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报的奏折可以看出盛谨川非常高兴,没有平时的公事公办,字里行间都是喜悦之情。
算算时间,沈映星也大半年没见过盛谨川了,只有书信往来。
说不挂念是假的,她又不是没有感情,但国事繁忙,私事都要往后放。
不过夏收需要派官员前去北境验收。
沈映星决定亲自走这一趟,正好也看看新粮食的情况。
并非信不过盛谨川,而是她也有私心。
但是沈映星一在早朝上说这件事,就遭到了文武百官反对。
他们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也危机重重。
大臣的顾虑其实也不是没道理。
毕竟皇帝出行极其兴师动众,并且路途遥远,很容易遇到各种突发意外。
就连周丞相和吴尚书也劝说沈映星,希望沈映星收回成命,派遣钦差前去北境。
要是沈映星此行遇刺什么的,容易让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王朝再次陷入动荡。
毕竟想要取代沈映星的人可不少。
沈映星决定的事,没人能改变。
也不是她固执,新粮食对她来说关乎大周根本,她比谁都重视粮食产量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她亲临北境,到时候在全国推广的时候,百姓也会因她而对新粮食多几分信任,愿意去试种的人会更多。
解决了温饱问题,百姓才能有多余的精力去琢磨其他,否则天天被明天吃什么困扰,哪有心思去研究其他?
人就是吃饱了,才会想这想那,科技进步有时候就是因为人懒,懒了才会研究怎么才能更省事。
当然,吃饱了,百姓才有余钱考虑要不要让孩子读书?
士族将读书之路垄断了,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读不起书,能供朝廷选择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沈映星不愿意大周还延续这些情况。
再有一个,创办女子书院,也是在为全民普及教育做准备。
沈映星在这个世界生活了那么多年,只是接受并尊重这里的风俗,并没有被同化。
但很多事的改变任重道远,无法一步登天,得慢慢来。
沈映星沉声道:“北境一行,朕意已绝,届时朝中一切事宜都由周丞相主持。另,有关南疆的,须得朕过目决定。”
周丞相一听,得,说什么都没用了,只能躬身应一声遵旨。
其实沈映星还有个用意没说出来。
她准备利用这件事钓一下鱼,看看能不能让藏得太深的人露一下狐狸尾巴。
此行由天玄军负责护送,但准备起来也需要时间。
这消息传到北境,最兴奋的莫过于盛谨川了。
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虽然想见沈映星,但他更担心沈映星的安危,于是连夜写信让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城,想劝沈映星放弃北境一行。
可他的信件到了京城的时候,沈映星已经从京城出发,乔装成一支商队,乘船北上。
沈映星所乘船队也是她曾经组建的,一直都是往北境运粮。
就连周丞相都不知道沈映星秘密离京这件事。
等江英华摆着很大阵仗护送皇帝北上的时候,沈映星都已经到了伊宁城的码头了。
沈映星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没来这码头,比起她上次来更加繁荣热闹。
而伊宁城的码头如今基本上都是沈映星的人,可以说北境的水路已经被沈映星掌握。
所以这一行相当安全,根本没人知道那些运粮的船队里藏着大周如今的皇帝。
沈映星第一时间就是藏着身份去巡视伊宁城试种新粮食的地方。