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第43章:嘉靖二十六年的五月

();

嘉靖二十六年五月中旬,陕西依旧冷的厉害。

小雨中泥泞的从县道路上行人极少,多半也行色匆匆。

天气太冷,出门的人便越少,毕竟汤药费对于一个寻常百姓家来说实在太重。

现在阎赴带着赵观澜,陈守拙几人出现在一家村塾。

“从县的村塾虽然藏书不多,教的也不多,但勉强能让一批贫困农户家的学子够资格参加童子试,再想要更进一步,那就要去其他世家大族的族学了。”

“毕竟闭门造车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想要做个秀才公,至少需要一位良师,和更多的藏书,释本。”

赵观澜一边对阎赴解释,一边复杂的看着前方的读书人。

虽然不知道县尊大人为何突然提出要来看看从县底层的读书人,但他仍想到昔日的自己。

读书很难,笔墨纸砚,书籍释本,样样都需要钱,而且是经年累月的供养,对于一般的农户家庭,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阎赴点头,平静看着刚刚从私塾中离开的学子。

其中有七八岁的孩子,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二三十岁的青年。

许多人终其一生也许只是个童生。

他也是从农户中走出来的,如何不知道其中辛苦。

单说是八股制艺,没有名师教导,几乎便是寻常学子难以逾越的天堑,以至于贫穷的童生没接触过这些东西,怕是连破题是什么都不知道。

寒风凌冽,夹杂细雨,吹的阎赴袍袖响动。

这次他只带了县政司的人和张耀祖,阎狼,张炼几人都在外面卖粮食。

他来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查探,而是为组建新的部门做准备。

这些天他一直都在总结陕西这个造反之地最终缺少什么。

张献忠和李自成的造反,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成功,只是继大明之后,更换了一批新的既得利益者。

王朝规律下,当这些新的既得利益者再度发展到现在的缙绅阶层,并且欲望扩张后,结局是一样的。

究其原因,则是思想上的不同。

将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百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造反,连带头造反的,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缔造一个怎样的世道。

思想,是造反最关键的问题。

现在自己在从县囤积粮食,也有了兵马,器械,但对基层的掌控力很弱。

可以说自己的话出了县衙,根本触及不到各个乡镇村子。

话语权依旧在四族这类缙绅地主手中,只要他们愿意,仍旧可以将自己架空。

他打算寻找一批贫穷的学子,仕途无望,家中无力供养的学子,成立一个思想部门。

不仅能带着这些学子掌控基层村镇,更能在之后的造反过程中,起到稳定思想的作用。

“大人,这里是这批学子的基础信息。”

“青山村的村塾学子,基本上都在这里。”

张耀祖递过一份名单,心中疑惑。

阎赴点头,继续观察,远远的,听到有人嘲弄的声音。

“家里供养不起就算了,李书桁,明日吾等便要调往孙家族学,还有几名秀才公教导。”

“你这般死皮赖脸,岂不是让先生难做。”

“是啊,都二十多岁的,还是个童生,你就不是读书的料。”

人群中几名十二三岁的少年学子哄笑,对着另一边的青年指指点点。

被叫做李书桁的青年涨红脸,嗫嚅半晌,但出人意料的并未愤怒,只转过头,留下一句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旁人只当他恼羞成怒,笑容愈发肆无忌惮。

“那你倒是说说,你有什么志向?难不成你还要入京师做个大官?”

“别想了,再读下去,你家那瞎了眼的老娘可供不住你。”

李书桁再也没说话,眼见雨水愈大,不自觉将手里的书本藏在怀中,狼狈奔走,溅落一地泥泞。

只是没走多远,头顶的雨水忽然消散开,一道温和沉稳的声音响起。

“那你的志向是什么?”

李书桁抬头,发丝贴在苍白的脸上,眼眸中倒映出的,赫然是阎赴魁梧的身躯和一身威严的官袍。

“县尊大人,学生见过县尊大人。”

李书桁愣住,回过神激动的拱手行礼,一边又觉得自己太过狼狈,想必刚才的一幕都被县尊大人看在眼里。

但县尊大人询问,李书桁也没掩饰,想到之前书中看到的话,青年攥紧拳头。

“为生民立命。”

雨幕如珠,阎赴看着灰蒙蒙的天色。

“前后几句为何不挑,偏只挑了这一句?”

李书桁衣衫单薄,冷的有些发抖,闻言认真开口。

“因为学生只想让这些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至于其他,学生没想过。”

直到此刻,阎赴才终于转头,看向李书桁眼中带着几分欣赏。

“那你想到如何做了吗?有些事,光是喊口号,是没用的。”

他伸手指着面前匆忙奔走的身影,似乎是为了验证他之前所说的。

“你看,这些百姓身上穿的什么?”

“他们吃饱了吗?”

蓑衣披在身上,裤脚满是泥泞的老农奔走的狼狈,嶙峋的骨头外似贴了一张皱巴巴的皮。

李书桁愣住,想了半天,才终于苦笑摇头。

“学生,不知。”

他一直以为自己和那些满心功名的读书人不同,没成想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个庸才,想到此处,李书桁面色愈发难看,冲着阎赴拱手。

“学生受教。”

阎赴却摇头,如今他越来越看好这个学子。

虽然只是个童生,但却没什么功利心,有明确目标,即便面对自己也不卑不亢。

“既然你希望为生民立命,就要一点点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本县打算成立一部,由县衙拨发月钱,每月还有十斤米的补贴,推行政务,都是一些琐碎之事。”

“为生民立命,可不是说说而已。”

雨水滴落在泥泞中,李书桁忽然愣住,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知县大人,这是亲自邀请自己学习为政?

他本以为知县是见到自己被奚落,过来教导勉励自己几句。

这一刻,李书桁兴奋的攥紧拳头。

“学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