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说着,手指着曲彤的方向示意,“就是那个知青,叫曲彤。”
赵兰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犹豫了一会儿才点头,“可以。”
住一个也是住,住两个也是一样。
昨天叶秋找过她之后,她就去找一些接触过知青的人了解叶秋的性格。
有不少人说两个新来的女知青都不是好招惹的,但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缺点可说。赵兰一点也不在意村里那些长舌妇的酸言酸语。
不好惹怎么了?不好惹就代表着别人没占到便宜,是好事啊。
看到她点头,叶秋欢喜道:“那就谢谢赵同志了,我去跟曲彤说这个好消息。”
接着,她就像之前一样,慢吞吞地挪回曲彤身边。
“她同意了。”
曲彤兴奋的双眼发光,迫不及待,“那咱们什么时候搬过去?”
叶秋想了想,“要先找大队长报备一声,然后哪天早点下工就搬过去,我们得提前把行李收拾收拾。”
“刚来没几天,我好多行李都没拆开,好收拾的。”
*
吃完晚饭后,知青们坐在院子里闲聊。
袁超算了算日子,“剩的柴不多了,从下周开始,我们得分班去捡柴。”
“啊?这么快就又要捡柴了?”老知青汪莉莉叹气,“每天上完工已经累得不行,回来恨不得直接躺着,结果还要去捡柴,累死人了。”
“不捡不行。”袁超倒没觉得真有这么夸张,“先不说咱们每天烧火做饭都要烧柴,也要为冬天准备足够的柴火,不然怎么熬过去?”
“川省冬天温度比北方高点,但是也能冷死人,你们可别不当回事。”袁超好心提醒新来的几个知青。
坐在角落的陈忠实不屑地哼了一声,“新来的知青有钱,什么换不到?轮得到你假好心。”
苏青不满,“不会说话就闭嘴。”
陈忠实就是个搅屎棍,不管跟他有没有关系,都要说几句难听话,好像谁得罪了他似的。
袁超再次无奈地站出来当和事佬,“都少说几句,还是商量商量排班的事。”
知青点一共有十一个人,除开不住知青点的高原,剩下十个人刚好两个人一组。
叶秋主动举手,“不用算我和曲彤,我们过几天就搬出去了,不在知青点住。”
叶秋的话让院子热闹起来。
“你们要搬出去?”
“搬去哪里,你们找到房子了?”
叶秋,“我们在村里找了户人家,她们家人少,可以腾出两个房间给我们,已经商量好了。”
苏青皱眉,有些担心:“那户人家靠谱吗?”
他倒不是有什么坏心,只是担心叶秋两人的安全,两个年轻的女同志搬到陌生人家里,如果那户人家有年龄相仿的男同志,那就不得提防一些。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袁超也开口关心,“能不能问问你们想搬到哪家?”
他到底在青山大队多呆了几年,对村里人了解更多一些,可以帮两个女知青做做参考,如果找的那户人家不行,还得打消两人搬出去的念头。
知青点虽然住宿条件差点,但是可以保证没坏人,哪怕是陈忠实,也就是嘴**,不会做出什么坏事。
不是什么不能说的,叶秋没有隐瞒,“赵兰家。”
“她家?那估计没什么问题。”袁超松了口气,肯定她们的选择。
胡康好奇地凑上来,“袁知青认识?”
“赵兰同志家里只有她和奶奶两个人,女知青搬进去也方便。”
苏青想到了什么,皱眉问道:“不对啊。赵兰同志家只有祖孙两人,哪儿来这么多房间能让两个女知青搬过去?”
袁超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讲给他们听,“赵兰同志的母亲去世得早,父亲之前在部队里当兵,每个月都给家里寄工资,那时候赵家人多,几个兄弟都住在一起,所以房间就修得多。后来她父亲牺牲了,不知道为什么,赵家其他人都搬出去了,就剩她和奶奶住在一起,自然空房间多。”
“赵奶奶身体不好,出门的时候不多,但人很好,又勤快,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队里不是没有别的房子宽敞的人家,但相对来说赵兰家是最合适的。
一个勤快又年龄相仿的女孩,一个慈祥和蔼好相处的老人,搬过去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对叶秋和曲彤是个好选择,对赵兰家也好。
两个知青搬过去,既可以避免别人看着赵家的空房子眼馋,又能获得租金以补贴家用。
曲彤手撑着下巴坐在一旁。
袁超说的这些她都知道,是那本年代文小说里的剧情。
赵兰的几个伯伯叔叔都不是省油的灯,虽然现在被赵奶奶赶出赵兰父亲修的房子,但等赵奶奶意外中风后,他们就打着照顾赵奶奶的名头强行搬了回去,甚至还想把赵兰嫁给鳏夫换高价彩礼。
这也是书中的一个高潮情节,赵兰在处理极品亲戚时,意外与男主结识,在他的帮助下摆脱了这些亲人。
两人也在之后的相处中相知、相爱,在赵兰大学毕业后顺其自然地结婚。
胡康遗憾地长叹一声:“你们以后可要经常回来啊。”
叶秋与曲彤笑着答应。
关于她们搬家的事,其他人又问了几句,能说的说了,不能说的其他人也没有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