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第638章 期待奇迹,谁之过?

吴江派人在县招待所给方唯等人安排了住处,然后请大家吃了一顿饭,方唯等人就早早休息了。

翌日。

吴江亲自陪着方唯等人在县里进行了考察。

方唯发现,夏楚县的自然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水源还是有的。除了流经县域的一条小河,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农业灌溉不成问题。

县里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盐碱化比较利害,很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畜牧生产。

“吴书记,这里的地下水不会都是咸水吧?”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中午,吴江安排大家在小镇上吃了一顿特色美食。

王木齐觉得这里烤羊肉很好吃,羊肉汤也很鲜美。

等吃饱喝足之后,他就很认真的问了吴江一句。

“那不能!盐碱化只要在表层,哪能深入地下那么深呢?你多虑了。”

吴江笑着解释了一番,如果到了对方说的那种程度,他也不用想着发展农业了。

王木齐恍然大悟,他对于这些知识还真不熟悉。

方唯没有说话,心里在盘算这半天的见闻。他需要选择一块盐碱地作为基地,但又不能太偏僻,生活上必须方便一些。

“吴书记,下午咱们再多去几个地方看看。”

方唯觉得当地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水资源没有拖后腿。

大西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土地盐碱化都排在其后,没有水那才是真正的荒漠。

接下来几天,方唯等人不辞辛苦,几乎踏遍了夏楚县的几个乡镇。最终,他选择了一块距离镇上不算远的盐碱地,和县里签订了合同,吴江同意马上动工兴建水利设施和附属设施。

通电通水通电话更不用说,很快就能搞定。

县里的办事效率很高,不高也不行,再有不到两个月就到了冰封的季节,不管什么工程都得停下来。

“方总,你就放心吧,年底之前这些小事都能完成。到了明年春暖花开,你们就可以尝试在这边种植海水稻了。”

吴江见方唯等人在县里银行开了户,首期资金也打了过来,对他们就更客气了。

作为投资来说,一万亩盐碱地的项目并不大,但对于当地的意义非凡。要是项目能顺利成功,那么当地就能盘活大量的土地资源。

当然,这种事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土壤改良至少需要三年。

晚上。

方唯等人吃过饭就回到了房间里。

他召集大家坐下聊一聊,看看大家还有一些什么想法?

“支书,按照这边的气候,这边肯定是种植一季稻。而且我觉得大西北的水力资源总体上比较缺乏,还能找到其他耐盐作物吗?”

水稻种植需要的水资源比较多,现在的一万亩盐碱地种植海水稻肯定没问题,要是以后全县推广开了不知道水源够不够用。

要是其他作物也有海水稻的功效,那就太好了。

“能在盐碱地种植的作物还是有的,但一般临界值不超过含盐量0.6%,这里的盐碱地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含盐量要大得多。

咱们的海水稻,含盐量的临界值在3%,这是一般的耐盐作物没法比的。我这里有详细的规划,回木齐,回头你们几个好好研究一下。”

盐碱化程度越高,就越不适宜种植作物,甚至连草都不长。

夏楚县的盐碱地含盐量较高,一般的耐盐碱作物根本无法发生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落后,再等二十年的话,就会好很多。

但无论怎么说,【海稻012】都是最佳选择。

所谓的临界值3%并非海水稻的极限,等接下来培育的海水稻,临界值就会达到4%-5%甚至到6%。

经过一轮一轮的培育,【海稻012】耐盐的临界值从0.3%到0.6%一直到现在的3%,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几天方唯等人也经过了检测,【海稻012】在这片盐碱地上种植是绝对没问题的。

第二天。

县里请来的打井队到了,经过勘探,这里打井的平均深度在30米到40米之间。

打井的费用县里是不会出的,一口几十米的机井也需要不少钱,县里无法承担这个费用。

所以,打井的费用就由方唯来支付,他已经打了一笔钱在这边,倒不用担心付不了账。只不过费用支出已经超出了他的预算,还得精打细算才行。

其他几个育种组成员已经到达,方唯就把这边的工作交给了王木齐,带着杨峰飞回了深城。

深城试验田很快就迎来了收割的日子,育种获得了大丰收,种植的海水稻同样获得了大丰收。

“董事长,【海稻012】的亩产达到了1580斤,口味、品质都属于一流,可以定型了吧?”

杨峰拿到了统计数据,高兴的来找方唯。

“先不急,等马教授他们的验证数据出来了再说。你现在把种植记录拿来,我看看。”

方唯摇了摇头,再急也不急于这几天。

随后他通过查阅种植记录,可以看出海水稻的耐盐临界值绝对稳定在了3%,甚至还有一点点的超出。

目前来说,【海稻012】的各项数据都堪称优秀。不仅仅是耐盐临界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量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过了一段时间,马教授打来了电话,说他们种植的海水稻,亩产达到了1350斤。

在没有属性加成的情况下,【海稻012】取得了这个成绩殊为不易。

另外在品质上、口感上以及味道上都有一些差别,肯定比不上在种植区种植的海水稻,但已经让马教授和林教授喜出望外。

“马教授,现在就可以定型了。剩下的事情包括申报等,就麻烦你们操点心,我得回去参加秋收工作了。”

“没问题,没问题,我们这几天就去一趟深城。”

方唯和马教授等人商量好之后,便和杨峰返回了村里。

盘莲花和阿姐和他同行,两人在外面呆了这么长时间,也想回去住一段时间。

回到村里,今年的采摘工作早已结束,正好赶上了中秋节。

节后不久就要开启秋收工作,方唯便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这上面。接下来他要和杨峰分头进行巡视,这个传统还是不能丢的。

这段时间,中秋节叠加国庆节,瑶岭牌食用油的销售情况很不错。

尤其是菜籽油,继续延续了之前的迅猛增长态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方唯和盘莲花、阿姐以及大哥大嫂在一起过了节,在秋收前,他就去了省城。一方面打算和黄志刚、王林、庞万新等人见个面,然后就打算直接从省城去天南基地。

巡视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力求掌握各生产单位的详细情况,毕竟有些东西光是从报表上面或者听取汇报无法了解的。

到了省城之后,他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子。

这一带以前多是自建房,如今已经有部分进行了拆迁,然后建成了花园小区。

进屋之后,他给黄志刚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是对方的秘书接的,说领导正在开会,稍后他会告诉领导的。

方唯就没有多言,然后挨个给王林、庞万新等人打了电话。

王林等人接到他的电话都很高兴,纷纷表示要一起聚一聚,时间就定在了明天晚上。

方唯在路上吃过了午饭,这会儿没啥事就打算小睡片刻。结果刚躺下不久,黄志刚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晚上要请他吃饭。

二人约好了时间地点,便挂了机。

连续两天,方唯的主要工作就是喝酒,和黄志刚喝了一顿酒,第二天又和王林等人喝了一顿酒。

这次和大家见面,其实并没有啥事,仅仅是为了联络一下感情,他才在省城耽搁了两天。

和王林等人聚会的第二天,他就飞往了春城。

飞机顺利抵达之后,方唯提着行李箱走出了航站楼,天南基地的负责人和司机就在外面等着。

“支书,一路辛苦了。”

“嗯,走吧。”

方唯上了车,径直去了天南基地。

现在的天南基地已经颇具规模,有杂交玉米育种、育种种植和榨油厂压榨玉米油等业务。

到了基地,方唯便召开了中层以上会议,听取了有关方面的工作汇报。

接下来几天就是巡视各生产单位和各部门,天南基地的秋收工作要稍晚一些,但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我们的玉米油每天可以出产多少?销售情况怎么样?”

在农田里转了几天,方唯才来到了榨油厂。

他询问了很多生产方面的细节,还特意去库房看了看,据说销售情况很不错,基本上没有库存积压。

离开榨油厂之后,方唯又去财务部查看了近几次的审计报告。

“老陈,几次审计都说你们的费用超标,怎么回事?”

他随后把基地负责人喊到跟前,指着审计报告的整改意见问道。

“支书,这件事是我的错,对于费用把控不严。基地的员工人数有些少,农忙的时候就要雇佣大量的临时工,这一块的费用也包含在里面。”

基地陈主任首先认错,然后很委婉的提醒方唯,上级公司核定的员工人数偏少,费用成本计算有偏差。(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