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继承小工厂到全球财阀 第802章 反应激烈的美国人!

();

飞机穿越云层,向着美洲大陆疾驰。

机舱内,林浩然闭目养神。

至于利国韦,依旧在研读资料,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

在香江的时候,恒声集团便已经通过对花旗银行进行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这些资料钉装在一起,便成了一本厚厚的书籍,高达数百页之多。

作为全球化最高的银行之一,这家从1812便创立的国际金融巨头的历史,显然要比汇沣银行这家香江百年银行要丰富得多。

利国韦沉浸在花旗银行那悠久的历史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1812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他仿佛看到了花旗银行的创始人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为了银行的未来发展而激烈讨论;

看到了银行在历次经济危机中艰难前行,却始终屹立不倒;

看到了它如何从一个地方小银行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巨头,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

“老板,花旗银行的历史简直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或许是看累了,利国韦放下资料,有些感慨地对林浩然说。

“它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机遇,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我们恒声集团虽然在香江乃至亚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算得上是亚洲金融巨头了,但和花旗银行这样的国际巨头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浩然微微点头,目光望向飞机窗外的朵朵白云,陷入了沉思。

随后,他回过头来,笑着对利国韦说道:“利总,你说得对,但我们不该畏惧差距,而要将它视为前进的动力。

花旗银行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它的全球化视野和风险管理能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何叔叔多次向我称赞你的才干,认为你是接替他执掌恒声集团的最佳人选,我完全相信他的判断。

这次安排你在花旗担任执行董事,不仅仅是代表我在花旗银行的利益,更希望你能在这里汲取国际顶尖银行的经营智慧,为将来接手恒声集团执掌权打好基础。

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不仅要熟悉花旗的运作模式,学习它如何将银行彻底国际化,更要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待你学成归来,恒声集团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利国韦郑重地点头:“老板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了,一定不负所托。”

“很好。”

林浩然望向窗外一闪而过的云层,继续说道:“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恒声集团定能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对了老板,在汇沣银行日本分行的时候,我收到何董传来的消息,花旗银行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先生将会亲自到机场迎接。”利国韦汇报起另外一件事情。

林浩然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嗯,我知道了。”

“看来,瑞斯顿先生非常重视与您的这次会面,或者说,非常重视您这位新晋的‘核心决策者’。”利国韦分析道。

林浩然唇角微扬:“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沃尔特·瑞斯顿是想用高规格的礼遇,定下合作的基调,顺便安抚一下可能存在的内部异议,我们得准备好,一下飞机,就是战场。”

十几个小时后,飞机顺利抵达纽约上空,随后,在肯尼迪国际机场平稳降落。

当舱门开启,林浩然带着众人走下舷梯时,眼前的阵仗确实令人侧目。

以花旗银行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为首,近十位核心高层组成的迎接团队赫然在列,其中未来将执掌花旗的约翰·里德也站在瑞斯顿身侧,面带微笑。

一排黑色的凯迪拉克豪华轿车静候一旁,身着黑色西装的安保人员神情肃穆,组成了严密的人墙,将闻风而至的少数媒体记者隔绝在外。

“林先生,欢迎再次来到纽约!”瑞斯顿上前一步,热情地伸出手,声音宏亮,“我代表花旗银行董事会和全体员工,对您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瑞斯顿董事长,您太客气了。”林浩然与之有力一握,笑容得体,目光与瑞斯顿身后的约翰·里德等人一一交汇致意。

闪光灯顿时亮成一片,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花旗银行掌舵人亲自迎接一位如此年轻的华人大股东。

然而,在林浩然敏锐的感知中,这份热烈之下潜藏着暗流。

他注意到几位高层脸上公式化的笑容略显僵硬,眼神中带着审视与好奇,而非全然的热忱。

更让他留神的是,在机场出口不远处,停着几辆看似普通的雪佛兰轿车,车窗深色,但车内人的姿态与普通接机者迥异,更像是官方观察人员。

“FBI?还是财政部的人?”林浩然心念电转,表面却不动声色。

美国官方对这笔涉及金融核心领域的交易,果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哪怕只是一个执行董事位置而已。

可以想象,如果他真的花费大资金去经营海丰银行,必将面临更加严苛的审查与阻力。

所以,将海丰银行这个烫手芋头甩给花旗银行,换取适合自己的利益,显然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前往曼哈顿下城酒店的加长林肯车Town Car内,沃尔特·瑞斯顿与林浩然同乘一车。

“林先生,我们此次的合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沃尔特·瑞斯顿率先打开话匣:“花旗银行一直秉持开放、全球化的理念,您的加入,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体现。

我们坚信,您的视野和经验,将为花旗的全球战略注入新的活力。”

林浩然颔首微笑,应对自如:“花旗的魄力令我钦佩,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强强联合才能引领未来。

我很期待与沃尔特·瑞斯顿先生以及花旗优秀的团队共事,开拓更大的市场。”

两人的交谈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但言语间的机锋与试探,唯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当天晚上,林浩然住进了熟悉的万豪酒店。

这还是他第二次住进这个在花旗银行总部大厦隔壁的奢华酒店。

说起来,这是他从1979年以来,第四次来纽约了。

第一次的时候,是1979年的6月份,当时住进了华尔街希尔顿酒店。

到1979年12月,他再次来了一趟纽约,住进的正是现在所住的万豪酒店。

第三次来纽约,已经是1980年的12月份了,而当时来美国的原因,便是因为苹果公司上市,他住进了时代广场的丽思卡尔顿酒店。

如今,再次来到纽约,再次住进这家熟悉的万豪酒店,林浩然不禁有些感慨。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从一个需要亲自来华尔街寻找机会的年轻商人,成长为能够与花旗银行董事长平起平坐的重要股东。

这种身份的转变,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郭晓涵首次以林夫人的身份跟随林浩然到达美国,举手投足间既带着几分初来乍到的拘谨,又难掩内心的雀跃。

她小心翼翼地挽着林浩然的手臂,一双明眸好奇地打量着酒店奢华的大厅,却又时刻注意保持着得体的仪态。

利国韦将自己的行李安置妥当后,来到客厅向林浩然汇报:“老板,刚才瑞斯顿先生的秘书来电确认,明日上午九点将在花旗总部举行正式的董事任职仪式,随后召开特别董事会,这是会议议程。“

林浩然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目光在几个议题上稍作停留:“看来明天又是一场不简单的会议。

利总,你准备一下,届时你将以我的特别助理身份列席会议。“

“明白。“利国韦郑重应下,“我已经整理了花旗近期的主要业务数据和各区域市场的表现,随时可以为您提供参考。“

林浩然满意地点点头,走到落地窗前。

夜幕下的纽约灯火辉煌,隔壁的花旗银行大厦在夜色中格外醒目。

他知道,明天的会议将是他正式踏入华尔街核心圈子的第一步,也是检验他能否在这片金融沃土站稳脚跟的关键一役。

“早点休息吧,明天我们要以最佳状态出现在花旗董事会。“林浩然转身对利国韦说道。

待利国韦离开后,郭晓涵才轻声问道:“浩然哥,明天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林浩然闻言,笑道:“不用,你就跟着长长见识就好了。”

实际上,作为郭河年亲侄女的郭晓涵,又跟着叔父学习了两年的企业管理,什么大世面基本都见过了。

郭晓涵闻言,浅浅一笑。

作为郭河年的亲侄女,她从小就在商业世家长大,这两年更是在叔父身边学习企业管理,确实早已见惯了各种场面。

只是这次以林浩然夫人的身份出席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让她格外在意自己的表现。

“我明白的。“她轻声应道,优雅地整理了一下裙摆,“不过这次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以你的夫人身份出席这么重要的场合,多少有点激动。“

林浩然欣赏地看着她得体的举止,温和地说:“保持你平时的从容就好,华尔街这些人的太太们,也不过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普通人罢了。“

转眼间,一晚上过去。

次日,上午八点多钟,花旗银行总部大厦,宏伟的新闻发布厅。

全美的目光聚焦于此。

CNN、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美联社……

数家电视台早已经架起了电视直播设备,对准着发布会中央的**台。

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标志都出现在现场,长枪短炮对准**台,气氛庄重而热烈,却又暗藏着一触即发的质疑。

发布会由花旗掌舵人沃尔特·瑞斯顿亲自主持。

他首先回顾了花旗银行的辉煌历史,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然后,重点来了。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是一个值得载入花旗史册的日子。”瑞斯顿声音沉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大厅,“我们非常荣幸地宣布,经过与汇沣银行及其母公司恒声集团达成交易,海丰银行正式成为花旗银行的一份子。”

在双方律师团队的见证下,林浩然与沃尔特·瑞斯顿在股权转让文件上签字。

工作人员适时展示了一张被放大的、象征性的“支票”,上面标注着1.5亿美元的首笔现金支付金额。

此外,代表3%的花旗银行股权证书也一并交到林浩然的手中。

刹那间,闪光灯如同银河倾泻,几乎要将台上的人淹没。

紧接着,沃尔特·瑞斯顿抛出了真正的重磅炸弹:“基于林浩然先生卓越的商业成就以及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深刻洞察,并经花旗银行董事会一致通过。”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确保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这才继续说道:“我们荣幸地邀请林浩然先生,出任花旗银行常驻执行董事,深度参与花旗银行的全球核心决策!”

“常驻执行董事”、“核心决策权”这两个关键词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现场激起巨大波澜!

记者们一片哗然,交头接耳声四起。

这,绝对创造了一个历史。

谁曾想到,一名华裔,且不是美国国籍的华裔,居然担任花旗银行执行董事?

虽然这些早在十几天前,这笔交易已经被人熟知,可毕竟那只是来自香江的一个新闻,具体细节并没有被完全证实。

如今,在花旗银行总部的正式官宣,无疑是将这则消息彻底坐实,其冲击力丝毫不亚于当初的首次披露。

工作人员庄重地呈上一个特制的、镶嵌着花旗银行徽标和林浩然英文名字的董事铭牌以及任命证书。

沃尔特·瑞斯顿与林浩然再次起身,手持铭牌,面向镜头握手合影。

这一刻,通过直播信号,传递到了全世界。

接下来,沃尔特·瑞斯顿将舞台交给了林浩然。

他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记者们,一腔流利标准的英式英语脱口而出:“感谢沃尔特·瑞斯顿董事长,感谢花旗银行董事会的信任。

站在这里,我深感荣幸,也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对美国媒体而言,林浩然也算是一名熟人了。

比如苹果公司上市的时候,作为天使投资人,林浩然凭借投资的一千万美元,不到一年时间,股市价值涨到了两亿多美元。

而当时《金融时报》更是将林浩然评为1980年年度最佳投资人。

全球移动通信正式商业化的时候,林浩然也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主角之一。

在林浩然击败怡和洋行,收购置地集团的时候,也被不少美国商业媒体报道。

所以,在这些媒体记者眼里,林浩然绝对不算是一名陌生的年轻人,而是一位已经在国际商界崭露头角的商业奇才。

“花旗银行,是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名字,是美国金融业的骄傲,更是全球银行业的巨擘,能够加入这样一家伟大的机构,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耀。”

“有人认为,我的加入是一种‘干涉’。”林浩然微微一顿,淡然地笑道:“但我认为,这更是一次‘共建’。

我带来的,并非仅仅是某一个特定市场的视角,我希望能成为连接太平洋两岸,乃至全球新兴市场与成熟金融体系之间的纽带。

我旗下的恒声集团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它在亚太地区乃至欧洲的网络与资源,与花旗银行无与伦比的全球平台相结合,将有望打通资本与业务在全球范围内高效流动性,为花旗开辟前所未有的增长空间。”

“我听到了某些声音在问,一个华人,何以能够成为花旗银行的核心决策者?”林浩然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句话,顿时让在场的记者们屏息凝神,所有人都预感到接下来的回答将至关重要。

正如林浩然所说的那般,这确实是在场许多人内心中的想法。

毕竟,花旗银行啊,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美国金融界的巨头。

如今,这家金融巨头居然被一名华人侵蚀,这无疑触动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

这种感觉,其实和他当初想要收购怡和洋行时,那些英资财团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

“我想说,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资本与智慧的流动早已跨越国界,全球化浪潮之下,国籍不应成为阻碍才华与资本合作的壁垒,相反,它应该成为提供多元视角和独特解决方案的源泉。

花旗银行今天的决定,恰恰彰显了其作为一家真正的、面向未来的全球性银行的非凡魄力与战略远见——它选择的,是能力,是视野,是未来,而不仅仅是护照上的国籍!”

这番话,直接将个人任命提升到了“全球化象征”的高度,引发了台下记者们的深深思考。

“我在此郑重承诺,我将恪守花旗银行的章程与价值观,以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履行好我的职责。

我期待,能够运用我在亚太及其他地区积累的经验与资源,助力花旗在新兴市场的开拓、跨境业务的创新以及全球风险管控的优化上,迈上新的台阶。”

林浩然的演讲,逻辑清晰,格局宏大,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对未来的前瞻。

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化解了最敏感的国籍问题,将其转化为花旗银行战略眼光的体现。

很快,这场发布会到了媒体自由提问环节,火药味瞬间浓烈起来。

一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率先发难,问题尖锐,代表了典型的“美国骄傲派”疑虑。

“林先生,您强调全球化,但您是否承认,您的非美籍身份,可能会在将来某些涉及美国国家安全或核心利益的金融决策中,影响您的判断?

此外,花旗此举,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主导权的稀释?”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镜头都对准了林浩然。

对于这样的问题,林浩然早已经有所准备,

他面色不变,从容应答道:“这位先生,首先,在我的认知中,作为花旗银行的董事,我的任何判断都只基于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商业逻辑与花旗银行全体股东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花旗银行,首先是全球投资者和客户的花旗,然后才是美国的花旗,我的加入,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花旗在全球市场,这其中当然包括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关于‘稀释’主导权的说法,我认为并不准确,这更像是一种‘增强’,让我们共同的平台变得更加强大。”

另一位记者紧追不舍:“林先生,您个人如何平衡您旗下恒声集团与花旗银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林浩然淡然一笑,展现出极大的格局:“这个问题很好,我需要明确一点:恒声是恒声,花旗是花旗。

作为花旗银行的执行董事,我的法定职责和忠诚,将完全归属于花旗及其全体股东。

当然,我相信,未来恒声与花旗之间存在着广阔的战略合作空间,这种合作是基于公平原则和共同利益的,绝非零和博弈。”

他的应对,滴水不漏,态度从容,逻辑清晰,让许多原本带着质疑而来的记者,眼神中开始流露出欣赏与思索。

这场记者会,透过CBS、ABC、NBC等电视台的直播,传遍整个美国。

而这场发布会,也如同投入美国社会的一颗深水炸弹,引发了全美范围的剧烈震荡和热议。

纽约,一家金融区咖啡馆,几名年轻的交易员和分析师围着电视。

“老天,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华人进入花旗核心董事会?瑞斯顿疯了吗?花旗银行疯了吗?”一个戴眼镜的分析师难以置信。

中西部,一个典型白人家庭客厅,午餐时间,电视上正在播放相关新闻。

父亲皱着眉头,放下叉子:“让一个中国人进入我们花旗银行的核心?这太冒险了!谁知道他是不是……”

正在上大学儿子却不以为然:“爸,这都什么年代了?这叫全球化!新闻里说了,他能帮花旗赚更多钱,开拓亚洲市场。

花旗股价要是因此大涨,你的养老金账户和我的学费不就都有着落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