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71章 将一顽石雕琢成器。

“知道了。下去吧。”

他的声音异常平稳,听不出任何情绪。

王德如蒙大赦,躬身行礼,倒退着出了大殿,轻轻带上殿门。

空寂的两仪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维持着端坐的姿态,久久未动。

目光落在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太子的变化,他看在眼里。

从最初的诛心之论,到后来的开放宫禁应对御史,再到今日显德殿内的老辣表现……一步步,一环环,看似冒险,实则精准地踩在了一条既能展露锋芒、又不至于彻底激怒他的边界线上。

这绝非李承乾自身能把握的尺度。

背后有人。

一个极其高明的人。

此人**太子,竟比他自己这个父亲,更懂得如何撬动李承乾那颗叛逆又脆弱的心。

若论本心,他乐见太子进步。

没有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才,更何况他是皇帝,他的继承人关系着李氏江山、大唐国祚。

太子若能稳重睿智,堪当大任,他肩头的重担也能轻几分。

可这进步来得太快,太诡异,太……不由他掌控。

就像一株原本长歪了的树,被人用他不知道的方法强行掰直,甚至催生出原本不该有的繁茂枝叶。

他既欣喜于树的挺拔,又深深恐惧于那幕后园丁的手段和目的。

若此人心怀叵测,将太子教导成一个只听从其号令的傀儡……

李世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南北朝以来,一桩桩、一件件权臣挟持幼主、操控朝纲的旧事。

那些皇帝,起初或许也以为自己能掌控权臣,最终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饿死台城。

北周宇文护,连弑三帝……血淋淋的教训,史不绝书!

他李世民纵横半生,扫灭群雄,登临帝位,岂能容忍自己的继承人,有沦为他人提线木偶的风险?

一股强烈的烦躁和……孤独感,涌上心头。

他环视这空旷威严的宫殿。

他是天子,是九五之尊,手握天下权柄,一言可决万千人生死。

可正因如此,他身边再无可以推心置腹之人。

臣子们敬畏他,揣摩他,利用他。

便是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这等肱骨之臣,亦首先是臣子,其次才是亲戚、故旧。

他们之间,隔着一道名为“君臣”的鸿沟,有些话,他不能说,他们也不敢听。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太上皇李渊。

李渊起兵晋阳之前,有窦抗、裴寂这等布衣之交,可共卧起,可通宵饮宴,纵论天下。

起兵之后,虽亦有君臣之分,但裴寂等人,仍算得上是能说些体己话的旧友。

即便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居于大安宫,身边也总有几个老臣、旧宫人陪伴,说说往事,排遣寂寥。

可他李世民呢?

少年从军,结交的是一同冲锋陷阵的袍泽,如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他们是猛将,是忠臣,却非能倾谈心事的对象。

玄武门之变,他踏着兄弟的鲜血走上皇位,与那些曾经的秦王府旧臣,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需要倚仗他们治理天下,他们也更需要谨守臣节,避免功高震主。

若是是观音婢……长孙皇后还在世,尚能在他心绪烦闷时,温言劝解,以她的聪慧和柔韧,化解他许多戾气和焦虑。

她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

可自她去世后,这深宫之内,再无人能在他卸下帝王面具时,给他一丝纯粹的慰藉。

他连个能说说这些烦忧、这些恐惧的人都没有。

一个名字,不由自主地浮现在他脑海——魏征。

那个总是板着脸,动不动就犯颜直谏,气得他几次想杀之而后快的老臣。

满朝文武,或许只有这个倔强的老家伙,不怕死,心中装的只有他认定的“道”和“理”,只有这大唐的江山社稷。

也只有他,敢在他这个皇帝面前,说些不那么中听,却可能是真话的话。

而且魏征日前曾抱病前往东宫,必然对太子近况有所观察。

一念及此,李世民再也坐不住。

他霍然起身。

“备常服。朕要出宫。”

他没有摆銮驾,只带了少数几名贴身护卫,换了寻常公卿的服饰,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皇城,直奔永兴坊的郑国公府。

郑国公府门庭冷落。

听闻皇帝微服而至,魏府上下顿时一片惊慌。

魏叔玉急匆匆迎出中门,就要大礼参拜。

李世民摆了摆手,制止了他。

“玄成何在?带朕去见他。不必惊动旁人,更不必讲究那些虚礼。”

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

魏叔玉不敢多言,躬身引路。

穿过几进院落,来到一处僻静的厢房。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

魏征躺在病榻上,脸色灰败,呼吸微弱而急促。

听到动静,他费力地睁开浑浊的双眼。

看到站在床前的李世民,魏征眼中闪过一丝惊愕,挣扎着想要起身。

“陛……下……”声音气若游丝。

李世民快步上前,伸手按住了他的肩膀。

“玄成,躺着,勿动。”他的声音放缓了些,“朕来看看你。”

他挥了挥手,示意魏叔玉和所有侍从全部退下。

房间里只剩下他们两人,一坐一卧。

李世民拉过一张胡床,坐在魏征榻边,沉默地看着这个为大唐江山耗尽了心血的老臣。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显德殿的事,玄成听说了吗?”

魏征微微阖眼,算是默认。

他虽卧病在床,但自有门生故旧将朝中大事传递消息。

“太子……今日之表现,出乎朕之意料。”

李世民的声音带着复杂的情绪。

“他懂得权衡了,懂得顾全大局了,甚至……懂得如何驾驭臣下了。”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魏征。

“若抛开其他,只论太子自身之变化,朕心……实有几分欣慰。为父者,望子成龙。为君者,望储君贤明。此乃常情。”

魏征缓缓睁开眼,看着李世民。

他了解这位陛下,知其雄才大略,亦知其多疑善虑。

“陛下……所忧者,非太子之进益,乃太子进益之……来源否?”

李世民被说中心事,并不否认,反而叹了口气。

“玄成知朕。”

他身体微微前倾。

“太子此前种种,虽显狂悖,但其思维脉络,朕尚能揣度一二。其叛逆,其怨望,皆因足疾,因朕之严苛。可近日之变,尤其今日显德殿之所为,其思虑之深,手段之老辣,已非‘幡然醒悟’四字可解。”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

“朕查遍了东宫所有近侍、伴读,甚至往来官吏。杜荷、李安俨已被调离,李百药、许敬宗乃朕所遣,背景清晰。剩余之人,皆平平无奇,无此经天纬地之才,能于月旬之间,将一顽石雕琢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