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243章 昭姬归汉,匈奴降齐,楚魏同盟,东吴抗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绵绵不绝的长江如一道利刃般将西川与东吴分在了两端。

长江是地图上的一横。

百年世路多反复,千古河山几废兴。

崎岖难行的大别山又在地图上划出了一竖。

而这一横一竖的中间,就是荆州。

荆州,三国历史上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不单单是因为它富裕,更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对于南方政权而言,想要与北方抗衡,荆州就是沟通的桥梁。

要想统一南方,荆州就是行军的要道。

而对于北方政权而言,

曹操在历史上统一北方之后,南征为何优先打荆州?

因为相比进军西边的秦岭,以及东边的水网,攻取荆州才是进取天下的最优解。

这也是为什么魏蜀吴都要争先恐后抢夺荆州的原因。

事实上,

早在曹操打张绣时,就是为了抢夺荆州。

只是被北方的事务耽搁了。

如今曹操依然有实力,去跟刘表争荆州。

可偏偏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使得他不得不选择与荆州联合,共御强敌。

刘表称楚公,与魏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

这显然是针对刘备的。

刘备也立马做出了反应。

一面上奏朝廷,谴责刘表僭越。

一面又宣布与荆州断交,拒绝两地贸易来往。

**上,经济上双重制裁刘表。

但这还不够,刘备又在考虑是否要在军事上进一步征讨刘表。

毕竟前面说过,荆州是进取天下的绝佳位置。

于是召集群臣,谓众人道:

“刘景升背盟附逆,孤欲亲提大军,问罪荆襄!”

“公等以为如何?”

诸葛亮止之曰:

“此有悖郯侯战略方针。”

“郯侯之意,先定北方,然后定河南,最后南取荆州。”

“以荆州西向巴蜀,剩余群雄必望势归附。”

“今先图荆州,恐曹操坐收渔利。”

刘备沉吟良久,皱眉道:

“然荆州与魏结盟,于我国不利。”

“今不早图,必为大患。”

刘备十分担心楚魏同盟的威胁。

毕竟他的实力还远没有到碾压曹操的地步,如今再加一个荆州。

毫无疑问这一纸同盟条约,会成为刘备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阻碍。

时发小简雍在侧,即谓刘备道:

“刘表僭位称公,丞相必知此事。”

“可差人去冀州,询问丞相的意见。”

刘备乃从其言,遣快骑,星夜赶去渤海。

征询李翊的意见,问他如何看待如今的楚魏同盟。

齐国是否应该立刻做出反应,征讨刘表,以示惩戒?

书信经由丞相府,上报到李翊处。

相府机构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李翊当即回书,发给刘备。

其书略曰:

“臣闻大王欲讨刘表,以惩其背盟附曹之罪。”

“然臣窃以为,此时伐荆,非良策也,愿大王垂听。”

“一者,兵疲民困,不可轻动。”

“前伐乌桓,新定辽东,将士远征千里,甲胄未解,战马尚瘦。”

“若再驱疲卒南下,恐师老兵疲,难竟全功。”

“且连年征战,冀、青百姓赋役繁重,仓廪未实。”

“若再兴大军,恐生内忧。”

“二者,曹刘并伐,力有未逮。”

“刘表僭位楚公,与魏逆已成唇齿。”

“若举兵攻荆州,曹操必袭我河北。”

“届时南北受敌,胜负难料。”

“不若暂息兵戈,养精蓄锐,待操、表生隙,再图后举。”

“三者,水军未备,地利不在。”

“刘表据长江之险,水师精锐,战船千艘。”

“我齐国水军初建,舟楫不习,若贸然与争,恐如旱鸭入水,反受其制。”

“故臣请大王暂息雷霆之怒,外示宽和,内修战备。”

“可遣使责刘表之罪,以观其变。”

“密令陈元龙于广陵加紧训练水军,以备不虞。”

“待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再一举而定荆襄,方为万全之策。”

“——臣翊顿首敬上。”

李翊不仅反对刘备此时征讨荆州,甚至反对此时就跟曹操翻脸。

理由也很简单,战争打得太频繁了。

过去几年,刘营将士在北方,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

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如果突然告诉他们又要去征南方。

李翊担心,即便是以他在军中的威望,都很难压得住兵变。

其次,曹操、刘表的实力本身不弱。

尤其是刘表,历史上因为他的突然去世,然后荆州士人豪强们又牵头投降了。

导致曹操不费吹之力就拿下了荆州,从而让人误以为荆州很弱。

但事实上,

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曹操兴大军本就是奔着刘表去的。

本来曹操都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打算跟刘表拼个你死我活。

结果谁也没想到挂机了半辈子的刘表,会在匹配赛的前一天强行退游。

现在楚魏同盟刚刚签订,人家正是蜜月期。

李翊认为现在开战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

不论打一家,另一家肯定会参战。

齐国目前,绝对没有同时两线作战的能力。

这又涉及到了李翊提到的第三点——荆州水军。

我们都说曹操打输赤壁之战便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因为他丢了荆州,也就失去了当时天下第一的水军。

徐州没有强大的水军做支撑,是很难跨过长江,夺取荆州的。

因为跟荆州发达的造船业,以及满是湖泊良港的地利相比,徐州的造船业就显得相对弱小了。

那么面对不怀好意的,针对齐国的魏楚同盟,李翊的构想是什么呢?

还是按照原计划,先定北方。

也就是将曹操的势力彻底驱除出河北。

但这期间,齐国只能与魏国发生局部战争,不能够升级为全面战争。

即要慢慢蚕食曹操在北方的领土。

没错。

李翊所用的,正是当年袁神时期,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消耗派的方针。

老刘国力上是有优势的,没必要像当年袁神那样,急着速战。

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曹操统一北方后,贾诩给曹操的建议。

——“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众所周知,在三国历史上,不听贾诩意见的人。

下场一般都不会太好。

李翊跟贾诩的思路是差不多的,顺风局不要浪,稳扎稳打。

慢慢上高地,然后爆水晶,最后进行胜利结算。

当然了,蚕食曹操土地,还不使战争规模全面升级。

这就有些考验技术与手段了。

具体该怎么做,就是李翊与他的丞相府要头疼的问题了。

刘备览李翊谏表,沉思良久,终纳其言。

问孔明如何最大予以李翊支持?

孔明轻摇羽扇,应声答:

“可先使人携重礼赴襄阳,传话刘表。”

“以慢其心。”

“刘表守户之犬耳,生性多疑,若得知大王既往不咎。”

“必愿与大王重新交好。”

刘备从其言,即命简雍为使,赴荆州传话刘表。

“……前闻景升受楚公之封,孤甚为不解。”

“今细思之,或为曹操胁迫所致。”

“若君愿重修盟好,孤可不咎既往。”

为彰显诚意,刘备不仅释放了此前扣押的荆州商船,恢复了两地的通商贸易。

还上表天子,主动为刘表表司徒之位。

刘表见此,果然狐疑不定。

立即差人去淮南打听情况。

陈元龙收到刘备指使,按兵不动。

消息传回刘表处,刘表果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兼之荆州众豪族,纷纷借此机会,向刘表施压。

既然刘备肯主动交好,恢复通商,咱们犯不着得罪一个强敌。

刘表想想也是这么个理,他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曹操一人身上。

反正楚国与魏国有同盟互助的军事条约,万一刘备真打来了,到时候在出兵帮忙也不迟。

这也不算违背盟约吧?

于是,刘表乃回书徐州,其书略曰:

“表受楚公,实为权宜之计。”

“览齐王之书,足见诚意。”

“若齐王不弃,愿续前盟。”

于是,荆州方面,暂时被刘备给稳住了。

刘备又纳诸葛亮之谋,往东吴遣使。

赠孙权海盐千石,辽东良马五百匹,并传话道:

“曹操狡诈,今诱刘表称楚公,实欲使我孙刘相争。”

“吴侯明鉴,当共抗曹贼。”

孙权得刘备好处,果然驱逐了前来亲善的曹使。

一面又命吕蒙加强庐江的防务,密切观望局势。

刘备这两番对外操作下来,

一是稳住了荆州刘表,迷惑了他对形势的判断。

二是拉拢了江东孙权,使他尽量不要倒向曹操。

要知道,孙权的领地是已经与曹操接壤了的。

此前刘表攻占南庐江时,被周瑜击败,南庐江便与曹操的北庐江完成了接壤。

也就是说孙权,既能够倒向刘备,也能够倒向曹操。

但很明显刘备方面给的要更多一些。

孙权当即遣人从永宁县,采大柑子四十担。

又樵珊瑚树十株,明珠二十颗,送往徐州作为回礼。

也贺刘备称王。

于是,齐国与东吴的交往立刻变得密切起来,关系迅速升温。

双方一拍即合,

于公元204年,五月初五这一天。

双方各自的领导人,刘备、孙权于广陵郡的广陵县会晤。

两人一起商议了一些合作条款,最终签订了《广陵条约》。

其主要内容为,齐国资助东吴军械粮秣,东吴将出兵攻打曹操的庐江。

齐国派出北方的骑战好手,为东吴训练陆军。

东吴则选出经验丰富的艄公水手,为齐国扩大水军规模。

同时,齐国做出承诺。

只要曹操、刘表威胁到了东吴的核心领土,齐国一定出兵保障东吴的领土安全。

东吴则要断绝与荆州、魏国的一切来往,驱逐两国使者。

同时命令丹阳太守袁胤,为东吴开绿灯。

默许东吴将领,在丹阳募集人手,训练丹阳兵。

同时刘备还派出丹阳派元老曹豹,前往丹阳,协助东吴募集丹阳人。

并由这位经验丰富的丹阳老将,为东吴训练丹阳兵。

可以说,刘备这一番操作下来。

直接断绝了东吴倒向魏楚同盟的可能。

同时又用刘表最喜欢的战术,来对付刘表。

即自己的钱,流别人的血。

魔法打败魔法。

既然李翊给出的建议是齐国暂时不要和曹操升级为全面冲突,但不代表我不能摇人,让别人跟你曹操冲突啊?

那我就就扶持孙权,慢慢跟你曹操死磕。

孙权正值壮年,迫不及待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手上又还有周瑜、吕蒙、陆逊、张昭等一帮肱骨之臣。

曹操为了对付孙权,就得在南方分心。

这样一来,李翊就能够更好的在北方慢慢蚕食曹操的领土了。

……

话分两头,

却说甄尧奉李翊命,到并州匈奴部,去找单于订购羊群。

一为进货,回冀州开设羊肉饺子馆。

二为试探,看看匈奴人在齐魏之间,会优先倒向谁。

三为赎人,李翊感念蔡琰之才,又同情她没于胡中的遭遇。

便命甄尧找左贤王要人。

甄尧率商队,至匈奴王庭。

单于呼厨泉携五部诸王出帐来迎汉使。

匈奴诸王部,按照顺序。

以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最为强大,地位最高。

其中,左贤王是单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也就是说,时任左贤王的刘豹,便相当于此时的匈奴太子。

呼厨泉也受到了齐国的回礼,乃将甄尧请上座。

笑眯眯说道:

“尊使莅临,小王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一顿,拿起甄尧递上来的货物清单。

抬眸问道,“尊使可是要买**原之羊?”

甄尧颔首,牵唇应道:

“奉丞相之命,非但要买,且要年年买。”

“丞相欲在冀州开设百家饺子馆,独爱贵部甘草喂肥的羔羊。”

“故欲市羊万头,岁以为常。”

“若大王允之,齐王愿开边市,盐铁不限。”

此言一出,诸王皆是面色微变。

要知道,匈奴人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牛羊牲畜。

如果能够每年向齐国倾销牛羊,换取宝贵的盐铁资源,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况且即便遇上大雪天气,南匈奴凑不出需要的牛羊来,他们也可以找北方的鲜卑人要货。

这点手段还是有的。

只是……

代价呢?

呼厨泉沉吟不答,因为他知道天上没有免费的馅饼儿。

齐国开出这么优渥的条件,岂会只是因为贪图他们的牛羊?

真要说牛羊,新的草原霸主,鲜卑人的牛羊更好。

尤其轲比能是比较亲汉的。

犯不着在他们已经半汉化的南匈奴部上,费这功夫劲啊。

是夜,呼厨泉命人杀牛宰羊,款待汉使。

甄尧与匈奴贵族们饮酒,佯醉问道:

“近闻魏使亦至,不知可有此事?”

原本还在载歌载舞的匈奴勋贵们,听到甄尧这话,立马愣住。

呼厨泉一脸尴尬地举着酒杯,显得有些庞然无措。

甄尧哈哈一笑,乃击掌三声,从者抬金匮十具。

左列齐钱千缗,灿若星河。

右置青盐百斛,皎如积雪。

甄尧背着手,从容不迫地说道:

“我齐国富有四海,此微物耳。”

“若王臣齐,岁倍其赐。”

由于甄尧本身出声豪族,身上自带一股子贵气。

说这话时,十分自信。

众匈奴勋贵见此,也纷纷感慨,果真是中华人物。

如此巨财,竟轻描淡写,全然不放在眼里。

这时,

忽闻帐外蹄声如雷,哨骑急报:

“张辽将三千铁骑,已抵雁门!”

呼厨泉陡然色变,惊问甄尧道:

“此阵斩踏顿之张文远乎?”

甄尧点头称是。

众人面面相觑,当年张辽阵斩乌桓王,威震北方群豪。

他们匈奴人现在光是听到张辽这个名字,便觉得脖子痒嗖嗖的。

“小王素来敬慕天朝,每年岁贡未绝。”

“自问无过,不知天朝将兵来此,是何用意?”

呼厨泉也怕了,连忙质问甄尧想干什么。

甄尧从容不迫地说道:

“大王休惊,张将军素慕单于骑射,特来会猎。”

“然刀剑无眼.……”

言语威胁之意,已不言自明。

匈奴诸酋皆股栗不能言,纷纷将目光落在呼厨泉身上。

呼厨泉还未作反应,又有哨骑来报。

“——并州牧马超,携兵五千,已抵云中!”

什么!?

连马超都来了?

呼厨泉大惊。

如果说张辽的威名,还只是听说的话。

而马超的实力,呼厨泉则是亲身感受过的。

当年马超一战降并州的情景,犹在眼前。

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显然就是要逼着呼厨泉就范。

呼厨泉默然良久,命人将魏书取来,然后当着甄尧的面,至于火坑之中。

领着众人,向甄尧拜道:

“吾部愿永附齐王,绝无异心!”

甄尧这才满意,亲自扶呼厨泉起身,表彰了他的忠心。

又想起李翊的嘱托,于是又问哪个是左贤王。

呼厨泉乃指刘豹呼曰,“这位便是。”

刘豹被点了名,诚惶诚恐地出列作拜:

“小王便是,未知尊使有何吩咐?”

甄尧乃道:

“闻大王得汉才女蔡氏,然胡地苦寒,非才人所宜。”

“丞相愿以锦帛千匹、盐铁百车赎之,未知王子意下如何?”

这……

刘豹面露难色,打心眼里儿讲,他是舍不得放走蔡琰的。

但甄尧背后是李翊,是强大的齐国。

匈奴早已不是冒顿时期的匈奴了,哪里扛得住天朝兵威?

甄尧见刘豹竟敢犹豫,面色不悦,厉声叱道:

“丞相兵锋所指,胡马岂能当耶?”

“今以礼相赎,实为王子惜民。”

“若执意不允,恐来日兵戈相见,非王子所愿也。”

刘豹震惧,连忙命人去请蔡昭姬,将之归还给汉人。

须臾,在众侍婢的簇拥下,蔡琰抱琴出来。

她已经听说了,是汉使专门带她回汉地的。

一想到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汉土,蔡琰不禁潸然泪下,掩面痛哭。

甄尧即出声安抚她道:

“丞相慕君才学,冀州书院虚席以待。”

蔡琰连连谢过,临登车之际,又忍不住抱琴最后弹唱一曲。

曲名为《胡笳十八拍》,起手之句,便是——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歌喉婉转,哀怨凄凉。

曲终弦绝之时,莫说甄尧,就连诸胡酋贵戚都忍不住垂首拭泪。

甄尧听罢,不禁感慨道:

“无怪丞相执意要让女公子归汉。”

“此声若绝,岂非千古恨事?”

于是,正是将蔡琰请上车,又谢过呼厨泉、刘豹等人的听话合作。

临行前,甄尧又对呼厨泉言道:

“丞相有令,想请大王随我一并前往冀州。”

“不知大王肯去否?”

什么?

呼厨泉顿时傻眼,感觉自己被套路了。

怎么之前那么久,你不说让我去冀州。

等到我已经驱逐了魏使之后,你才说这事儿呢?

呼厨泉心中生惧,逡巡不敢应。

生怕这是李翊设的鸿门宴,等他到后就把他给宰了。

毕竟汉人经常干这种事。

那就是把原来的单于给做掉,然后扶持亲汉派上位。

之前好几位单于都是这样没的。

前车之鉴,呼厨泉不敢去很正常。

甄尧见此,乃正色劝道:

“王何疑焉?”

“昔李丞相伐乌桓,独赦降者。”

“征辽东,尽抚其民。”

“今以诚相邀,岂有害王之意耶?”

呼厨泉仍然踌躇不已,推托道:

“吾胡人粗鄙,不识中原礼仪。”

“此去冀州,只恐唐突丞相。”

甄尧闻言,放声大笑。

“吾中原人有句老话,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丞相已经命人备下毡车十乘,载美酒百坛,只待大王共醉于渤海!”

话落,又取出李翊的亲笔手书,交给呼厨泉。

书上写道:

——“愿与单于会猎阴山,共论安边之策,望单于切勿推辞。”

书上写的很明白了,李翊就是想跟呼厨泉当面谈一谈边境问题。

难道李翊的信义口碑,你呼厨泉还信不过吗?

呼厨泉犹豫许久,只得答应跟甄尧一起去冀州见李翊。

就这样,一行人载着羊群,回到了渤海。

闻甄尧等人回冀,李翊率文武亲自出南皮三十里外迎接。

遥望见,旌旗蔽日,羊群漫山。

李翊便知人到了,乃列文武官员分开站好,又命甲士列阵排开。

中设九宾之礼,等到呼厨泉到时,亲自上前迎接。

呼厨泉万没想到李翊会摆下如此阵仗,又见他亲自来迎,几乎是滚鞍下马。

“……何劳丞相远迎,小王惶恐不安。”

李翊执其手笑道:

“汉胡一家,何必分得太细?”

“单于能亲至我渤海,翊亦是欢喜无限。”

于是邀呼厨泉同乘一车,一起进城。

呼厨泉大为感动,乃指身后几名孩童道。

“此为我匈奴诸王幼子,今献予丞相为质子。”

虽然这本就是呼厨泉提前准备好,要上交给齐国的投名状。

但此刻竟忍不住有些“邀功”,渴望得到李翊的认可。

“……好说,回头我自会向齐王禀明此事。”

很多人可能好奇,为什么古代和亲,都是中原王朝嫁公主过去。

而不是让外邦嫁公主进来。

主要汉人太看重礼法了,如果我把女儿嫁给你,你就成了我的女婿,自然比你高一辈。

可如果我娶了你的公主,那你不成了我“爹”了吗?

很多人质疑汉武帝穷兵黩武那么多年,到底得到了什么?

其实《汉武大帝》这部剧的开篇序幕词就解释的很好: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得益于刘彻的文治武功,汉朝人可以说是极度自信,甚至是自负。

自信到汉朝人吹其他民族时,都是吹他“很像自己”。

正因如此,能够和亲的汉唐皇帝,都绝不会娶外族女子为妻。

蛮夷之所以是蛮夷,就是不能让蛮夷血统,到高贵的天朝皇宫里面为妃。

所以把“和亲”当作是汉唐的一种黑点,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了,和亲也不是非要用公主。

这只是走一个形势。

比如袁绍说是嫁的袁氏子女给匈奴人,实际上就是选的一个普通婢女,包装成袁氏女。

此王昭君之旧事也。

宴间,

李翊又取佩刀割炙肉,片给呼厨泉,道:

“此刀尝斩乌桓叛将,今为单于割彘肩,愿两家永结盟好。”

呼厨泉听出了李翊的敲打之意,连忙于席间下拜,指天为誓:

“吾部子孙,永不负汉。”

“有违此誓,愿死于万箭之下!”

李翊大喜,即扶呼厨泉起身,执其手说道:

“眼下正有一事,需要单于为我出力!”

啊这……

呼厨泉一愣,只得问:

“不知丞相有何事,需小王效劳?”

李翊微微一笑,拉呼厨泉坐下。

烛火摇曳间,以刀尖点向赵郡疆域。

“……吾欲使单于发兵赵郡。”

“……嘶。”

呼厨泉倒吸一口凉气,赵郡可是曹操的领地啊。

李翊这是让我去打曹操?

呼厨泉沉住气问:

“不知小王是自己出兵,还是丞相助我出兵?”

言外之意,是我一个人上,还是你们齐国也要上?

李翊呵呵一笑:

“齐不欲显与魏绝,然王若取赵地,我齐绝不袖手旁观。”

这……

这是一张空头支票啊。

呼厨泉有些迟疑,万一李翊把他卖了,自己又得罪了曹操。

岂非两面不是人?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