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众人只能证明她‘来过’,却无人能确切知晓她是‘何时离开’的。”
她条分缕析地继续道:“那日赶巧是宫人们去东平门探亲的日子,皇后娘娘体恤下人,一早就许了假。
凤鸾宫外院值守松散,只留了云熙姑姑近身伺候。
门外无人把守,贺兰贵人若趁人不备偷偷溜走,根本不会引人注意。
臣妾已让采颉私下询问过叶常在,叶常在说贺兰贵人被赵贵人当众辱骂后,觉得委屈万分,便红着眼独自一人躲到了廊下角落里闷闷不乐。
叶常在劝了两句,见她性子别扭不肯听,也便由她去了。”
南瑾的语气愈发清晰笃定,
“之后众人给皇后娘娘请安时,便有宫人慌张来报,说宜妃自戕了。又赶上突降大雨,众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纷纷冒雨赶往钟粹宫。
在那样的混乱之中,更无人会去留意庭院角落里受了委屈的贺兰贵人是否还在。
而当一众后妃赶到钟粹宫,围在宜妃尸首旁时,贺兰贵人却是在的。
臣妾没记错的话,那时皇后娘娘欲揭开覆在宜妃尸首上的白布时,还是贺兰贵人第一个出言劝阻的娘娘。”【327章】
一股脑说了这许多,南瑾缓了片刻,才又摇头揶揄道:
“她实在是个心思缜密的。请安时,她拉着叶常在早去凤鸾宫,又故意和赵贵人起了冲突,加深众人对她的印象。
宜妃出事后,她又混在人堆里出现在了钟粹宫,还出言相劝娘娘为保凤体与皇嗣,不易见了宜妃的尸身以免冲撞。
如此一番下来,自然而然就会给人留下一种她一直都在人群中,从头到尾都没有脱离过众人视线的错觉。”
皇后听得南瑾如此分析,眉宇间微微团起的疑惑之色散去了几分,低声道:
“她和赵贵人起了争执后,便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悄悄溜回了钟粹宫。而后不知与宜妃说了些什么,又恰巧被回去拿伞的进礼撞见,这才起了杀意。”
南瑾点点头,顺着她的话继续道:
“冒着雨做完这些,东平门那边的探亲已经结束,她便偷偷躲在钟粹宫。等宫人发现了宜妃自戕,将消息传去凤鸾宫后,后妃定会纷沓而至,她只需要趁乱再混进人堆里,便能让满宫上下,都做了她的不在场证人。”
这般抽丝剥茧地细细分析下来,几乎拨开了所有的迷雾,让真相逐渐显露在眼前。
然而南瑾细想下去,却又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
贺兰贵人位份不高,又无显赫家世,她如何能仅是站在门外与宜妃说上几句话,就让宜妃心甘情愿地赴死?
她背后的依仗是什么?
而且……
南瑾的指腹摩挲着光洁的茶盏,寻思片刻后问道:
“皇后娘娘可还记得,臣妾当初是怎么发觉宜妃有问题的?”
皇后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道:
“在温泉山庄时,采颉无意中窥见宜妃身边的丽欣,夜半时分鬼鬼祟祟带人去了紫竹林,埋藏了许多苍术。”【210章】
南瑾颔首道:“臣妾为求证,曾私下里问过同住杏花春馆的贺兰贵人,馆中是否常焚烧草药。
贺兰贵人当时十分肯定地告诉臣妾,杏花春馆日日都要焚烧草药预防病邪。
正因她这番话,才让臣妾确定,宜妃是故意剔除了苍术。而臣妾问过许平安,大量焚烧苍术却有可能伤及婴孩肺腑,这才揣测出宜妃身边或许有会医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