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界高武:收束诸天成大罗 第267章 九天应元雷枢玉典(3k)

天师殿内,香雾缭绕,古朴沉静。

这清虚天师到猜出了部分真相,并将李希君的如今种种归结于苏幼璃的真龙身份上。

毕竟,人推测某些事情之时,是不可能超出自身认知的。

清虚天师再怎么推演,也想不到李希君真正的能力是【收束诸天】。

而李希君察觉到清虚天师探究的目光,以及那目光中隐含的“了然”,心中暗笑,却并不点破,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啜饮,一副高深莫测、默认其猜想的姿态。

清虚天师见李希君如此反应,心中更是笃定,不由得想起了龙虎山历代先师们曾无数次谋划、却难得其门而入的“从龙之功”。

没错,是从龙之功!

之前的龙虎山数代天师,为何要掺和那事关皇位的之事情?

那当然也是眼馋那从龙之功的好处,一旦帮着对方上位成为皇帝,

虽然不会如那些强大的儒家修士一样入朝为官,入内阁执苍生大权。

但也是能被奉为国师,奉为真正的被赐下苍生之力的正经国师的。

天下炼神修士,无论是佛门、道家、儒家那家修士不是眼馋众生愿力,谁家欲要凝聚心相不需要众生愿力?

纵是显圣真君,欲要更进一步经历雷劫,冲击传说之中的阳神真仙境界,不也需要大量的众生愿力?

心怀大志,也想要效法师尊,冲击雷劫二重的清虚天师,自然也是动了心思。

如今,眼前这位李希君,明显是半条真龙,自身又是千古未有的三教合一显圣,潜力无穷,未来必是搅动天下风云的核心人物。

此时不投资,更待何时?

念及于此,

清虚天师不再犹豫,脸上露出诚挚的笑容,挥手间,一道紫光闪过,一卷非金非玉、表面有雷纹隐现的古老卷轴出现在案几之上。

卷轴散发出古朴玄奥的气息,上面以云篆写着几个大字——《九天应元雷枢玉典》。

“李真君,”

清虚天师将卷轴轻轻推向李希君,开口道:

“此乃我龙虎山历代先师研习雷法、应对天劫之心得总汇,虽非根本修炼之法,但于渡劫一道上,自信天下无出其二。今日赠予真君,聊表歉意,亦是我龙虎山一份诚意。”

李希君目光扫过那卷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雷意与智慧结晶,确是非凡之物。

他微微颔首,并未客气,将其收起:“天师厚赠,李某记下了。”

清虚天师见状,心中一定,继续道:

“真君胸怀天下,未来必是抵御西洋教会、安定社稷之砥柱。”

“我龙虎山虽为方外之地,亦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若真君不弃,贫道愿率龙虎山上下,倾力相助,助真君整合道门力量,共御外敌,安定苍生!”

这话已经说得相当直白,几乎是表明了投效之意。

李希君自然明白对方所求,无非是未来的“国师”之位和那庞大的苍生愿力。

这对于身负白龙权柄、视大晟江山为自己基本盘的李希君而言,并非不可接受。

用未来的愿力,换取当下龙虎山这股强大势力的支持,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更何况,李希君从来都不看重这个世界的苍生之力。

就算是整个大晟加起来,也远不如他从主世界获取的众生愿力质量和数量。

他放下茶杯,看着清虚天师,坦然道:

“天师既有此心,李某亦不虚言。他日若有所成,道门魁首,国之师位,自有龙虎山一席。相应的苍生愿力,亦不会短缺。”

得到李希君明确的承诺,清虚天师心中大喜,脸上笑容更盛:

“如此,贫道便预祝真君早日功成,龙虎山上下,静候真君差遣!”

主宾二人相视而笑,殿内气氛一片和谐,

一场关乎未来道门格局乃至天下大势的协议,就在这简单的对话中初步达成。

又闲谈片刻,饮尽杯中茶,李希君便起身告辞。

清虚天师亲自送至殿外,目送那道青色流光消失在天际,这才缓缓收回目光,眼中精光闪烁。

他转身回到殿内,立刻开始着手清理张宏远一派的势力,借着李希君带来的威慑,大力整顿门风,巩固自身权力。

津门,

李府,湖畔水榭。

李伯衍正坐在水榭中,对着一局残棋凝神思索,手边放着一卷古籍。

阳光透过竹帘,在水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切宁静而祥和。

突然,一道流光如同无视空间距离般,悄无声息地穿过庭院结界,直接落在了水榭之外。流光散去,显出李希君的身影。

直到李希君伸手推开虚掩的榭门,发出“吱呀”一声轻响时,李伯衍才猛然惊觉,霍然抬头,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愕然之色。

以他度过一重雷劫的显圣修为,灵觉何等敏锐,方圆千里风吹草动都难逃其感知。

然而,李希君直到推门而入的这一刻,他才有所察觉!

这意味着,若非李希君主动显露行迹,他甚至可能被近身都毫无所觉。

李伯衍看着眼前气息内敛、却仿佛与整个天地融为一体的弟子,放下手中的棋子,长长舒了一口气,语气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慨,既有欣慰,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震动:

“希君……你这显圣境界,当真是不凡!连为师都差点被你瞒过去了。你这心相……恐怕比我这老家伙的,还要厉害上几分啊!”

他清晰地感觉到,李希君身上那股隐而不发的力量,如同深不见底的汪洋,其底蕴之深厚,连他都感到有些心悸。

对方,修炼的三大无上观想法,如今三教合一凝聚心相,果然非同凡响。

而虽然如今贵为显圣真君,屹立于当世修行界之巅,

但李希君依旧如同昔日求学时一般,主动上前,执起茶壶,为李伯衍面前空了的茶杯斟上七分满的清茶,动作自然流畅。

“这一路多亏伯衍公相助教导,不然希君也未必能有如今成就。”

李伯衍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中慰藉之余,也不由得暗暗点头。

“这是弟子从龙虎山得来的《九天应元雷枢玉典》,其中主要记载了应对雷劫的心得与秘术,还请您过目,看看其中可有疏漏或不妥之处。”

李希君将那份非金非玉的古老卷轴双手奉上。

李伯衍接过卷轴,入手便感知到那股纯正的雷霆道韵与历代天师的精神印记。

他展开卷轴,目光扫过其上那些以神念镌刻的云篆雷文,神色逐渐变得专注。

他虽已度过一重雷劫,但天师道世代钻研雷法,于天劫一道的积累确实独步天下,其中不少精妙见解和取巧法门,即便对他而言也颇具启发性。

约莫一炷香的时间后,李伯衍缓缓合上卷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不错,确是龙虎山真传,对于雷劫之威、心魔之诡,以及如何运用愿力护持心相、如何在雷劫中淬炼神魂本源,都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

“即便对我而言,重温之下亦觉大有收获,许多关窍豁然开朗。”

“希君,此物于你将来渡劫,裨益极大,定要好生参悟。”

得到老师的肯定,李希君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散了。

他收起玉典,恭敬道:“多谢老师指点。”

李伯衍微微颔首,随即又将自己度过第一重雷劫时的一些切身感悟、显圣境界力量运用的细微技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积累和凝练众生愿力等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李希君。

这些经验并非惊天动地的神通,却都是历经实践检验的宝贵心得,能让李希君在显圣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根基打得更为扎实。

师徒二人一问一答,时而探讨,时而静思,窗外日影渐斜,将水榭内映照得一片暖融。

待到夕阳余晖染红湖面,李希君见时辰不早,便起身向李伯衍请辞:

“老师,弟子离津门已久,还需回武馆一趟,看看师兄和师父他们。”

李伯衍知他念旧,也不挽留,只是叮嘱道:“去吧。元戎嘴上不说,心里定是记挂你的。你如今身份不同,更需谨记,力量是护道之基,而非骄纵之本。”

“弟子谨记老师教诲。”李希君躬身一礼,随即身形便如青烟般缓缓消散在原地,没有激起半分空间涟漪,其对于空间之力的掌控已然娴熟。

李伯衍望着他消失的地方,半晌,才悠悠叹了口气,脸上却带着欣慰的笑容,低声自语:

“雏凤清于老凤声……我这做老师的,能教的,已经不多了。未来的路,终究要靠他自己去闯了。”

……

下一刻,李希君的身影已然出现在杀身武馆那熟悉的后院之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上,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怀旧的金色。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就如同一个寻常归家的游子,步履从容地向着记忆中师兄弟们常在的演武场走去。

而一开始还有人并未注意,只是以为新来了入门弟子,

毕竟,随着李希君名声愈震,如今的杀身武馆弟子人数多了数倍,很多都认不全。

但逐渐的,随着李希君来到了演武场,正想着内宅走去时,一声惊呼却是引起了武馆内所有弟子的注意。

“李师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