饮酒,谈论海外、殖民……

好像……

好像还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

关于废除中书省?

宰相?三司?内阁?

他隐约记得自己似乎趁着酒劲,把一些原本打算等朱标登基后再慢慢抛出的“重磅炸弹”给提前引爆了。

至于李进是什么时候走的,他完全没有印象。

“唉!”

叶凡懊恼地一拍额头。

“酒这玩意儿,真他**是个误事的东西!嘴上没个把门的!”

他原本的计划是等朱标地位稳固,自己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后,再循序渐进地提出这些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改革建议。

现在倒好,一顿大酒,全抖搂出去了。

不过,懊恼也只是一瞬间。

他向来不是纠结过去的人。

既然说了,那便说了。

反正李进那小子看起来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轻重,应该不至于到处乱传。

而且,提前给朱标未来的班底透透风,或许也不是坏事?

“算了,说了就说了吧。”

叶凡甩了甩头,试图将残存的醉意和那点不安甩出去。

他现在有更不爽的事情——

看着满屋的狼藉,他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李进这小子,忒不仗义了!”

“白请他喝酒吃肉,走的时候也不知道顺手把这儿收拾一下?”

“还得老子自己来!过分!”

他认命地起身,忍着头痛和恶心,开始动手收拾这一片杯盘狼藉。

将空酒坛归拢到墙角,把剩菜残羹倒掉,擦拭满是油渍的桌面……

忙活了好一阵,才让书房恢复了基本的整洁。

简单洗漱,换上一身干净的常服,叶凡感觉精神稍好了些,便决定出门走走,透透气,顺便去衙门点个卯。

走在金陵街道上,阳光已经有了些许热度。

与往日不同的是,他敏锐地察觉到街谈巷议中,多了一个新鲜的话题。

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蹲在街角,一边啃着胡饼一边闲聊:

“听说了吗?那个什么……国债!又涨价了!”

“可不是嘛!昨天好像还不是这个价呢!这才一天工夫!”

“乖乖,这要是早点买到,现在不就发财了?”

“嘿,你想得美!这等好事,能轮到咱们平头百姓?”

“我听说啊,早就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勋贵老爷们包圆喽!”

“咱们啊,也就听听,跟着喝个彩罢了!”

旁边一个摆摊卖菜的老农也插嘴道:“就是就是!那玩意儿,听说黑市上都炒到天价了!”

“咱们攒那点铜板,连个边角料都摸不着哦!”

听着这些议论,叶凡原本因宿醉而有些萎靡的精神不由得一振,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效率挺高啊朱标同学。”

他在心中暗赞。

“这么快就把风声放出来了,价格也开始推了。”

“不错,孺子可教也!”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些淮西勋贵们,在“稳赚不赔”的诱惑下,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地将家财投入这个不断膨胀的泡沫之中。

而朱标,则按照他的计划,隐藏在幕后,悄悄地吸纳,等待着最终收割的时刻。

“等这波国债操作结束,狠狠割了淮西那帮蛀虫的肉……”

“到时候,咱们的太子殿下,恐怕就是这大明朝私下里最有钱的主儿了!”

叶凡仿佛已经看到了朱标那鼓鼓囊囊的私库,心情愈发愉悦。

钱有了,下一步就是兵权!

迁都新军之事若能顺利推进,建立起那支完全听命于东宫的神枢、神机、五军营……

叶凡的脚步不由得轻快起来!

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搞事情”的精芒。

“有钱,有人,有枪……”

他低声自语,那宿醉带来的不适似乎都消散了不少。

“这造、反……啊呸!”

“是辅佐明君开创盛世的大业,眼看着就根基扎实了啊!”

他优哉游哉地朝着户部衙门的方向走去,感觉今天的阳光,格外的明媚。

至于昨夜酒后失言可能带来的那点潜在风险?

早已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眼下,看着计划一步步顺利推进,才是最重要,最让人开心的事情。

……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

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威压。

朱元璋端坐于御案之后,面色沉静如水,目光深邃,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毛骧悄步而入,躬身低语:“陛下,秦王、晋王、周王等诸位殿下,已于宫外候旨。”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脸上露出一抹难以捉摸,混合着审视与冷厉的正色。

他微微颔首,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他们进来吧。”

“宣——”

“秦王、晋王、周王……觐见!”

随着司礼太监悠长的唱喏声,以秦王朱樉为首,数位身着亲王常服的皇子鱼贯而入。

他们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一路风尘和得知太子病重后的忧虑。

进入这庄严肃穆的御书房后,更是屏息凝神,不敢有丝毫怠慢。

“儿臣等,叩见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齐刷刷地跪倒在地,行大礼参拜。

御案之后,一片沉默。

朱元璋并未像往常那样立刻让他们起身。

而是用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眸子,缓缓扫过底下每一个儿子的头顶。

仿佛要透过他们的脊背,看穿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异样的沉默,让跪在地上的诸位亲王心中不由得打起了鼓。

不知道父皇此举是何用意。

气氛一时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良久,朱元璋才缓缓起身,踱步到他们面前,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这群跪伏在地的儿子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沉重,仿佛蕴**千钧重量的意味:

“看到你们在这个时候,能赶到京城,咱……心里很欣慰。”

他顿了顿,目光如同实质般压在众人身上。

“这说明,咱平日里对你们的教诲,你们还算记在了心里。”

“知道什么是轻重缓急,什么是……兄弟之情,君臣之分!”

这番话,如同云山雾罩!

让底下的秦王、晋王等人听得一头雾水,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错愕与不解。

他们匆忙赶来,主要是因为听闻大哥朱标病重,心中担忧。

加之得知老四朱棣似乎早已抵京,生怕来得晚了显得不够关切,这才快马加鞭。

至于父皇这番话里更深层的“欣慰”和“记在心里”从何谈起,他们完全摸不着头脑。

毕竟,虽然燕王提前抵达的消息他们有所耳闻。

但具体细节和其中隐含的凶险,他们此刻还一无所知。

朱元璋将他们脸上的困惑尽收眼底。

心中冷笑,却并不点破。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要让这群儿子们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警醒!

他没有再继续这令人费解的赞许,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都起来吧。”

“谢父皇!”

众皇子这才如蒙大赦,暗暗松了口气,纷纷站起身来,但心中的疑云却更浓了。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吩咐,更是让他们猝不及防,惊愕万分。

“你们一路辛苦,先去……看看燕王吧。”

朱元璋的语气平淡无波,仿佛只是在安排一件寻常小事,说完便转过了身,负手望向墙上的舆图,不再看他们。

“去看……四弟(四哥)?”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人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们火急火燎地赶回京城,是因为听说大哥病重,于情于理,觐见父皇之后,首要之事都应该是去东宫探视大哥才对!

为何父皇却让他们先去看燕王?

燕王怎么了?

难道他也病了?

还是……

种种猜测瞬间涌上心头。

结合刚才父皇那番意味深长却不明所以的话,一股不安的预感悄然在所有皇子心中蔓延开来。

他们隐约感觉到,金陵的气氛,似乎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和微妙。

但看着父皇那已然背过去,透着不容置疑意味的身影,没有人敢出声询问。

众人只得压下满腹的惊疑,再次躬身,齐声道:“儿臣等……遵旨。”

带着一肚子的困惑与隐隐的不安,诸位亲王依次退出了御书房。

阳光照在他们华贵的亲王袍服上,却驱不散那笼罩在心头的迷雾。

父皇反常的态度,以及那道先去探视燕王的奇怪旨意,都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他们。

将所有的疑问,都指向了那座此刻不知是何光景的燕王府。

或许,正如他们所隐隐预感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