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好歹也是响当当的高利贷**,作为西贡的法兰西国家银行行长,德拉约稍微发散思维一下,就能够感知到这种快速扩张的风险性。
次贷危机就是贷款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放宽了贷款标准,推出了各种高风险贷款产品,这一点错都没有。
所以科曼要泰国农民用土地作为抵押,这其实已经算是上了一层保险。
在土地抵押的基础上,贷款第一年利率极低,但是在第二次贷款也就是明年开始利率会大幅重置飙升。
这也是容易解释的,可以说是法国也要正常盈利,但其实也是在筛选不合格的贷款者,降低了出现次贷危机的风险。
泰国毕竟是一个独立国家,法国不可能像是对待尼日尔那样,毫无心理负担的拿走一百块钱的物资,然后像是打发要饭的那样给两块钱意思意思。
德拉约想要避免法兰西国家银行出现损失的心,科曼绝对可以理解,最恶劣的情况就像是次贷危机一样肆无忌惮地发放贷款,因为他们可以立刻将贷款卖掉变现,而不关心借款人未来能否还款。
但这件事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因为它绑定了目前泰国唯一的支出产业稻米出口,一旦出现类似次贷危机的事情,泰国整个支出产业都会受到波及,这些泰国银行把自己全卖了都填不满。
说服了西贡法兰西国家银行行长之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马上将泰国的稻米种植铺开,恢复之前的稻米出口。
对此泰国**也没有异议,比起之前法国总是拿着枪说话的过往,这一次法国确实是掏钱了,诚意已经前所未有。
如果泰国要是觉得法国太好说话,万一人家重新回到拿枪说话的版本可怎么办?
以泰国的体量来说,法属印支的十万出头法军还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就连法国愿意出面帮助泰国,都让泰国人好像感觉在做梦。
一连半个月,泰国各界都在盛赞法国的慷慨,也第一次认识到了法国三色旗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其实像是法国这种法郎超发严重,还没有英国那么强大的流通范围,把法郎对着泰国这种国家进行投资,算是各取所需。
法国之所以被称呼为高利贷**,而不是明显资本更加强大的英国,就是因为法国的资本输出则更纯粹地表现为公债和国债。也就是说法国是集中在债权领域的资本输出。
英国虽然金融力量更强,但其实还是坚持着围绕工业的投资,英国输出输出多与本国工业、贸易和殖民扩张直接相关。
反而法国更愿意参与到其他国家的债券市场,通过一个国家最稳定的公债和国债来盈利,这才会被称之为高利贷**。
从这种特征来说法国在投资领域还真比英国和美国更像,这个更像指的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国。
法国的高利贷**是怎么完蛋的呢?还不是因为帝俄崩盘,把法国干出心理阴影了。
这一次也差不多,科曼选择了当前几乎和国家同等重要的支柱产业。
来绑架这一次的稻米,在稳妥性上几乎和泰国这个国家具有同等意义。如果是十九世纪的法国银行家知道科曼今天的举动,也会赞叹一句不愧是高利贷**的正统接班人。
在泰国一扫颓势,开始如火如荼的恢复支柱产业出口的时候,总理比里·帕侬荣再次对法国的大国风范表达了感谢,泰国的文官**并不稳定,作为一个刚刚从封建王朝朝着现代国家转变的国家,泰国还面临很大的困难。
这点科曼绝对相信,一般从君主国家变成君主立宪之后,很少有反攻倒算的,但泰国做到了。
在军队的作用下,泰国频繁的出现军事**,军队甚至带着本来已经透明的拉玛九世,一步一步的恢复了君主实权。
所以泰国总理的感谢,科曼绝对认为当之无愧,但亲兄弟明算账,他可不是来彰显国际主义的,再次对比里·帕侬荣强调,“不管以什么价格成交,所收回的资金都相当于一笔无期限的无息贷款,等我们在泰国的投资获益后,再通过捐给某个基金会的方式归还。我只需要一个承诺,一个将来可按优惠价格购买这些公司产品的承诺。”
科曼没有把话说的太明显,可作为总理的比里·帕侬荣自然明白真实意思,点头承诺道,“法兰西国家银行的投资,绝对会迅速的回到你的手里。”
不是科曼贪婪,他的投资在泰国过一圈起到安稳人心的作用就行了,他还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美元还是留着做大事比较好。
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马丁倚靠在咖啡厅靠近窗户的位置,不远处经过三十二天航行抵达马赛港口的大米,正在被码头工人扛着卸货。
马丁神色轻松的翘着腿,倒并不是在忆往昔马赛战役,而是拿着从曼谷发来的电报,上面有科曼自述暂时不能返回欧洲的解释,还有就是希望马丁能够帮助他去做几件事,要对海外省的城建进度进行一次视察。
另外一件事就比较宏观了,那就是对撒哈拉沙漠进行一次深入考察,当中包括乍得湖的水系支流数据,法属赤道非洲的气候,乃至于法属北非和西非的气象数据和沿途环境。
马丁就是现在离得远,不然他真想要问一问科曼到底想要干什么?
不过其中一项他倒是有所猜测,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法国为了统合法属非洲殖民地的力量更好服务于法国,有一个修建涵盖法属西非和北非海外省的铁路计划。
法国的殖民地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因为撒哈拉沙漠的存在,法国在集合力量的时候,没有像是地图上看起来这么容易。
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以及撒哈拉以南的法属西非包括今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等。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将它们物理隔开。
修建铁路可以将这些分散的领土连接成一个整体,加强巴黎的中央控制。
铁路能快速调动军队,有效镇压殖民地各地的反抗,于是撒哈拉铁路计划就应运而生。
这条铁路一旦开通,从北非地中海沿岸直达西非大西洋沿岸的陆路通道,可以减少对海上航线的依赖,促进帝国内部的商业流通。
这条铁路的主要路线就是沿着海岸线铺设,绕过撒哈拉沙漠的西部边缘进行施工来完成。
第一次被提出的时候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一战之后法国再次捡起来了这个计划,开始在法属北非建立铁路,然后二战爆发了。
到了现在,阿尔及利益和摩洛哥境内已经建立了可以连通的铁路。剩下还没有建设的部分,就是西非海岸线和撒哈拉沙漠西部边缘中间的规划线路。
这个计划最终被放弃,是因为阿尔及利亚独立了,而不是因为海运和航空业的发展。
如果法国成功留住阿尔及利亚,这条连通法国殖民地,终点则是在阿尔及尔的铁路线,必然会动工。
但要是没有阿尔及利亚,法国哪有动力建立一个没有价值的铁路,就是为了法属非洲殖民地的繁荣和安定?这个理由是不够的。
科曼在这封电报上提及要考察大西洋沿岸,但又不被撒哈拉沙漠吞噬的线路,明显就是法国之前的撒哈拉铁路计划。
“你真是疯了啊。”马丁伸手揉了一下额头,显然不是为了考察海外省城建进度被困扰,而是已经猜出来的撒哈拉铁路计划,光是这个计划就这么难,那另外一个考察乍得湖水系支流是为了什么?
他总觉得这是一个比撒哈拉铁路计划更震撼的计划。
乃至于马丁都没有给科曼回电的勇气,他现在最大的冲动就是返回巴黎申请退伍。
“马丁中尉,从曼谷出发的大米已经卸完了,一万五千吨。我们正在和铁路方面沟通,调配铁路运力。”正在马丁思考是否脱掉军装之时,一名进来的军人打断了他的危险想法。
“用宪兵司令部的名义来和马赛市政厅谈谈,虽然之前有点小冲突,但这些事都过去了不是吗。”被打断思绪的马丁抬头回答道。
退伍计划也自然无疾而终,马丁是一个乐观的人,很快就打开了心结,总不能吃肉的时候冲锋在前,需要他做事就退伍。
世界上三大稻米交易中心的两个,正在向法国输送谷物,乔治皮杜尔**很快认识到了这批谷物的价值,今年的欧洲夏季少见的降水稀少,严重影响了战后欧洲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来就被战争破坏了生产,天公还不作美。
距离法国不远的荷兰从去年冬季就已经开始出现粮食短缺,又经过了一个干旱少雨的夏季,整个国家已经无以为继。
法国的另外一个邻国意大利,也处在粮食管控的状态,当然情况最严重的还是德国。
盟军奉行不让战败的德国生活水平高于邻国政策,其他国家如果遇到困难,那么德国就只能更困难,所以德国的情况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