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第一百七十六章 拿读者们当外人?

“你有准备就好。”

看余惟这气定神闲的表情,祁洛桉就知道他肯定有后手,瞎子吃馒头,心里有数。

具体怎么操作她也懒得问,知道余惟有所应对就好,她只是例行惯例关心一下,又不是好奇宝宝。

这人骚操作太多了,问了也白问,不如到时候亲眼看看他所谓的本土化打法。

“有没有票,我是学生,送我。”

祁洛桉话锋一转,直接找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开始要演出门票,余惟也没想到她这么直接,演都不演了。

合着前几次的现场票,她都是这么要的?

真把节目组当羊薅啊。

祁洛桉肯定不白来啊,她要是单纯想跟余惟聊天机会多的是,特地上车不就是为了白嫖嘛。

能靠关系的事,干嘛要花钱,深得余惟真传罢了……

别看祁洛桉要的随意,但她开口要节目组还真不会拒绝,前几次都给了票,这次自然也是一样。

演播厅也就三百个位置,靠卖票也挣不到几个钱,还不如做点顺水人情。

她跟余惟关系不一般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哪怕抛开这一层不谈,一个有名气的观众对于节目组来说也是好事。

“这次只要一张?”

余惟记得她上次是跟申羽桐一块来的,这次只要一张票,看来对方这次应该是来不了。

“她忙着搞创作呢,正经人搞创作都是要闭关的。”

余惟瞬间就听懂了她的言外之意,说谁不正经呢?

祁洛桉嬉笑两声倒也没再多说什么,到站之后径直下车跑路了,临走前还不忘朝余惟挥手告别。

其实她还有很多想说的话没能说出口,没办法,毕竟车上还有几个外人在。

等以后有机会独处再说吧,不如先回家刷点余惟小视频,刚才在操场她还没看够呢。

……

回到家之后的余惟第一时间开始码字,祁洛桉一个半路出家的新人都开始爆更,他实在不好意思继续摆烂了。

樱谷梨绪下午没课,《音乐盲盒》体验生活的阶段就此结束,他打算早点把日语歌换出来,明天开始练习。

日语歌的选择范围很大,余惟的歌单里也有不少,让他写他能写一堆出来。

但正如祁洛桉设想的那样,日语歌想在国内火是需要一定契机的,对于外语歌来说,好并不代表它能火。

很多日语歌在樱花火的一塌糊涂,但在国内查无此歌没多少人知道,这种案例并不少见。

现在的余惟也是同理,他知道的精品日语歌确实不少,但直接拿出来一定就能被大家认可嘛,不见得。

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这还涉及到一个文化接受度问题,国内大多数听众潜意识还是偏好本土作品的。

就算大家听外语歌,大多数也是听原汁原味的舶来品,华语歌手写的外语歌,很容易在文化认同上先天不足。

到时候听华语歌的听不懂,听日语歌的又不认可正统性,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更别提还有高人一等的小众哥了,余惟就见过不少,隔三差五在朋友圈空间分享一首外语歌,说他们有品味吧,其实他们压根就听不懂,俗称听个响……

人家听的是歌嘛,人家听的是品味和逼格。

在这些人眼里,余惟一个华语歌手写的日语歌,无论好坏一律视作“东施效颦”。

比方说余惟选一首日语歌神作《XXXX》,到时候华语歌受众:听不懂,告辞。

日语歌受众:不错,但跟樱花本土作品还有一定差距,余惟可以去了解一下。

小众哥小众姐:华语乐坛路边一条,懂日语歌嘛你就写,想当然?拙劣的模仿罢了。

甭管歌怎么样,人家这套话术确实无懈可击,歌曲的评价还是比较主观的,一旦先入为主地觉得不好听,说破天也很难扭转回来。

简单概括就是,国内没有华语歌手写日语歌能火的先例,所以大家都有刻板印象。

余惟写日语歌最大的难点就在这,无论歌曲怎么样,刻板印象先扣三分再说。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现实不是文娱,主角抄一首外语歌大家直接泪洒当场,其实因为语言壁垒,大家都听不懂你在唱啥。

听都听不懂,何谈共鸣和喜欢?

余惟现在有一定人气基础,情况自然不会那么糟糕,但舆论的影响不可忽视,他这个人不喜欢争议。

哪怕做不到尽善尽美,也要尽可能让质疑的声音最小。

对此余惟选择的打法是,拿一首双语歌出来,华语歌受众日语歌受众都有的听。

双语能解决传播度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转移矛盾,版本有两个,肯定各自有人喜欢,到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友好的交流。

当他们开始相互质疑的时候,自然就没空质疑自己了,甚至还会坚定不移的拥护各自喜欢的版本……

这下知道当皇帝的为什么都喜欢玩均衡那一套了,弹劾对方没事,别弹劾朕就行。

选好歌以后,余惟迅速安排起了新歌的剧情。

【舞台的灯光柔和下来,一束追光打在中央。

刘英身着一袭白裙,优雅地走向麦克风,随着钢琴前奏缓缓响起,全场瞬间寂静。

她轻轻闭上眼,握住麦克风,唱出第一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她的声音带着独特的温暖和细微的颤抖,仿佛每个字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镜头推近,可以清晰看到她眼眶中闪烁的泪光。】

《后来》这首歌翻唱自日语歌《未来へ》,其实不止这首歌,早年国内的很多知名作品都是翻唱。

有些歌手翻唱的作品甚至有三四十首,也就是当年互联网不发达,放到现在包被人骂的。

虽说买了版权,但代表作大都是翻唱,这种事终归不怎么光彩。

不过比起现在很多直接抄袭或者先上车后补票的,提前买版权还说得过去。

余惟之所以选《后来》也简单,这首歌的旋律歌词没得说,在国内火起来相对容易,这是其他日语歌所不具备的条件。

他毕竟还是第一次拿日语歌出来,直接拿很难被大家所认可,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起拿。

双语歌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等大家习惯,以后单拿日语歌大家也就能接受了。

要说两个版本谁更好他不好评价,但没有原版的《未来へ》也就不会有《后来》。

所以余惟决定一起拿出来,而且是在“日语歌”这个主题下拿出来。

因为在他看来,无论翻唱多优秀,原唱永远是爹,这时候拿出来刚刚好。

另一方面,《后来》这首歌与大学生适配度很高,歌词中“栀子花白花瓣”“十七岁仲夏”等具象意象,直接呼应大学生的遗憾与成长焦虑。

这首歌常年位居毕业晚会,很多学生甚至称之为青春的最后一课。

一边失去一边成长,这是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与《音乐盲盒》的节目内核也相契合。

原曲《未来へ》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这一点就比较百搭了,什么情况都能唱,毕竟大家都有妈……

余惟虽然在里是让土著唱了这首歌,不过他并没有安排明星与之对战,而是角色内战。

正儿八经打比赛的歌曲是要发个唱歌视频出来的,就算是土著歌手他也会用AI。

这首歌就没那个必要了,歌都提前发出来了他到时候再唱效果会大打折扣,自砸招牌的事余惟肯定不能干啊。

而且提前公布节目选歌,这多少有点不尊重人家节目组,很容易影响收视率。

于是他特地安排了这场土著内战,歌写出来就能兑换,但纯属剧情,一笔带过。

又没有真人选手参赛,自然也不需要点赞投票。

新章节发出来读者有点纳闷,土著内战这种剧情第一轮也有,毕竟设定里77个选手参赛,也没有那么多真人明星。

第二轮也不剩多少真明星了,出现土著打土著很正常,但这种一笔带过的剧情出现歌名,这还是第一次。

按照余惟的套路,歌名都露出来了,说明应该有这首歌才对啊,怎么没发视频?

角色打角色,确实没有投票的必要,余惟毕竟是作者,这点决定权还是有的。

都没有真人打比赛,自然也不需要真人投票……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架不住大家想听歌啊,这首歌看着不错,也不知道听起来什么感觉。

“不是比赛嘛,我要投票啊!”

“实在不行AI也行啊,听不到新歌我要闹了。”

“有歌不给听,拿兄弟们当外人是吧?”

只写不发,这不是纯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