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注定是不平凡的四月。
本次月考,方子期毫无争议再夺第一。
力压一众举人学子,这就是方子期现在的实力。
初来天班前几个月,方子期还略显稚嫩,所以除了第一个月拿到了月考第一外,之后连续好几个月都不尽人意。
但是现在……
方子期基本上已经蝉联天班第一了。
无敌…是多么寂寞。
如此一来,对于四个月后,也就是八月份的乡试,方子期自然更有自信了。
四月。
战乱又起了。
“黄角叛军再度整军备战!”
“出汇川府,同讨逆军强硬地打了一场。”
“讨逆军一败涂地。”
“没有边军的讨逆军的确就是一盘散沙。”
“初战……就完全不敌。”
“黄角休养的这几个月,感觉实力又强劲了几分。”
“现在黄角叛军再度攻入北原省,照着这个趋势下去……”
“如若新帝不调动边军参战的话……”
“恐怕黄角叛军这一次要直逼京城啊!”
小院内。
宋观澜眉飞色舞道。
成亲后,宋观澜的性情明显收敛了许多,甚至连勾栏听曲的嗜好都戒了。
但是此刻一说起战争之事,他仍旧滔滔不绝。
“边军恐怕不会南下了。”
“北方的鞑子苟了一个冬天,天气刚暖和些,又叩关了。”
“我大梁……”
“现今真是内忧外患啊。”
“这一次这叛军或许真有可能直捣黄龙。”
“去年的乱……”
“只是刚开始。”
“除此之外……”
“据我所知。”
“北原省内也冒出来不少小规模的叛军……”
“光是北原省自封为王的叛军估计都有十几股了。”
“现在整个北原省都乱了。”
“讨逆军想要粮草补给现如今都困难了。”
“毕竟北原省到京畿省之间的诸多粮道都被各股小叛军占领了。”
“讨逆军……”
“应当是要缩回京畿省了。”
“这北原省…据说今年亦是大旱……”
“难不成北原省要重走山岱省的老路?”
刘青芝皱着眉头,目光中透着隐忧。
方子期亦然……
他老师柳承嗣可是这讨逆军的副帅,而且在边军走了之后,这讨逆军就是柳承嗣说了算的。
讨逆军大败而归,那…他老师怎么样了?
说起来,也很久不曾收到他老师的信了。
“老师,连年大旱……边军的粮草能供应得上吗?”
方子期沉声道。
内部的叛匪作乱,尚且可以说是内忧……
但……
外部的混乱才是真的混乱。
“具体我也不知。”
“但想来结果不会太好。”
“以往边军的粮草大多都是由北原、山岱和京畿三地供应。”
“缺额的部分,一般会从南方抽调。”
“但是现在北原和山岱…是指望不上了。”
“山岱早已是赤地千里,至于北原省现如今也是叛匪如麻。”
“光靠京畿一地供应边军军饷定然是不够的。”
“那就只能从南方抽调……”
“而…通衢省是水路运输必经之路……”
“但就现在的情况,南方的粮草…能用漕船运去北方吗?“
“恐怕到了通衢府,就会被不知名的水匪给劫走了。”
“非但是粮草,还有南方的赋税银钱若是也无法运抵京城,那恐怕边军的粮饷都发不下去。”
“长此以往。”
“恐生变乱啊。”
“真要是让鞑子杀入关内……”
“那才是真的生灵涂炭!”
“哎!”
“现在那位晋王殿下…一直无动于衷。”
“皇位争夺地再厉害,那也是皇家内部的事情。”
“真要是因为内斗而便宜了鞑子……”
“那他们…就都是千古罪人!”
刘青芝握紧双拳,脸色愤然。
“老师。”
“这里面……会不会有苏师叔的手笔?”
“苏师叔现如今可是晋王最信任的谋士了……”
宋观澜默默道。
刘青芝沉默。
“应当……”
“不会吧……”
“我也说不好。”
“这些年,继儒也变了许多。”
刘青芝叹了口气。
他们这样的书生,除了能在背后发发牢骚之外,毫无作用。
回家后。
方子期授课的时候都有些分心。
主要还是担心他老师柳承嗣的安危。
想了想,方子期写了一封信去京城,也就是送去他老师柳承嗣的家。
如果柳承嗣归家了,定能看到。
读书无岁月。
转眼间。
就直接从四月份跨越到了六月份。
柳承嗣那边,也终于来了回信。
不过为了隐藏身份,所以这信寄过来的时候,封皮上写的并非柳承嗣的名字。
拆开信后。
正面仍旧是一些话家常的内容。
但是这内容已经不是老师对学生的提点,而是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表达对方子期的关心,顺便请教一些学问上的问题。
当然,方子期明白这都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罢了,他老师的字迹,方子期还是能看出来的。
方子期同以往一样,将信笺的背面在油灯上烤了烤,这里面的内容才是精华。
“子期吾徒!”
“收到来信,为师心中甚慰。”
“我归家后,第一时间就写了回信。”
“讨逆军惨败于北原省,非战不力、亦非策不对,皆因粮道断绝也!”
“北原省,各府皆生叛军!百姓易子而食!其惨状比之昔年山岱省亦不逊也!”
“北原省无粮,京畿省之粮草若要穿过整个北原省抵达前线,亦困难重重……”
“沿途之百姓、叛军视粮草如命。”
“调动数千士卒运送粮草,力有未逮。”
“调动数万士卒运送粮草,靡费巨大……尚且不够送粮士兵之口粮……”
“遂…坚守数月,只能败退出局,离开北原省。”
“陛下亦已彻底放弃北原省,打算在京畿省与北原省之边境靖安府重新设置防线,抵抗叛军入境。”
“当下。”
“局势危急!”
“若无外援,京畿省恐生变故!”
“陛下三番五次下令让晋王调动左骑军出击!”
“然…晋王皆选择沉寂……”
“陛下又号令天下藩王调集私军共击叛军,亦响应者寥寥。”
“边军缺少粮草,国库亦横生枝节,无多余军饷。”
“边军催要粮饷之令书每日皆有,皆十万火急。”
“然……国库无钱,陛下私库亦空。”
“陛下召集文武百官捐献钱粮,大臣们多则三五百两,少则三五十两,筹集钱粮何其难也!”
“我谏言陛下挥动屠刀,将一些趁机哄抬粮价之奸商屠戮,劫其粮,以资军用,然朝臣多有说情,陛下亦不愿随意举起屠刀。”
“京城之势,糜烂至极,寸书不足为道也!”
“子期吾徒!”
“幸而你不曾随为师来京城,否则亦要身陷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