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63章 西天取经

“捷报,”

“平章,朔方捷报,永康县公围困朔方城,梁师都众叛亲离,其堂弟梁洛仁斩梁师都,开城投降,朔方平定矣!”

政事堂中,

兵房主书激动的跑来报捷。

这天下最后一个割据反王,终于被平定了。

被突厥人赐封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梁师都,最终落得个被堂弟斩杀的下场。

李逸听闻这个消息,并不意外。

梁师都能撑这么多年,不是他有多么厉害,只是他当初依附于突厥人,当**厥颉利可汗被生擒,突厥诸部投降后,梁师都就是摆在案上的待宰的羔羊罢了。

他推举李靖领兵征讨,更没有什么意外可能。

李靖出兵也有几个月,朝廷上下甚至都没怎么关注这场战,没人觉得会拿不下梁师都。

这场仗,朝廷甚至是以突厥人为主力,李靖只率了万余唐军府兵,是去押阵的。

故此这仗打了有几个月了,但都是突厥人在干活,从外围推进,一路收缩包围,

没打什么硬仗,梁师都的部将,包括依附于他的稽胡部落酋长们,不断的投降。

最终包围朔方城,

唐军围而不攻,

这才围了个把月,

粮尽而绝望的城中将领们,就动手把梁师都脑袋砍了投降了。

李逸派人请几位宰相过来议事。

“诸位相公,李靖已经攻灭朔方,梁师都的首级很快就会送来长安。朔方平,天下定,我以茶代酒,与诸公相庆!”

宰相们也是高兴的举杯庆贺。

房玄龄感叹道:“这梁师父亲早逝,自幼被叔父梁毗养大,他和堂弟梁洛仁从小一起长大,如亲兄弟般,谁知如今却是被梁洛仁斩杀。”

梁师都能成为隋末一方枭雄,离不开叔父梁毗,梁毗因刚正廉洁,深受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重用,官至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事,

有这样一位叔父在朝中,梁师都长大后也是一帆风顺,做到了朔方鹰扬郎将。

大业末天下大乱,因事被罢官在家的梁师都,便结交各处好汉,杀官造反,然后依附突厥,四处攻城掠地。

梁师都在隋末是称帝较早的,只可惜遇到了李渊入关中,彻底堵死了他扩张之路,就算背靠着突厥,也只能是偏安一隅。

有突厥人的支持,梁师都跟唐朝死磕了很多年,但在唐朝大将蔺兴粲、段德操等人的防守下,梁师都始终打不开局面,反而地盘越来越小,朔方本就不是什么富饶之地,人口也少,

耗来耗去,终究也就成了死狗一只。

本来梁师都若是能识时务,接受大唐递的台阶,能认清形势,和苑君璋、张长逊、郭子和等人一样归附朝廷,那也不失高官厚爵。

结果他冥顽不灵,死磕到底,结果就是脑袋被堂弟砍下来,送来长安。

“这次突厥各部倒还是比较配合,也出了力的,值得嘉奖。”

“嗯,那些积极出力的,当赏。那些出工不出力的,甚至趁机抢掠的,该罚也得罚。”

战后的善后事宜,

宰相们认为当派一位朝廷大臣前去抚慰朔方,核验军功,赏功,罚过,安抚百姓。

把原来梁师都的地盘,废郡改州,裁州并县。

清量田地、普查人口,给百姓均田。

同样的,对于伪梁国的官吏、兵将,也要处置,一部份官将要送来长安铨选任用,部份直接裁汰,可能还有部份要留用当地。

善后的事情很重要,

否则可能引发其旧部或当地豪强再叛乱。

大唐在这方面倒是很有经验的。

杜如晦笑道:“这次突厥表现不错,既然可用,那趁着现在秋高气爽,是否挟大胜之势,再出兵吐谷浑?”

青海的吐谷浑叛服不常,跟个搅屎棍一样,一边喊着归附,一边却总是犯边,

他还有脸动不动就派使者来请婚和亲。

陇右就没有几天太平日子,

朝廷上下都对吐谷浑恶心不已,对这种无赖,除了打服外,已经没有其它办法了。

“调动兵马、筹集粮草器械,都需要时间,我觉得明年再征吐谷浑比较合适,”李逸说出自己的意见,“不过,可以放个风声,作个态势,假装朝廷要出兵征讨吐谷浑。”

吓一吓吐谷浑,让他们先老实老实。

当然,也还有另一个意思,今年说要攻打,但却没攻打。

等明年,朝廷再说要出兵吐谷浑,估计他们就会懈怠疏于防备,那时真的狼来了,就能打他们一个出奇不意了。

皇帝听闻梁师都败亡,高兴的来到政事堂。

“李靖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几乎没有伤亡便拿下了朔方,大功一件啊,”他望向李逸,“无逸举荐李靖,有荐人之功。”

李逸笑着道:“陛下后方运筹帷幄,李靖前线指挥了得。”

“李靖宝刀未老啊,你们说李靖该当何赏?”

几位宰相,有人说李逸当加官,有人说当晋爵。

皇帝问李逸意见,李逸认为李靖可加阶晋爵,然后授凉州都督。

“河西近年屡有叛乱,沙州叛乱三年方平,今年瓜州又叛乱,而吐谷浑也一直叛服不常,明年朝廷要征讨吐谷浑,则河西须得有大将镇守。

臣以为,李靖坐镇河西,既能平定叛乱,安定河西,也能为明年征吐谷浑做好准备。”

李逸推荐李靖为凉州都督坐镇河西,其实也是有意想让他明年能挂帅征吐谷浑,

现在先去河西,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李世民有些犹豫,

李靖年纪有些大了,

这次灭梁师都虽表现不错,可梁师都只是条死狗,说实话随便派员大将去都能打赢。

要不是朝臣们反对,李世民当初甚至想让大舅哥长孙无忌挂帅,只是后来因各种事,长孙无忌这行军长史,最后都没离开长安,倒是没能完成这次镀金。

原凉州都督李幼良被召回,

都督之位一直还空缺着。

“李靖灭梁师都收复朔方,这个功劳得赏,”皇帝思索片刻,“晋李靖金紫光禄大夫、代国公,权检校凉州都督,兼太子左卫率,真封加二百户,通前共六百户!”

皇帝又看了看李逸,

“灭梁师都,无逸有谋划之功,还荐举李靖有功,也当赏。”

“改封无逸为卫郡王,赐朔方乌、白盐池盐田百亩。”

李靖留下的代州都督空缺,由太子家令张公谨接任。

改朔方郡为夏州,延川郡为盐州。

李逸没想到自己这爵位又改了,从最早的汾阳王,到后来的武安王,又到代郡王,再到如今的卫郡王,

爵号改来改去,

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太大变化,

代王、卫王,其实都是郡王,不是国王。

皇帝心情愉悦,

就在政事堂喝起下午茶,

边喝茶,边吃着小点心,然后闲聊。

“朕听说,西域有个胡人,买到一颗珍贵的珍珠,怕被人偷走,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珍珠藏进去,你们听到这个故事吗?”

宇文士及道:“确实听过这个故事。”

而精通西域事务的裴矩,也说听过。

李世民笑着道:“这个胡商,大家都笑他爱珠不爱命,但其实,官吏贪污受贿,或者帝王贪财私利,最后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不也和这胡商是一样的吗?”

大家都点头称是。

魏征也讲了个故事,

“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宋国有人搬家忘了妻子,孔子回答说,夏桀、商纣,连自己的性命都忘了,比搬家忘记妻子还厉害呢。

这跟那胡商的事也差不多。”

李世民拿着块巨胜奴感叹道:“确实,朕和诸位爱卿都要懂得保全自身,同心同德,才不至于被人笑话啊。

说如刘弘基,四十岁已不惑,不再想着聚敛,而长孙顺德身为朝廷功勋大臣,夜值中书,发现宫奴偷盗,却收受一点金银贿赂就忘了操守。

堂堂国公大将军,收一个盗窃宫奴的几两金银,他的品德名声,就值区区几两金银么?”

“高贵的品行应当是万金不换的。”

魏征道:“陛下应当做为臣民表率,做一个明君。”

“君主怎样算明,怎样算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过去尧帝深入民间询问情况,所以有苗部落的罪恶才能传入朝廷。舜帝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所以共工、鲧这些坏人蒙蔽不了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结果在望夷宫被杀。

梁武帝偏信朱异,最后饿死在台城。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结果在彭城阁发生兵变,被活活勒死。

可见君主偏听偏信,不是危险就是灭亡。

必须广泛听取意见,身边的人才无法蒙蔽,下面的情况才能如实上达天听。”

“说的好。”李世民连连称好。

“北齐后主高纬和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都拼命搜刮百姓,自己享受奢侈,结果国力耗尽而亡,

就像馋嘴的人吃自己的肉,肉吃光了人也就死了,真是愚蠢。

这两个昏君,哪个更昏庸?”

魏征回答道,“北齐后主懦弱无能,政令出自多个权臣之手。周天元骄横残暴,自己独断专行。

虽然都是亡国之君,齐后主算是更差劲的。”

李世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

“朕有卿等辅佐,无逸、玄龄擅谋,克明、大临能断,而玄成、叔玠、仁人又肯进谏,朕何愁盛世大兴。”

皇帝正高兴,魏征却道:“臣听说陛下打算去终南山游玩狩猎?”

“是有这打算,你是又要来劝阻吗?”

“臣怎敢胁迫陛下,不过是职责所在,应当直言,陛下若能爱惜民力,克制私欲,盛世就不远了。”

李世民本想去终南山放松放松,见状只好笑着取消了终南山之行。

“赏魏相菠菜一筐,绢二十匹。”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